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的高中三年——《逆旅行人》连载

文摘   2024-09-01 14:57   湖南  





感恩有你



1959至1962年,我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差不多是我在攸县二中读高中的三年。这三年,我尝尽了艰苦,磨炼了心志,完成了学业,考上了大学。因此,这三年的求学历练,尤使我难忘。

一、艰苦的学校生活。

三年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缺粮,导致全国人民吃不饱肚子。我是1959年秋升入本校高中的,我们学生每天晚饭后就到农民的土里挖红薯根、萝卜根、白菜根,寸土不放,把种过作物的土挖了个底朝天,凡是能吃的根茎叶都收集起来。然后把这些宝贝洗干净,放到搪瓷把缸里,加一点清水。再点燃烤火的焙笼,将搪瓷把缸放在火上,一边不停地吹木炭火,一边煮那些根茎叶,待到煮熟了就饥不可耐地并且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我是在如实写回忆录,绝不是虚构情节写小说。在学校寄宿不但碗里少饭,而且菜里少油。我们简直没吃过肉,几乎餐餐都是吃干蕹菜藤送饭。同学们从报纸上看到过鞍钢能生产无缝钢管的喜讯,虽然没见过这东西的模样,但都捉摸着大概就是干蕹菜藤那个样吧?于是,只要食堂上了这个菜,就说“又吃无缝钢管!”还有学生把怨气发泄到总务处龙增高主任身上,竟然偷偷写了“打倒龙增高”的小标语!

二、艰苦的校内外劳动。

虽然吃不饱饭,但是劳动照例要搞,因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中阶段经历的大型劳动有:

1、到酒埠江车基和高枧梓木岭背树。每天凌晨四五点左右出发,走好长夜路才迎来日出。空手去,背一根或担两根树回校,往返好几十里路。由于总是夜行军,所以我至今还不知车基的具体位置和形状。梓木岭是六六年步行串联上井冈山时路过此地,才识庐山真面目。

2、开发“花果山”。从106国道二中路口拐进去的右手边一二百亩坡地,当年是我们攸县二中学生开发的“花果山”。开发前是灌木丛生、荆棘遍布的荒坡,不知是县里还是学校所在的东风人民公社的主意,要二中师生去开荒,种上果木和茶树,建造花果山。我们遵照执行,真的把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打造成了类似于孙猴子们快活生活的“花果山”。

3、银坑高楼担铁矿石。攸县银坑盛产铁矿石,为了满足酒埠江钢铁厂的原材料,县里于1960年修了一条从高楼到酒埠江的“土火车”路,并指令二中师生负责把铁矿石担到高楼铁路边。这年冬天,轮到我们高5班上阵,由体育教师文祖恩老师带队,吃住在高楼社员家里,每天清早起床进山,挑一担矿石回来吃早饭;上午、下午再上山,各挑两担回来吃中饭和晚饭。如此循环往复,大约劳动了个把月。这次劳动留给我的记忆是:很累,很冷,并且吃不饱饭。但是也有“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收获,这种收获是人生只有一次,没有二次的。

三、艰苦的逃学历程。

1959年,经济困难风生水起。1960年,内地许多人逃往新疆、青海等地。我有一个初中同班学友汤益新,他未升入高中,而是到了青海西宁邮电学校念书。我们一直保持书信联系,他向我介绍了西宁那边的情况,表示欢迎我去。我就在1960年国庆节后不经请假,贸然只身西赴青海。等我到达西宁一看,那里比湖南更加不如,到处是一派荒凉饥馑的景象。我天天跟着汤益新及其同学们到野外挖野菜充饥,他们自身难保,怎么能解决我的生存、求学问题?我呆了数天后,只好悻悻然踏上归途。孰料祸不单行,我在兰州车站买好火车票后要上厕所,就大大咧咧将随身行李请一个陌生旅客看管,等我从厕所回到候车室时,那人不翼而飞,我落得个鸡飞蛋打的下场!怎么办?只能向在兰州某中学教书的丁光中老师求助,他是汤益新的姐夫,原来是攸县二中的数学老师,也曾教过我的课。我找到丁老师,诉说详情,请他借给我一二十元路费回家,并告诉他我有一个表姑父左紫云,是广西贵县××部队的军官,对我很好。请丁老师写信找我姑父还钱,我也当场写了一信寄往广西,丁老师这才肯借给我路费,使我空手回到家里。我回家后生怕祖母问我被窝棉絮在哪里,只好先向母亲如实说明情况,以便我们母子演双簧戏,说是被子放在二中学校没挑回来,祖母信以为真,我违心地欺骗了一次敬爱的祖母!

四、艰苦但又轻松地考上大学。

高中是十二年寒窗苦读的最后三年,带有冲刺性质,本来就难免艰苦,再加上与国家三年困难同步,饿着肚子读书,那就是叠加的艰苦了!

然而我似乎觉得高中三年单从学习这一个方面来说,又不怎么艰苦,反倒是轻松愉快的。以高三下学期为例来说,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高三师生在这个学期简直是跟魔鬼搏斗那样的紧张恐怖,那样的严峻;而我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1962年上半年同样是高中毕业的一期,同样是面临高考的一期,但与前面的五个学期一样的三个“没有”:一是没有加班加点。照样每周上五天半课,周六下午放学,让寄宿生步行回家(那时没有汽车、摩托车,单车要凭票供应)。二是没有喧宾夺主的复习资料,就是按教材上课、复习。三是没有名目繁多的考练过关。当然更没有当今那种“今日不流汗水,明朝就要流泪水”、“高考提高一分,就可摔掉百人”等擂人标语。我记忆最深的是,这学期与往期有三个不同:第一,端午节前全年级到醴陵体检(当年攸县医院还不具备这个条件),让我领略了“大城市”的气派,还首次尝到了冰棒的味道。第二,体检结论说我肺部有阴影,淋巴发炎,已钙化。学校可能内定了高考有望的对象,端午后将我们几个身体有点问题的学生集中在挨近医务室那栋屋餐宿,吃饭不定量,菜里油水多一点,至少不吃“无缝钢管”(干蕹菜藤)了。我很感恩母校对我的例外关爱!第三,七月初刚放暑假就开赴攸县一中参加高考。晚上在一栋木板楼教室里摊地铺睡觉,点蚊香驱蚊,老师还买了西瓜送到地铺楼内给我们解暑,吃得很过瘾。总之,就这样既艰苦又轻松考上了大学。


作者近照





新江流韵
《新江流韵》由攸县作家协会新江文学社、攸县诗词楹联协会新江诗社、攸县历史文化研究会新市分会联合创办,是集诗词曲赋、散文、历史文化为一体的地方乡土文学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