余 味

职场   2022-04-15 21:26  

刘澍,昔日的学生。偶然有天夜里发来文章,问我可不可以发《来谭》。许久未联系,发现上高中的刘澍文笔更老道了。加之岁月磨砺,一定会更好。

_

四月的你,有没有收到朋友的一句新年问候?
闲下来时,最爱听家里长辈讲一些过去的事,从猫弹鬼跳的水电院往事,到长沙乃至东南沿海一带的节日习俗,什么都能讲,什么都好听。一根烟,一盏茶,看着日影在屋内一点点偏移,最后总算消失不见,今天的故事也算是到这结束了。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
这是长沙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一句俗语,大抵是关于过年走亲戚的顺序。过去人讲究,不光逢年过节得走亲访友,顺序不能乱。一来方便主人家安排,也是一种尊重。
上一次剪窗花,贴春联,大年三十晚上吃过饭出门放鞭炮,还是伸手摸不到门框的年纪。越来越多人吐槽年味变淡。年夜饭吃过,躺在床上开始刷手机,享受平凡的七天假期。从春晚一年不如一年的评价,到超市里再难听见华仔的一句恭喜发财,体育馆年货节愈发系数的人潮,从前的那个新年好似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其实俗语后面还有一句,叫:
“有礼不在迟,六月仍是拜年时。”
六月仍是拜年时,一想,还挺有意思,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朋友,新年忙时不问候也知道彼此安好,等到六月,酷暑将至,你打开和他的聊天框,
“新年好,最近过的怎么样?”
你知道,对方一定会心一笑,然后开始打字回复。
今年大年三十晚上,依然可以在长沙城里听见亲切的鞭炮响声,或许在星星零散的火光中,也能拾回一点关于过去的记忆吧。
 
通勤需要,最近每天都坐第一班地铁出门,人少,很静。人们照往常那样坐着,自觉保持着距离,人与人之间好似有了隔阂。一位老人带着孙子上了车,孩子背着小书包,脸上流露出鸭舌帽遮不住的稚嫩。老人放下满手的塑料袋,欠身挨着孩子坐下。
“一米距离!”
孩子头也不转,右手直直地将老人推开。地铁座椅很滑,老人不得已伸直腿撑着地,干瘦的小腿从裤管里露出来,如柴。片刻,他又轻轻地,试探似的朝孩子挪了一挪。
“一米距离!”
老人又被推开,瞥见他头上短碎的白发,我自然地将视线移开。
积极响应疫情防控,许多车站都停止了运营。每每当列车再次驶过阳光站时,我总会张望着窗外,总希望看到些什么。先是一片黑暗,不时流过的白光与倒映出的一双眼睛明灭掩映,消失在黑暗里。上一周,也是这熟悉的站台,还会有行色匆匆的男人手提公文包,一面上车,一面在电话里跟客户谈些什么。而如今掠过的,只是疫情笼罩下空无一人的站台,和沉默不语,飞驰而过的列车。
疫情对生活的改变,真的就在点滴之间,余味久不散。
门缓缓打开,氤氲着凝重的空气中,一遍遍清脆的报站声里,人们一个个上车,又一个个下去......
疾驰的列车划过隧道的黑,划破不经意流逝的漫长岁月。



来谭 | LIGHTEN

欢迎投稿

来谭
来自青年,百家之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