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太平军叛将余安定,诱使陈玉成中计被俘的关键人物

文摘   2024-11-02 06:02   福建  
1862年6月4日,“近世罕有其匹”的英王陈玉成被清廷下诏活剐于河南延津西教场,太平天国军威军势一朝堕落。寿州被俘前,在安庆一战实力大损的陈玉成虽困守庐州,但尚有多条退路可走,苗沛霖的诱捕计谋再高明,他也不至于一门心思地往死局里钻。英王赌命一搏的押注,不只苗沛霖的信义,还有心腹余安定的“可靠”,正是这个关键人物的秘密叛降,直接导致陈玉成及20多位高级将领被俘遇害。

余安定(生卒年不详),安徽庐州人,太平天国琳天燕。他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唯一的记载就是秘密降清出卖陈玉成。1861年2月,安徽凤台团首苗沛霖借口“寿州擅杀案”围攻寿州,第一次举旗反清。他遣人到六安与宿敌张乐行、龚德树的捻军和解,又派心腹至庐州与太平军联络,表示愿意蓄发归顺。彼时,陈玉成正为解围安庆攻入湖北,皖北急需盟友,便奏请天王封苗沛霖为奏王,派心腹余安定率700余人赴苗家老寨,既为合兵抗清也为探听虚实。

当年6月,被困寿州的安徽巡抚翁同书被迫处死“擅杀案”主谋徐立壮、监禁孙家泰,求得苗沛霖罢兵撤围。但仅隔数月,苗沛霖就卷土重来,于10月底攻破寿州,杀害、俘虏一众清吏士绅,占掠霍邱、颖上、怀远等地。次年1月,羽翼渐丰的苗沛霖又联合张乐行部捻军、马融和部太平军围攻颍州。早已拿下安庆的清军,在两个月内云集皖北,“墙头草”苗沛霖转投胜保,背刺太、捻联军,却不意走脱了捻首张乐行。

为平息清廷不满,苗沛霖欲借陈玉成作投名状,便和余安定合演了一出双簧。1862年春,此前在安庆保卫战中损失惨重的英王,退守庐州已半年有余,正勉强抵御清将多隆阿的围攻。忽有乞丐混入城中,自称苗沛霖心腹,随身竹竿里有大帅的亲笔密信。信中苗沛霖对陈玉成极尽恭维,信誓旦旦地承诺:英王若能驾临寿州,他将组织四旗120万人,助英王攻取汴京重振雄风。庐州城内缺粮难以再守,发出求援文书也杳无音讯,陈玉成必须尽早决断。

自安庆败后,陈玉成威望不再,小左队将领马融和就曾当众叫板英王,天王又封其四员部将为王,前往西北招兵。陈玉成可谓心灰意冷,他一向认为如得汴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都为我有,即可渡河直捣燕京。苗沛霖此信,替陈玉成挽回颜面又说中其心愿,英王虽听闻苗已投靠胜保,但东山再起的诱惑实在太大,他愿意赌命一搏。手下施、殷两位丞相认为苗沛霖反复无常不足为信,陈玉成再召六部尚书等人商议,诸将都说不宜去寿州,户部尚书则主张回京朝见天王后重整旗鼓。

英王不悦,高声道:“本总裁自用兵以来,战必胜攻必取。虽虚心听受善言,此次你们所说,大拂我意。”听不进谏言,是人实力不济的表征之一。陈玉成同样如此,他迫切需要挽回声望,证明自己仍是那个“善摧大敌”的英王。苗沛霖的一番话太让他受用了,更关键的是,身在寿州的心腹余安定一年多来安然无恙。英王认为苗沛霖敢对张乐行翻脸,不意味着敢动自己,况且若有异变,余安定也会提前告知,足能应对。但陈玉成没算到的是,余安定在1862年4月已经秘密降清,他倚仗的精锐卫队也并不忠心。

1862年5月,陈玉成下令攻破庐州北门外清军营垒,趁夜率2千余精锐骑兵小左队突围,直奔寿州。苗沛霖见其中计,遣侄子苗景开到下蔡迎接,3日后,众人抵达寿州郊外,余安定大开城门,伏于道旁跪迎英王大驾。陈玉成见此不疑有他,为表诚意将小左队留驻城外,只带从官20多人入城。2日后,苗沛霖留守寿州的部将李万春猝然发难,英王一行仓促反抗,从王陈得隆当场被杀,陈玉成与导王陈仁荣、统天义陈聚成、虔天义陈安成、铸天义梁显新、主将向仕才等20多人都力竭被执。

主将城内被擒之时,城外的小左队不仅没有救主,还直接投靠了苗沛霖,多因其核心班底是捻军马队,与苗是同乡(次年再次背刺苗沛霖)。陈玉成被俘后,大义凛然誓死不降,胜保将其槛送京师,因张乐行、马融和等拼命营救,清廷下诏就地处决。1862年6月4日,陈玉成遭凌迟于河南延津西教场,年仅26岁。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仍能存续,全赖陈玉成大军及江北物资供应,晚清名将李续宾、李孟群都丧于其手。至英王死后,江北失陷,太平天国就真的败亡在即了。

参考资料: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朱学勤等《钦定剿平粤匪方略》、赵尔巽《清史稿》、戴德坚《蓬莱馆尺牍》



敬请关注↑↑↑

阿木说故事
专注历史故事的拆解、推演与重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