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期有读杂志的习惯,虽然现在可能被读公众号的习惯取代了,但还是发现在在某个时间段内,杂志上看到大家关心讨论的话题是比较集中的,最近这几年大家关心啥?和之前(疫情之前)有什么变化?今天尝试自己总结下。
1、地缘政治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全球产业链的变化。
还得很小的时候,我在新闻里看到过苏联的解体,还记得新闻里播放的苏联解体降旗的场面。后面有段时间世界上还有一个不是国家,但是参与国际事务的实体“独联体”,然后苏联这些加盟共和国才逐步过渡到独立国家。
当时大家对世界局势的判断是从冷战的两级对峙,变成了一个超级大国为核心,围绕很多中等规模的经济体,简称“一超多强”的格局。
多年后,多强还是跑出了一个巨头,中国的GDP接近了美国的70%,再往下,世界可能又会变成两极竞争的格局。
其实中间有很长的时间,尤其是08年金融危机以后,感觉是第一第二名的中美联合起来收割世界的格局,这两个经济体分工明确,合作紧密。所有的新经济热点和供应链都集中在这两个经济体内。
直到特朗普上台后的贸易战起,这种格局才正式改变。可能是因为前两名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美国独大的一极格局当然可以继续假装维持下去,但看起来第一和第二都不愿意继续假装。我们可以看到,即使美国换了总统,构筑两极竞争格局的战略构想还是没有变。
所以很多底层逻辑都发生了变化,现在思考商业问题不能说政治优先,但确实政治考虑的成分加重了。
曾经全球呼风唤雨的跨国公司,让人甚至都忘记还有国家存在这回事,逐步向政治考虑让步,划出自己业务的墙来,有些事情肯定不再是商业考虑,转而是选边站的诉求。
对于我这种市场万能的信徒,这个趋势尤其难受,很多思考的出发点都需要自我调整。
当然看似互相对峙局面有避免的可能,但对抗趋势是需要严肃认真看待的,趋势一旦往互相孤立方向走,还是有很强惯性的,紧张局面依靠单边努力很难调整,有点像武侠小说两人比拼内力的危急时刻。
倚天屠龙记里描述张无忌和少林三僧相斗有段很精彩,“张无忌心中一喜,内劲立长,将三僧攻过来的劲力一一化解,霎时之间便成了个相持不下的局面。渡厄等虽于外界事物不闻不见,但于双方内劲的消长却辨析入微,陡然察觉到对方内劲大张,却又不反守为攻,正是消除双方危难的最佳时机,三僧心意相通,立时内劲微收。张无忌跟着收了一分劲力,三僧亦收一分。如此你收一分,我收一分,顷刻间双方的劲力收尽。”
估计在中美关系中某方内劲大涨,却不反守为攻的局面很难出现了。
2、新能源相关的投资取代了高铁地铁为代表的传统基建投资
低碳经济这件事开始挺像笑话,因为一些预兆,大家开始担忧地球的明天。比如早年戈尔投资拍摄的一个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呼吁低碳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状况。但我自己觉得地球自我保护能力很强,悲观预言往往言过其实。例如之前罗马俱乐部对于增长极限的预言根本没有出现,所以对于全球合作阻止气候变暖我更怀疑,尤其是在地缘政治气氛不很友好的大环境下。
但实际上人类社会充满创新的战斗力,大家从新能源车开始,逐步把环保变成了一个可持续的生意,形成了一整个正循环的生意链条。
开始新能源汽车还大规模依靠补贴,我本以为依靠补贴走不长,但发现各国政府表现都很积极。很多国家都激进的制定了终止燃油车生产的时间表。后来想,可能很多国家其实就在等待这样一个机会,他们很久没有大规模修建基础设施的机会了,从国家这个层面考虑,新能源是个可以重新投资,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
汽车靠电运行,消费者使用的最终终端都依靠电能这样的二次能源,对电的的需求上升,绿电当然就冒出很多机会,风能,光伏太阳能,以及相关的储能和电网建设。供给端增加绿电生产(甚至增加非绿电生产),需求端在各个领域增加对电能的使用。两个热潮在并行,一片供需两旺的大好局面。
回想上轮我们在投资和关心什么?高速公路,高铁,地铁,5G等等吗,这些都是提升速度类的基建,帮助我们在物理上移动的更快,帮助我们信息流动的更快,和这次新能源相关的投资完全不同。
但和第一个趋势密切相关,大规模的基建,从来都是和地缘政治交织在一起。高铁没有简单引进日本和德国产品,高铁出海并没有如火如荼。围绕5G来来回回的商业禁令,包括不让中国厂商来做,以及对中国厂商的芯片禁令等等,这个量级的投资从来都不是只在商业层面的考虑,新能源相关也是如此,初始竞赛阶段看似自由,但等逐步跑出领先的厂商和优势产业的国家,未来围绕新能源的地缘政治考量会更多。
3、创新科技的热潮从移动互联网来到了大模型构筑的人工智能
过去这段时间最热门的就是以大模型为基础的AI,这个AI和之前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那种石破天惊还不一样,那时候大家觉得人工智能厉害,还是在专业领域,和普通人生活遥不可及。现在OpenAI的chatgpt,从语言大模型的特点,聊天机器人的形式,彻底变成了聪明的人类小助手。
图灵测试是个想象中的测试,但如果就以图灵测试来看,现在的大模型真的也就通过了,只不过AI进步,我们发现图灵测试其实不能作为人工智能的测试标准了。
大模型AI这个魔盒刚刚被打开,所有科技巨头都兴奋的投入到大模型竞赛里,直接看到的影响是算力市场竞争给英伟达和云带来的红利。但往下怎样演进还不可知,刚出来还说训练语料特别重要,知乎还暴涨了好几天,现在看quora知乎也没有稀缺到天上去。
下一步可能就和移动互联网发展一样,从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尝试,变成了各行各业的人工智能+尝试。这确实是个不同的方向,和能源革命取代信息互联革命一样,过去流行的还是web3,比特币,元宇宙呢,人工智能+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大家还特别担心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潮,虽然还没成为大规模的现实,但确实可能是未来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
4、生育率危机和老龄化。
人口问题是个早就存在的房间里的大象问题。计划生育国策在前,低生育率现状实际上是多年前就注定的结果。
我翻了翻之前的研究,最乐观的人口红利研究也是揭示在2020年前人口红利就已耗尽,社会将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可实际上,舆论从人口红利的鼓吹到生育率变成问题,中间有个失语期。
可能这是人类这个物种本身的乐观主义倾向,注意不到遥远的未发生的困难。连计划生育政策放开都是逐步走的添油战术(跟房地产政策松绑逻辑一个鸟样)。有一年Netflix的一个科幻电影说彗星撞地球,最后在大家儿戏一样的应对下,地球就真被撞了,真实社会里,流浪地球这种宏伟构想根本实现不了。
看很多国家的现实,生育率低下很难逆转。我们将走过质疑-理解-成为的过程。
老年人多,而且掌握社会的主要资源,年轻人总归很不满意的,但是不满意归不满意,因为没有话语权,所以社会也没有什么大规模变更的动力,就是倾向于维持。最后看到年轻人对抗的方式是既不结婚,也不生孩子,尽量躺平。虽然这个状况很不好,但主流是老年人的社会,老年人再担心这种状况也不会以革自己命的方式改变这种状况。这样下去要么就很激烈的以动荡方式改变,要么就是全社会默默的躺平,让婴儿潮一代自然退出历史舞台。等到下一代人少,自然对权力把控不严,然后慢慢和新的年轻人取得新平衡。
当然也可能有其他的方式,就是冒出巨大的技术革新,让年轻一代生产力飞速发展,快速淘汰老年人。总的说,家庭里代际是温情脉脉,社会上代际是资源竞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