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往南开的列车,在河南与湖北的交界穿越无数的山洞。郁闷,信息发不出去,图片上尴尬地绕着圈,我不禁抱怨,什么地形,这条铁路修得真不高明。
等了半晌,突然对着还发不出去的消息笑了,一如贾平凹笔下铲粪球的农人,无奈,我能将隧道何如?所谓人定胜天,此时只剩等待,信号无法荡开这时断时续的黑暗。
转换心态,那就干点别的。看书,写点东西,或者闭上眼睛,等窗外的车子经过隧道时特有的声音结束。
科技主义盛行的时代,总会觉得,越古朴的方式反而越靠谱。超市里的货物架上摆满了各色汽水,尝来尝去,才发现自己买的农户新茶烹煮最香。穿行在隧道中的无聊,短视频突然失去了魔力,顿觉书卷最实在,无论外面有没有信号,故事和智慧都藏在白纸黑字之中。
精致的生活,拼命摆满所有的自动化,才发现幸福感并不一定藏在这些数码的身后。告别汗水,代替思考所带来的满足,却远不如多动除“湿”,让身心愈发轻盈来得更多。
常思考古人怎么生活,活得如何。每每感叹,那个时代最大的奢侈,更多来源于工艺:把简单的东西变得足够复杂,而非实现对器物本质的跨越,更别提所谓颠覆性技术。
那时镂刻雕琢,烘制涂抹,如今时代,芯片,自动,智能,程序。你尽可以认为每一代匠人都在用心投入,但似乎只有我们这个时代,不是去思考美,而是去努力替代人。
曾有一次路过北魏的博物馆。涉足前,本以为那里面必然堆满了蛮荒的遗迹。直到我被一枚硬币惊到张着嘴,用鼻子顶着玻璃观察:生怕错过了哪一处细节。我能看到,每一条看似相同的纹路都是不同的,那不同的弧度里是什么?是不是那位匠人用并不自动化的工具琢磨的一封信,以传递给那个时代的许多人,或者是这个时代的我们。
遐想具有了多义性。
我开始喜欢这种不同,厌弃将所有的标准为一。这种看似不严谨的弧度,让我能看到每个人的弱点,性情,玩世不恭,前一晚喝下的糙酒,助兴拍手的歌,旁边一起做工小兄弟的笑意和门口督工人微微皱起的眉头。
有趣。
也许只有被创造者具有了个性,才是创造者生命的开始。
LIGHTEN | 来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