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疯魔时代当一个正常的疯子

文摘   2024-11-09 20:25   中国  
这是我看的第三本心理/精神病/大脑相关的书籍(所有划线都有文章链接)。
第一本《没有人是正常的》

第二本《无意识系统:自动驾驶的大脑》

第三本《新疯狂时代如何做一个正常人》

我对所有的理论系统都不感兴趣,一繁琐我就没耐心。书里面提到心理领域的专家,权威,各种复杂名词等等我都是草草略过。比如本我自我超我这些概念我甚至都没读过定义,只是靠字面意思总结出人们要松动超我,让自我流动起来。我不太介意自己是不是听起来不够谦虚,过于自恋和狂妄,在表达自己笃定的东西时我只会随着那股flow往下写。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德国的精神病学家兼心理治疗师,是个严谨的谦卑的暖暖的具有人本主义光辉的人。如果说都是为精神病去污名化,那第一本书的角度要广的多,也更反叛。它提出的“精神疾病和污名化机制是同时诞生的。我们在内化外部价值观的过程中污名化着自己,这是我们羞耻感和自责的来源”这点点醒了我。相比而言这本书的长处在于作者引用了很多自己在医院的所见所闻,比较贴近生活。我个人喜欢的章节是关于酒瘾和老年痴呆的章节 ,给了我很多启发。

不过我还是要说他不够灵,对人性的理解还不够深。他还没看清人只活一个主观,所谓客观,只是吸收了足够多其他人的主观而已。这是我眼中所有认真搞科学的人的可爱毛病,估计遇见我这种什么都想解构的人要冒烟。我本人是倡导质疑权威的同时对权威敞开吸收。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的视角里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灵感,去伪存真的应用到自己的生活里。

我要顺着他没总结完的观点升华整本书。正常人为什么需要治疗?因为所谓正常人从来就没有正常过。这个世界就是疯子组成的世界,正常只是某种特定状态。好心的照顾精神病可以,可是也不要把抱怨一大堆的正常人当作无病呻吟的坏蛋。

我们需要正常,不然我们无法最大限度的释放出自己的生命力。我们需要疯狂,不然与平庸大众贴太近后会失去自己的与众不同。只有正常,我们就只是活着。只有疯狂,我们可能会把自己作死。正常的疯子是我提出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是我自己践行了一生的态度。怎么平衡都好,人生就短短一辈子,活没活过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得有平衡的意识。

  1.  1. 我们会不会搞错了治疗对象?

我们管伤害了他人的人叫做疯子和精神病,想在正常人和精神病中间划一条严格的线,就是这一点才让有些人会企图用精神病给自己脱罪。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人们给伤害他人的人自动匹配上了精神病的称号?这是不是种被灌输的先入为主偏见?

作者说正常的反面是不同寻常,正常人不过是缺乏廉耻无聊枯燥喜欢报复的人类。我说正常这个词就是多数对少数的霸权,就是抹杀离散值,就是一个人为了活着而带上的面具。

大脑把我们升级了,却也把我们升级成了疯子。自相残杀就是文明的副产物。作者说从统计学上看,精神病人的犯罪率远低于正常人,可能正是因为与众不同的他们根本无法也不屑于参与群魔乱舞的社会活动。

正常不一定有益,有时候治疗这两个字对病情毫无帮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与其去关注他们因为病情造成的坏处,不如去看因此而来的好处。

这点的第一层意思是0.5疯疯癫癫伴随的好处没有被看见和认可才导致了坏处的放大,导致了1.0疯疯癫癫。第二层意思是生病本身,无法正常活下去本身,就会让他们对生命有不一样的感悟。比如生命对于抑郁过和没有抑郁过的人是不一样的,深度和广度会完全不同。或者按照作者所说,是精神疾病造成的痛苦导致了他们更深的挖掘自己从而开启了创造。

作者写到过去精神病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污名化:他们用自己的特殊性创造了一个更具想象力的世界,用微笑照亮温暖了周遭正常的一切。我倒觉得这么美化精神病也大可不必。就我对人性的了解,人类一旦开始美化精神病,就会有无数人把精神病当做标签给自己的装疯卖傻贴金。

人们不是因为疯了所有才有成就,也不是因为疯了所以就要伤害他人。单就前者来说,人疯到恰到好处的时候才能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拿我自己举例,我躺在地上割自己强烈自我攻击的时候根本什么都无法完成,脑子里一团粥。

确实很多精神病更有艺术天赋,但正是疾病困扰了他们的创造,而不是疾病成全了他们的创造。精神疾病本身会造成人太深的自伤导致无法平静生活,这点在我看着绝不能被美化。所以我才提出有时候强制治疗有它的意义。人创造艺术作品就好了,不能把自己活成艺术品。生命是有限的,丢失了也不能重来,美化和污名化都不可取。

所以在这里我要提出正常的疯子这个概念。正常指我们可以尽量不损害自己社会功能的活下去,疯子指和现实大众保持一定距离的绽放自己。人的疾病有些就来自于那些与他人不一样的地方被强行压抑了,有人因此多出了羞耻感,有人因此多出了攻击性,有人在无法合一中分裂成了互不认识的碎片。

想让精神病好起来,得让他们能与外部世界自由沟通,而不是把他们与世隔绝的关起来。不然这个治疗到底是为了谁好受?是为了大多数人好受还是为了这个个体好受?人们真的不会在专业的与世隔绝治疗中心中越来越疯吗?治疗他们本人是够的吗?是不是我们得一起治疗暗暗疯狂且愚蠢的正常人?社会自由度越低越压抑的地方精神病就越多,这毫无疑问。要治疗的,是整个社会。

2.我们需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

作者不喜欢严肃庄重的探讨精神病,他说我们都需要一些幽默感。如何平等的对待一个人?就是开他的玩笑,指出他的错误。

与其把病人看成某个诊断,不如把他们看成极具个人特色的人。诊断本身也就是文化建构出来的标签,它的意义是方便沟通和理解。一旦它凌驾于人本身之上,那它就是被滥用,并且很多情况下都被滥用为了营销术语。

很多时候人们根本就不需要治疗,那些自然的情绪反应不是疾病。相反,很多看起来正常的人才在酝酿大爆发,他们往往都被忽略了。就好比有时候把孩子送去精神病院的父母其实更需要治疗。

心理医生不是神,我们需要把心理医生放下神坛。但同时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素质。

第一,ta需要有比常人更高的自知。Ta得意识到自己也有精神病的碎片。但凡一个医生用“我们正常人”作为开头我就不会再看下去ta的滔滔不绝装腔作势。无我的强有力支撑正是自我。一个搞不清自己是谁,不会调节自我的人根本不可能有把自己挖空真正看见他人的无我状态。

除了自知,还有信念。Ta必须要比患者本人有信念:你可以战胜,你可以好起来。而这一点中最基本的就是我提出的,当下的你就已经足够。你不需要那些你想要的能力,被你压抑的能力,你也足够。人们必须要相信自己是足够的,必须要接纳不接纳自己的自己,才能发挥出潜力。

最后,ta需要拥有多视角。这个多视角不仅仅是同时空下的设身处地,还要有换成人生轨迹的中的不同时刻的能力。这需要一个人的记性很好,对自己的分析足够深。多视角是一个万用魔法宝物。一些稀奇古怪的视角能让人们在“啊?”的同时不说感受好一点,但至少能稍微跳脱出自己的固定坑中一小会儿。

德国的精神病学更为人本主义,医疗状况也要好得多。有门诊,有日间诊所,精神病院也不再独立于社会之外。不过有超过210%的德国人患有精神疾病的结论让我哈哈大笑了起来,这也许正说明了我的推断:在人类作为群体性动物要付出代价的前提下,人最好多传染一点各种文化来的疾病,只得一个文化一个地域的疾病会造成最严重的疯癫。德国人很严谨,但这种严谨在对人这种疯癫动物上可能不太有优势。

精神病学把无法转换看待事物的视角这一情况定义为妄想。按照这一定义,这个二元论的世界里大部分人都有妄想。生物学视角只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比如让人不要过分的责怪自己。但把所有都归于遗传和基因,就是一种危险的妄想。

精神创伤直接造成物理性病变这种情况在研究中被证实的还不够多吗?归罪,而非归因,才是人类很多妄想的来源。精神分析分析的是一个人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为其脱罪。理解不是为了认同,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我们所有的理论都应该指向一个目的,就是怎样让人活得更好,更能活出自我。灵活是需要灵活在这里,而不是根据个人利益为转移。

3.  不要追求病态的独立。

关于自由意志,作者并没有提出什么新鲜的观点,但可以参考。比如对物质成瘾到底是自由还是不自由?只有在承认患者自由度的情况下才能去干涉。

我治疗自己酒瘾的时候并不会去分析自己为什么要喝酒,而是让自己想想不喝酒的时候睡眠会好很多,白天精神好很多,就自然喝的少了。虽然我喜欢分析,但很多事确实不值得没完没了的深挖。这是我的功利性,原因很重要,可是解决当下问题也很重要。

关于此书中提到一个有趣的案例。一个找上医生的女人说自己要去自杀,因为自己牙齿有个坑,同事关系也不好,没人注意自己,没人和自己打招呼。医生叫她含一口水利用牙齿间的缝隙呲向一位同事,然后不做解释的离开。可能病人已经绝望了吧,就照做了。结果仅此一次治疗后她和同事的关系改善,几年后结婚生子,三个孩子牙齿上也有缺口。她给医生寄信说,一家人的幸福都是来自于牙齿上的一个缝隙。

人的身心为一体。我比较喜欢作者列举的很多会导致精神病表现的器质性病变。人们应当拥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如果能加到基础教育里就好了),并对其引起重视。

作者在提到痴呆症患者说了一段感动我的话。他说,有些老年人虽然体能下降,但是精神状态很好,这种情况就不要把他们当作小孩子对待。但是很多痴呆症患者,体能一般都挺好,只是心智能力受到了限制,比如计算,逻辑推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可是人类拥有的独特能力,比如爱,信任,温柔待人,怜悯,仁慈,团结这些能力,以及在意识到人生每一刻的不可重复性后仍然继续快乐生活的能力,这些人类拥有的内核能力,还会在痴呆症患者身上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这段让我想起了《困在时间里的父亲/The Father (2020)》这部让我噼里啪啦落泪的电影。我们本就不该病态的追求独立,我们都活在依赖他人的关系中。在剧中我第一次通过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视角体会了混乱的人生。每天都像是破案悬疑片,我是谁,我在哪,你们全部都是谁,我要妈妈,我的女儿呢。尤其是他在怀念女儿叫他little daddy那里,低头摆弄着沙发上的布,像个小孩儿一样委屈,真的好让人心碎。

作者反对把痴呆症患者当作纯粹的负担。他认为和他们之间毫无意义的闲聊也能照亮人性,甚至被社会打上无用标签的他们反而比正常人更好相处。对于患者家属,要开导他们不要过度消耗自己,不要要求自己不离不弃,以及不要在做不到时自责愧疚。病人在疗养院会受到更好的照顾,情绪爆发也要少得多。

作者也提出了对瑞士“出口组织“的质疑。这个组织为那些“破碎的无用之人”铺设了通向死亡的道路,而这个决定自己死亡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一种道德责任。是这些病人感到自己要成为社会和亲属的负担了,并且这种无法估计的负担令人筋疲力尽,才会想要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减轻他人的负担。

他写到在这样一个由正常人组成的冷酷的独裁政权下,人们为自己计算机般的特质沾沾自喜,丝毫不留空间给那些情绪化的人,敏感的人,弱小的人。正是这些,才让人们怕依赖他人,麻烦他人,甚至不惜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段让我很受触动)。

4.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都温柔一些

作者对精分患者,酒精成瘾者,以及这些人的家属,都抱有很深的同情。

精分患者比我们想的要多,这点符合我的体会。作者说大概100里就有一个,我感觉还不止。老实说,我遇见过好几个精分患者,我自知我没有能力处理,所以我会不吱声。感觉自己好没有同情心。

精分的人会出现严重的妄想,这种妄想和我经常讲的那种没事找事的被害妄想不一样。这种妄想里患者一意孤行的认为自己在被周围谋害,所有的一切都是阴谋,自己只是个无助的被摆弄的人,或者认为自己是某个宗教人物,听到了某种指示。不过关于幻听幻觉我一直保持存疑。我们要如何去证明以及推翻他人的主观感受呢?万一只是我没有看见没有听见呢?每当我这么说的时候我妈妈就会说我疯了(我确实很容易被植入,扶额)。

我其实觉得精分患者有的天马行空想象力还有挺有意思的,语言的奇异组合也很好玩。我也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思维障碍,顶多说有点在自己的单一主观里走火入魔。作者说,精分患者一般都更细腻,更走心,感受力更强,也不会像正常人一样因为一些邪念伤害他人。他们的妄想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是高度自洽的,所有故事都很好的连贯在了一起,并不像正常人那么自相矛盾,只是可能起点就错了。

把归因等同于归责是一种很糟糕的行为。归因本只是探讨,从来也不等于归出来的因是罪魁祸首。所以原生家庭论大概也给了很多父母很大的压力,孩子一病自己就自责,这确实不可取。我一看到那些反省自己监督自己的母亲就觉得不忍心。这个世界上糟糕的人从不会反省,所以才那么糟糕,反而是不该反省的人疯狂反省。

“精神分裂症母亲”这个控诉太严重了。精分患者的家属过的也很难,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和患者相处,这个时候去过度分析ta为什么要生病有什么意义?能解决这个家庭的痛苦吗?也许父母的有些行为合谋了这个病情的进展,但也不等于就要对此负责。精分有一定的遗传性,但不是绝对的。

人类要放弃让某个个体来为某种情况负全责的思想。我们都活在一张网里,不管是基因,还是行为。要追根溯源到某个个体头上这种想法是幼稚的妄想。

对于酒精成瘾的人,作者说他们一般都是很受欢迎的人,乐于助人,散发着更多人性的温暖(确实也符合我的观察,所以我对这件事才感到痛心,我不想我爱的人们都喝死了!)。他说容易对物质成瘾的人恰恰都是很敏感的人。那些能够无动于衷于尸体旁走过的人,很难成瘾。冷血的正常人不用为自己没有成瘾而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优秀。

关于抑郁症我有自己的看法,比如对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我就存疑。我的药物戒断反应非常严重,停药就停了一年。我也不喜欢流程化的看病过程。有没有自杀倾向?巴拉巴拉。我相信这套系统有它存在的原因,但对我却毫无效果。不过他有句话说的对,抑郁的时候最讨厌身边的人把自己拉起来走走,强行让自己快乐。

作者书的最后向正常人道歉,因为正常人也肯定受到过各种不公平的抨击。他说他只能向真正存在的人道歉,而根本就不存在正常人,所以他缺乏一个道歉的对象。这句话说的蛮好的,算是他的点睛之笔了。
5. 关于bpd

最后我想说一下边缘性人格障碍(bpd)。作者说到bpd的男女发病率应该差不多,只是就诊的基本都是女性。我想说,因为父权社会里有种病叫做男性病。男性病是什么?就是掩盖和嫌弃自己的脆弱。这点会导致男性更难接纳自己,从而走上改变的道路。

把自己攻击成渣渣以至走入自卑自恋循环最后到满心空洞状态的Bpd其实没那么多,我在现实生活中就只见过三个,其中某人算是一个典型的男性bpd患者。男性bpd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比如打架,女性bpd可能更多自伤,比如我会自残。但中心都是一个,就是极度不稳定中呈现出碎片式的自我,来源于无法抵御自己因为敏感和共情而带来的痛苦而产生的猛烈自我攻击。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把自己撕碎。这些都是我总结的自己。我也提出过自我接纳以及学会爱自己对bpd很重要,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所有书评都是我靠兴趣写的。一只纯爱发电人。如果书商给我链接分佣,那我就推荐大家去买,里面有一些有趣的事例。如果实在不给,那我就不推荐,大家看看我的书评就行,我提炼出来的精华就够了(除了那种我自己很喜欢的书,比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我就推荐人手一本)。两边我都能说,哈哈(哭笑不得脸)。有时候我对文章的架构很计较,有时候无所谓,全看当下心情,这篇是后者。

相关文章:

(不要羞耻自己为了抵抗孤独所做的各种努力,哪怕它看起来笨拙,缺爱,荒唐,怯弱。同时我要告诉你,只有爱,才能真正的抵抗住孤独。在爱里,人们不计较得失。在爱里,人们点燃彼此,融化彼此的寂寞小世界。在爱里,人们不要求恰如其分的懂得和理解,是真的“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是我理解你的不理解。在爱里,人人都是足够的。)请你相信,你已足够,幸福都是你的。

是你觉得做自己严重不够,特别错误,才让自己疯了。可是虽然你疯了,如果我已经在亲近中爱上了你,那你的病也是你的一部分,我会在嫌弃咒骂中照单全收。甚至到最后,你的病,病的你,变成了一个独立于你之外的可爱小人也说不一定。我爱上了我看透的你。)我不是因为你有病而爱你,只是因为爱你,所以爱上了你的病。

(抛开所有的定义,我的文章是专门写给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人的。我不管你觉得自己是什么病,别人觉得你是什么病,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这样那样所以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那我要告诉你很好,你很美,你只是没发现自己很美而已。是你没有发现自己很棒,才阻断了你获得幸福的路。)觉得自己有病?不够好?特别美的你不需要足够好才能伟大。

相关链接:

糊糊是谁

重塑自己

亲子及教育

人格障碍

读书看剧笔记

关于咨询服务

神棍糊的小海滩
大家好!这里是神棍糊的小海滩。神棍糊是一只未经驯化的调皮野兽,是一个把人与人的链接看的比什么都重要的非典型医学生,是一头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并没有什么理论基础的但就想唤起所有人自我觉察的小怪物。希望大家能在海浪的冲击与抚慰中学会爱与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