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激励自己看书,我经常看完一本书就发个朋友圈评论一下,凑到好几本就写在公众号里汇总汇总,算是水一篇。这篇把2023年以来看完的且发了朋友圈的书(各种消磨时间的网络小说就不好意思放了)汇总一下,看书的感受很私人,个人的评论都和个人自己的知识框架结构有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翻翻看看,别人的评论充其量就是个引子。
这次用了微软的TTS转录了文章的音频,有兴趣听的可以试试这个,纯属好玩实验。
宏观经济类的:
一、《人口大逆转》
1.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在不同阶段会体现出不同的倾向,年老和年幼时是消费者,青年中年是生产者。宏观看消费者变多,社会表现通胀,生产者变多,社会表现通缩。 2. 老龄化是全球现象,随着老龄化,通胀几乎不可避免。过去的30年,全球经历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时代,和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大幅提高生产能力分不开,中国带来的通缩效应抵消了发达国家经济体老龄化带来的通胀效应。但常年低通胀伴随的低利率,也让大多数国家的债务率提升,同时也有资产泡沫。 3. 未来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全球通胀不可避免。各国做了很多努力,通过提高产出能力,降低老龄化影响,但可能收效甚微。目前妇女劳动参与率已经很高,提高余地不大。退休年龄延迟有帮助,但政治上很难通过。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大量开放移民会遭遇抵触。老人消费又多是服务和护理,很难通过可贸易的产品降低成本。 4. 日本老龄化后的低通胀,高就业要放在全球视角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看,未来其他国家不会这样。 5. 印度和非洲空有年轻人口,很多因素导致他们不能成为下一个中国。全球债务危机的解决不能靠简单的减记,因为负债是另外人的资产,只能靠大规模有步骤的债转股慢慢解决。
读完我自己的一点感受:
1. 原来人口红利也像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如果人口不增长,迟早还得还回去。 2. 各国的养老金体系无论是现收现付还是做实账户,本质没什么区别,都是现在的生产者养活老龄化的消费者,就是个宏观意义的养儿防老。 3. 人的长寿实际上不仅仅是个生理问题,还是个经济问题,单纯延长寿命,在末端都变成老年痴呆,整个社会经济上负担不起。 二、 《人地之间》
这本书拿到第一时间就读完了,后来还看了几次陶然老师的直播辩论,非常有意思,这本书也是今年很值得讨论的书。看前言陶老师应该有个庞大的写作计划三部曲,这个是第一本。
陶然老师是个非常专业的关注土地领域的经济学家,以前在人大,现在在香港中文大学。我还记得大概2012、13年北京万科有一次组织一个行业研讨还请陶老师过来,就记得他的观点锐利鲜明,人也很直爽。他当时特别支持允许农民自建房解决住房供给问题,显然和开发商不是站在同一个地方。
土地问题几乎是我们社会治理遇到的最大问题了,这本书也是我看过把土地财政讲的最透彻的书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住宅地太贵,工业地太便宜,陶老师详细的讲了这个问题现状的由来和它的历史合理性。但合理归合理,现在确实难以为继,还是需要制度的重新设计。陶老师对土地制度设计的态度既是市场派,又是现实派,既尊重我们目前的政策现状,也设法在不同层面引入有竞争的市场机制来解决。这本书后半段在开药方同时有很多地方的实践案例,包括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可见调研之细,了解之深入。
不过看完后个人还有很多启发和感慨,土地问题核心还是物权问题,究竟土地是谁的?国家所有,集体所有,那么个人的土地使用权又是什么权利?我们真正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吗?农民有选择自己土地耕作什么的权利吗?农民有用自己的土地盖工厂的权利吗?农民有转让自己土地使用的权利吗?地价上涨了,上涨部分究竟是谁的功劳呢?地主应不应该分得涨价的价值呢?我觉得我们和很多发达国家貌似法规很像,但在最上层管理机构对物权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样就造成很多法规落地执行的方向不同,公有制和私有制为基础还是很不一样的。
芯片产业类的:
三、《芯片战争》
这本应该是去年全球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国内刚刚引进,还把里面敏感章节改写掉了不少。读起来风格有点像吴军当年写的《浪潮之巅》。浪潮之巅偏重讲的是IT商业史,讲的这些IT公司,你方唱罢我登场,讲无处不在的商业规律,商业上的误判与灵机一动。但芯片战争描述的芯片行业竞争充满了国家意志和产业政策,背后都是国与国的博弈。
我自己的观点是如同从政治视角出发看,一切都是政治,从经济商业视角看,产业政策也是经济。不符合商业规律的政治意图也很难落地。这本书里充满国家意志,但是孰胜孰败,背后还是商业规律在起作用,书里讲到苏联发展半导体的教训特别值得警惕。
但这本书对我理解产业政策的出发点还是有很多启发,如果算力是未来世界的基础 ,芯片就像是旧时代的石油,那么全球芯片几乎都产生在东亚(中国台湾,韩国,日本,中国大陆),那么确实东亚就变成了新时代的中东,局势紧张,变成政治焦点,各种势力在此焦灼勾心斗角似乎也可以理解。
但无论如何,芯片战争只是比喻,不能是真的战争,为了追求安全而不惜战争,为了得到美好不惜毁灭彼此,这样的悖论不该出现。
四、《失去的制造业》
这本日本人写的《失去的制造业》,实际上是反思日本半导体行业败北的小册子,业内人士写的,非常好读,也很有意思。这书虽然国内22年10月才出,作者是写于2013年的,当时半导体的竞争案例还在谈DRAM这种存储芯片,日本人苦恼的还是日立、NEC、三菱如何被三星击败,SOC还不是竞争主流,台积电还没有当下这么牛。但作者总结的道理放到现在却一样适用。
作者觉得日本输掉这场芯片战争的核心是没有正确理解创新,痴迷于所谓高科技高性能,不理解市场真正需要什么,忽视市场,没有低成本制造市场需要产品的能力。真正的商业不是卖掉生产出的东西,而是生产能卖掉的东西。日本企业把自身半导体的失败归结于美国对日本半导体行业的打压的想法是错误的。
他还谈了谈什么是日本擅长生产的。例如整合型,研发制造结合的,原有技术改良的都是日本企业的强项。最后还提了他对模仿型创新的推崇,学习新事物,先模仿,再创新是捷径,半导体行业就是个模仿而发展起来的行业。
书里讲到的当年竞争的那些存储芯片,很多都已经搬到中国由中国厂商生产了。这本书虽然讲日本,但感觉在中国也有很大比例适用。
社会学类的:
五、《小趋势2》
其实叫小趋势的书一共两本,在我书架上已经放了很久了,小趋势1很早就读完了,这次终于利用坐飞机的时候把小趋势2读完了。
这书就像是一个报纸的专栏,就是只给你讲讲出现了什么新鲜事新鲜人,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讲的就是大时代变化下大家的新行为。
书出版好几年了,里面很多趋势现在看却是昙花一现,很多趋势现在看更加明显。但对趋势其实可贵的是持续观察,世界虽然从某些视角看有些乏味,周而复始,但也总是冒出很多新鲜事。
六、《发现心流》
其实我觉得这就是那本著名的《心流》的普及本,书很简单,里面田方萌老师的推荐序也写的很好。
心流其实描述的状态就是我们日常的所说的鸡汤,好听的名字叫积极心理学,主要用于像阿Q似的调节自己。
但我实际又真心理解作者说的心流,从小时候的学习,长大后的工作,和朋友在一起,自己写点东西等等,都曾感受过这种让人愉悦的心流存在。并不是自己刻意骗自己,而是在这个状态下人真的是快乐的。所以我不喜欢那种忆苦思甜或者比惨式的说教,真甜的时候你自然就知道,不需要忆苦,也不需要比较。
历史小说类:
七、《长安的荔枝》
顺手买了本历史小说《长安的荔枝》,非常快和轻松的读完了。理解作者描述了三层意思:大领导一句话,下面就得跑断腿,层层加码,不惜一切代价这是一层意思;现实中,总是有人努力让事成,有人努力让事不成,这是第二层意思;很多貌似坏事,最后可能造成了好的结果,世事难预料。这是第三层意思。
八、《两汉风云》
从明朝那些事儿开始,这种通俗写史的书层出不穷,我就读过赫连勃勃大王、易中天等作者类似当时明月的通俗史书,这次读的是渤海小吏的《两汉风云》。
汉朝故事挺有意思的。因为秦暴政,二世而亡,汉朝一开始反思的结果是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似乎结果还不错,但从武帝以后,加上独尊儒家,这种小政府机制就被扫到垃圾堆了,而且从后面的历史看,各朝各代再也没有当权者想把它捡回来。
通俗历史其实是本故事书,大部分故事都是来源于史记资治通鉴等等正经史书,有严谨的点,也有自己的适当演绎,有从历史总结的道理,还有拿道理套回评价的历史,左脚踩右脚,右脚踩左脚的轻功式写书。但这样的书就是挺好看,总有市场,我们也爱阅读。
我们没有宗教传统,历史就是我们的宗教和信仰。
企业管理类的:
九、《文化场域》
这本书是我的前同事沈老板写的,我也是去年读完的,本书是一本企业文化的随笔集,因为我和沈老板都算是一个企业体系培养的,读来特别熟悉,只是不同的是沈老板后来去了阿里,又接受了另一种强势文化洗礼。看文化的角度也变得丰富的多。
虽然我以前所在企业文化强势。但我是有点怀疑企业文化作用的。究竟是业务恰在风口导致企业成功,还是真的企业文化起了巨大作用。但后来成功失败者见得多了,觉得这两者并不冲突,现实中具备战略眼光者并不少,但是看对风口,还是需要拥有一个合理分工的组织承接工作,企业文化实际上是帮助这个组织更好完成工作的。
优秀企业大半是强势文化,但文化很难直接移植,都得是内心中生长出来的东西,日常决策的取舍,处理事情的方式,都是时刻对文化的敲敲打打,最后才形成独特的适合自己企业的文化。
但也别忘了企业首要目的是商业目的,企业文化有一定外部性,但总会和社会期望有差距,社会得理解,企业文化首先还是为管好企业服务的。
十、《一个银行家的管理笔记》
一位金融行业朋友推荐我读完了这本《一个银行家的管理笔记》,书名特别准确,作者写的非常有意思,虽然看起来像是一部学者专业著作,但作者本质还是个银行家,企业经营者。不管是谈政策,谈制度,作者都还是从行业一个深度参与者的角度来谈的,都很实际实用。
想起马云当年被批的那个讲话,说中国银行还是当铺思维。这本书其实帮我理解了当铺的思考逻辑和经营逻辑,当铺不是天上掉钱,当铺也有实际面临的经营困难,没有天生支持实体经济的义务,不能把银行业看做政府或者公益的一部分,他也是按照监管规则框架下寻找生意机会的经营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