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将俞大猷能够名留后世,多源于他剿灭倭寇稳定南疆的功绩,但真正令其念念不忘的战场却在北方。以至于年近七十高龄的俞大猷,为了争取调往九边前线练兵平虏的机会,甚至不惜透露自家的男女隐私。
1572年,在得知谭纶即将就任兵部尚书的消息后,赋闲在家的俞大猷欣喜若狂连发数信,希望好友能将自己调往北方前线效力。时年69岁的他还专门写了一封名为《禀大司马谭》的书信,列举了自己宝刀未老的三个佐证:妻子又怀孕两月,去年冬天购得的湖广妾室也临近产期;算命先生称其气运亨通,故精气充沛身强体健;要与三十个好汉比试枪棍,如若不胜甘愿受死。
俞大猷(1503年—1579年),福建泉州晋江人,有明一代超一流的全能型名将,《明史》称其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为嘉靖朝诸将之首。俞大猷自幼家贫,靠母亲杨氏做工及亲友、同窗的资助入塾苦读,他曾随多位名师修习《易经》,得蔡清一脉真传。父亲俞原瓒死后,20岁左右的俞大猷继承祖上百户世职,并弃文从武随李良钦苦练“荆楚长剑”,棍法终得大成,留下武学专著《剑经》与棍挑北少林的轶闻。
俗话说“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但兼具文韬武略的俞大猷时常报效无门,甚至屡遭无妄之灾。他32岁通过武举考试,晋升千户驻守金门,却因上书要求剿灭海盗被杖责罢官;36岁上书请求随征安南,其献策得到兵部尚书毛伯温称赞却未被启用;39岁上书自荐与俺答作战,虽得宣大总督翟鹏赏识仍不被录用;51岁取得王江泾大捷,因牵涉官场之争反遭贬官。
俞大猷屡屡毛遂自荐却处处碰壁,多次立下战功却赏罚不明,其中一些经历难免让人感同身受。大多数男孩子从小都有个英雄梦,期待能够像历史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一样有所作为,迫切地想要长大成人。但当他们怀揣着出人头地的憧憬步入社会后,才猛然发觉成年人的世界远不止梦想,还有学历、家底、金钱、人脉、权力、时运等等。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普适整个社会的成功标准: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也会像一道无形的枷锁勒住每个人的脖颈,让人喘不过气来。
人们通常认为男人老去的表现是脑门秃了、皮肤皱了、身子差了,但这无法解释许多中老年人仍然神采奕奕,不少青壮年却精神萎靡的社会现状。男人身上最宝贵的气质之一就是少年气,我们北方话叫“心劲儿”,它是不羁是傲骨,是一个人心性与现实之间的不断挣扎,是不甘于平庸的“有知而无畏”。反之,如果一个男人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觉得明天不会更好,明天只是重复甚至倒退,开始认命了服输了,那么他即便是个少年也已然老去。
纵观俞大猷的一生,强烈的少年气是他的显著特征,无关年龄不论结果其雄心壮志从未熄灭。《明史》记载俞大猷56岁时与戚继光合力攻打岑港,御史李瑚弹劾浙直总督胡宗宪纵寇脱围,结果俞大猷遭到胡的诬告获罪下狱。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是俞的挚友,是他拿出家私贿赂严世蕃,俞大猷才得以出狱并前往边塞立功赎罪。而这个陆炳则是当朝嘉靖帝的发小,救过皇帝性命的绝对心腹之人。
俞大猷和陆炳的交情起源已无从查起,如果没有这层人脉关系,他大概率会冤死狱中。而嘉靖朝又正值多事之秋,急缺顶级武将,所以俞大猷的“壮心不已”并不具有普适性。不单是他,所有人的成功经验都无法被复制,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只能控制自己的方向与努力,却无法预知时代和机运。所以,人生的不同阶段各有各自的活法,有热情时就去奋力拼搏不要辜负时光,看淡一切后就坦然面对自己的平庸和老去。四季轮转万物同样有始有终,这也并非是不能接受的一件事情。
被老将俞大猷寄予厚望的谭纶曾给他写信说:“在节制部伍的精明上,您不如谭纶;在赏罚士卒的分明上,您不如戚继光;在作战的勇猛迅捷上,您不如刘显。但这些都是小智,您则为大帅之才。”熟悉俞大猷生平的人,自然知道这样的评价毫不夸张,他值得被更多人铭记与称颂。
参考资料:俞大猷《禀大司马谭》、张廷玉等《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