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当机器管,是一个管理诀窍

学术   2024-11-02 12:25   中国香港  

最近研究AI,脑子里冒出一个反动的观点,“把人当机器管,是一个管理诀窍”

如果冷静下来思考,就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协作中,人,其实是很不靠谱的元件。从技能层面来看,大多数人对技能的掌握只是停留在一般水平,学习能力也并非十分出众。而且,人有情绪、有脾气,人与人之间复杂的联系也常常会成为彼此的拖累。

人多了组织就熵增,自然就不好管,古人说“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其实就体现了大规模组织的管理难度。所以想要把大量的人有效地组织起来干活,把人当作机器来管理是一个无奈却又极为关键的诀窍。

我们的管理学,无论是自我管理还是组织管理,包括发明的管理工具,都在一步步的从“把人当作机器“这个角度上努力。

这个视角既悲哀又现实,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不工作的时候整个人是松松垮垮的,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日子是顺着数过日子的;而一旦开始工作,就像是给自己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一种紧张、有序、倒数计时的状态。所以即使是自己管理自己,我也开始尝试给自己定日程,定计划。更不用说大企业还有更多的给员工和管理者“上发条” 的方法,让组织能够像机器一样高效运转。

好的商业组织也是一部赚钱机器。机器里就是各种SOP满天飞,这种运转良好的机器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所谓成功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人当作机器进行管理,给人 “编程”,让他们按照既定的程序和规则去执行任务。

对于成功的企业来说,如果其成功建立在不可控的因素上,比如依赖明星的个人魅力或者突发的机遇等,那么人们就会感到十分揪心,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企业更倾向于把成功的因素建立在可控的基础之上,而把人当作机器管理就是实现这种可控性的重要手段。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总是少数人进行 “编程”,也就是制定规则和策略,而大多数人则负责执行。而那些进行编程的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执行上一级的编程指令,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管理体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AI 取代人的工作就显得顺理成章了。AI 具有高度的精确性、高效性,并且不会受到情绪、疲劳等人类因素的影响。它可以按照预设的程序执行任务,而且能够快速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在那些需要高度重复性和机械性工作的领域,似乎AI 很快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人类。

在那些看似不重复不机械的领域,只要你认真拆解,会发现也是重复机械工作的组合。例如,我现在和项目管理同事开会就这感觉,我们的项目管理像是《清单革命》那本书里描述的一样,其实就是在一个长长的时间段在给长长的清单上打勾,我们能像飞行员起飞那样,给应该做的工作逐项打勾,基本就解决了95%的项目管理问题。

可是,说来轻松,当我们被当作机器被管理时,不可避免地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机械性带来的疲惫感,人原本是具有丰富情感、自由意志和创造力的个体,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被异化成了一个个只需要执行特定任务的 “部件”。

有人陷入这种机械化带来的“异化”,反而离开机械化环境无所适从,像电影肖申克救赎里出狱的老布,不能适应自由的社会而自杀一样。

也有些人,内心被这种过度的机械性管理所压抑,长期抱有抵触情绪。很早前曾经读到的一篇讲述在安达信审计工作经历的文章,作者忙到内心几近崩溃,甚至想要用订书机把自己的手弄伤以借工伤来获得休息的机会,就是这种可悲又无奈的现实。前阵子在播客里听到一个小姑娘为了逃避繁华都市这种生活,跑去鹤岗买房生活下来,也是体现人的内心天然抵触这种压抑带来的对人的异化。

真实生活中抵御异化需要学会切换。

在工作中做核动力牛马,但在业余时间,应该有意识的放松,照顾到自我的身心健康。比如有朋友和我说不工作的时候就该不读商业书籍,看看《百年孤独》,就是切换。

切换还有一种含义是理解工作分为编程和执行两个部分,编程部分是需要创新的,时不时的要争取参与到编程工作中,给工作编程,给生活编程。切换自己编程和执行两种状态,也是自我修炼抵抗异化的好方法。


newway
newway个人公众号,主要内容都是个人随笔,内容包括地产跟踪,商业讨论,读书感悟,足球评论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