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我们的学习方式将如何颠覆未来?

学术   科技   2023-05-22 15:09   北京  

生成式AI出现后,并不是立刻取代我们的工作,而是影响了我们的教育方式。

重新思考学习,学习是一个训练模型的过程

从训练AI的视角思考了一下我们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人类的智力发展和人工智能的训练过程非常类似,我们在年少时,实际上也是经历了一个训练的过程。就像是人工智能依赖于高质量的训练,我们的教材是训练的数据集,我们的学校是训练的环境,上学实际上就是帮助人类进行的训练过程。

进一步的,我们提倡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倡的感受社会,实际上开始的是多模态的训练,就是人工智能不仅用大语言文字资料训练,也可以通过图像和视频输入训练一样,老师和家长对这些事情辅助的指导和评价,就像是对训练材料的标注和对训练结果的测试反馈。

如果这样理解人类的教育过程,那么也就从好的训练模型的过程来思考我们的教育。好的教育=高质量的训练=大数据集+正确的标注和解释+多维度的训练=好的训练材料+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多历练多见识。

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多样化,高质量,三观正确的训练材料。如果我们觉得教育过程出了什么问题,很可能就是要思考训练材料是不是有问题。广义看,训练的数据集不仅是学校和教材,各种社会现象与回应,都会对学习过程中的人产生不小的影响,材料和相应的反馈构成了完整的标注。你教育他盲从是对的,很难培养出思辨。你灌输的材料真假交织,就很难培养他实事求是。

这样看,阅读非常重要了,书籍本身有门槛,尤其是阅读经典,相当于是可控稳定的高质量数据集。现代社会触手可得的短视频,越来越多进入训练材料里,可能会对训练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就得让娃多看书,少看短视频)。

我们经常讨论和西方的文化差别,实际上也是训练出来的结果,史记和圣经不同的输入,显然会对未来形成的模型有巨大的影响。生成模型过程不同(归纳),未来应用模型自然不同(演绎)。纠结于认识结果的差异,反过来寻找原因,实际上是因为训练数据集的差异导致。

AI擅长快速低成本的反馈,这个对于教育太重要了

AlphaGo颠覆围棋开始,其实大家就都在思考AI对人类的影响,AlphaGo让围棋消亡了吗?可能没有,但是它颠覆了围棋棋手的训练过程。现在的AI深入嵌入到围棋训练当中,包括有时候看转播,棋手的每一步,AI都能给出对胜率的影响,实际上现在的棋手已经和当年复盘历史名局,背棋谱,背定式的棋手不一样了,日常下棋训练的时候AI给他们的反馈给的更快,当然副作用是他们下棋也更像AI(比如厉害的申真谞)。

放到其他领域看,只要AI并不是给了唯一的反馈,只是给了更快的反馈,副作用并不像围棋这么悲观。但是AI可以低成本的快速给反馈,这个对于教育太重要了。大家可以看看可汗学院创始人的一个演讲,讲怎样通过AI给予的反馈进行学习,非常有意思。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当我上高中的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共同请了一位姓洪的数学老师作为我们的家教。洪老师培养出过全国数学奥赛金牌选手,上课方式独特又有趣。他上课时不带什么教案,而是随身带着一堆贴有各种颜色标签的题目卡片。每次上课开始时啥也不讲,而是给我们五人发一张题目卡片让我们自己闷头做,谁第一个做出来,其他人就得停笔。然后这个人上来给大家讲讲自己的解题思路。

接着,洪老师会给我们展示另一张同类题目的卡片,大家继续解答。如果首个解答出的还是上一轮的那位,他就会暂停一下,询问大家在哪个环节遇到了困难,然后进行深入讲解。但如果首位完成的是另一个人,他就会让这个人向大家再次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就可以认为这个知识点已经学完了,然后我们就会开始进行下一类型的题目卡片。

每次上他的课,我都会保证自己在两小时内全神贯注,我记得大约有30%的时间我是第一个解答出题目的。那时我的数学成绩也提升得很快,总是能考满分,主要是因为考卷上的分数就只有这么多了。

当年我很不理解洪老师的上课方式,觉得作为老师,他上课太轻松了。现在回想,洪老师才是教书育人的高手,给题目,鼓励我们寻找反馈才是更有效的主动学习之道。

最近通过ChatGPT自学Python,又找回了当年上洪老师课堂的感受。没有ChatGPT之前,我学习了网上最流行的廖雪峰老师的Python课程,感受虽然很好,非常简单易学,但对我这种纯外行来说学起来仍然问题多多,老师很难预设对所有我想问的问题,最后又是各种论坛上查相关资料,遇到一个查不到的困难知识点,一下子就卡在这里无法推进,学习很快就半途而废了。

有了ChatGPT以后,学习方式变成了通过对话,试验编程,出问题就反馈报错信息,ChatGPT再讲给我正确的,学习流程非常顺畅,和ChatGPT对话对我是个不厌其烦的启发过程,不再是传统教程的循序渐进,经常是有个天马行空的想法,靠和ChatGPT的来回对话,最后完成一个实验性可运行的小程序,感觉学习过程比原来快了十倍不止。在按照传统教程我还在婴儿走路时,我已经可以做出很多工作中需要的实用小工具,已经骑着AI的自行车飞起来了。

目前困扰我的是GPT4老师算力有限制,可以无限使用的GPT3.5还显得有点笨。(我就想要申请个花钱的GPT4API,可OpenAI没给我)

语言学习也是如此,之前我用过Grammarly类似的语法软件纠正语法,用过一些词典软件查词查例句,但是感觉写作有写作的工具,背单词有背单词的工具,实在麻烦。现在AI简直就是个语言学习的全能大师,可以扔篇文章给他,和他讨论,让他生成几个阅读理解问题考考你,让他挑出一些觉得你可能不会的生词和语法点给你讲讲,打字和他聊天请他帮你实时纠错。

我想即使不是英语,而是从头开始学一门新语言,也是可以用AI+TTS软件辅助比较快的学会的。

AI提供的低成本+高速反馈实际上加速了我们学习的过程,提高了效率。对生成式AI常常出现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可以通过大量的学习,不同材料的交叉验证来规避。人脑是可以在有微小错误的情况下正确理解的,我们也不会苛求自己老师全知全能。还是前面说过的,只要不是学习只靠他,就好很多。

传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还是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基础的架构。我们可以阅读体系的教科书,帮助搭建骨架式的阅读,而在所有细节部分通过AI老师快速的反馈方式来学习细节。在答案比较确定的学科,理工科,语言翻译类,AI对教育可太有用了。不过别用AI来学习写作,尤其是写作文学作品,这方面他们目前确实不太行。

如果人类学习的速度变快了,世界将会怎样?

过去我们学习的方式都是从细节学起,逐步理解整个知识目录,然后对某一段细节深入掌握变成专家。未来学习的过程没有因为AI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AI并不能完全代替我们思考,AI时代的学习,知识总体的脉络,知识地图对我们更重要了,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目录。

其实这种重视目录的变化一直在发生,我们过去评价别人博学的特点是此人博闻强记,用典不用查询,顺手拈来。后来发现当谷歌和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出现后,人类记忆负担大大减轻了,只需要知道怎么查询,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博闻强记(借助电脑),相当于脑海里有个大致索引,用的时候上网一查就好。这是新时代的博学。大脑可以花更多精力用于分析计算而非储存,同时储存的内容从细节变成了索引,效率大大提高了,这让现代一个大学生读过的书可以远超孔子。

AI的进步实际上是进一步加速了这个趋势。AI让学习变快之后,我们快速形成知识主脉络,然后细节部分可以用时再学,快速变成新领域的专家。过去我们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过去非常大,所以大家说隔行如隔山,而现在通过使用AI,让我们可以快速学习,快速切换,实际扮演不同的角色,大大增加了职业灵活性,我们未来看待行业分类的口径也变得更宽。过去我们经常讽刺某些专家“万事皆懂”,所有事情都能点评。但未来,通过掌握知识主脉络+AI辅助快速细节学习,确实专家的覆盖范围可以很大。

天龙八部里有段讲鸠摩智的故事,说鸠摩智投机取巧学会了少林72绝技,但实际只是招数类似,背后内力都是小无相功。这件事古典视角看来显然不美,少林72绝技本来各有各的内功,泾渭分明。但古典视角下,少林神僧的局限也很明显。上代高僧之中曾有人兼通一十三门绝技,号称十三绝神僧,少林寺建寺数百年,只此一人而已。鸠摩智的方式虽不正统,但却给自己解锁全套72绝技。一个人同时掌握72门不同绝技有何好处?显然灵活性大大提高了,出去打架胜率也高了很多,谁说对敌只能用龙抓手来破空性的龙抓手?多其他71种选择不好吗?

对未来工作的影响,不能只着眼于个别工作岗位丢没丢,更多是理解工作组合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常见的一些人与人的组合方式,例如公司里有些明星经理+打杂员工的组合,经验丰富按时下班的老员工+年轻毛躁但能忍受996的年轻人组合,现在都可以变成人+AI的组合。AI是工具,擅长重复性的工作,和AI搭伴,人类可以更聚焦于经验判断与资源分配。我们擅长驯化工具,猎枪,弓箭,猎人到深山打猎还多带一条狗呢,历来就这么过来的。AI看起来吓人,但有句俗语说,一切新科技诞生之初都是魔术,最终这种魔术留下的是好用的工具,让我们尝试积极拥抱这种工具变化。

学习AI能创造竞争优势吗?

这得从知识能创造的竞争优势说起,知识其实分成公有知识和私有知识,公有知识比如天气预报,比如公布的宏观经济的统计信息,比如股票当前的价格等等,因为人人易于获得,没有信息不对称,很难创造竞争优势。而私有知识是你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消息,例如专利,配方,研究,调研等等,某些私有知识可能来自于公有知识的再加工组合,这是知识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

私有知识有天然扩散的倾向,逐步公有化。一方面私有知识并不是只有一个人才知道,私有知识构筑的产品往往还要推向市场,很难完全保密;另一方面私有知识创造财富的效应,也会鼓励后来者追求研究获取私有知识,这条私有知识掌握的人多了,逐步公有化,也就没有竞争优势了。

比如房地产企业怎么通过高周转运营赚钱可能一开始是私有知识,但当全行业都知道高周转高杠杆能赚钱时,不仅不再有竞争优势,甚至带来了行业崩溃。

原先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这种通俗笔法讲历史的小说,形式新颖,作者诙谐有趣的笔法加持有趣历史变成了畅销书。可是等到后来书店充斥的各朝各代那些事儿,估计就谁也赚不到钱了。这些书不能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成为名著,不是作者笔法技巧不够,也不是其他朝代故事不够有意思,是因为这个形式组合的私有知识变成了公有知识了。

AI的出现,利用共有知识创造私有知识的过程加快了,似乎产生了竞争优势,但是其他人的相应学习过程也加快了,导致竞争优势保持的时间更短了。人人都用AI,从竞争的角度看,和人人都不用AI格局是一样的,只是整个竞争周期被缩短,竞争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了。

但从外部性来看,私有知识扩散加快,促使全社会更快前进,可能对人类的整体进步还是好的。领先者优势不长久,你追我赶会促使科技可能进入下一个高速发展期。很多阻碍这个趋势的旧制度都会受到巨大挑战,例如最近看到生成式AI出现后的版权制度挑战等等,未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类似的案例。

可供参考阅读的相关资料:

《可汗学院创始人:GPT-4 将如何改变教育行业?

《一份来自竞技围棋的报告 | “我们与AI共存的这七年”


newway
newway个人公众号,主要内容都是个人随笔,内容包括地产跟踪,商业讨论,读书感悟,足球评论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