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生活

文摘   2024-08-19 09:06   湖南  



1956年秋,12岁的我考入攸县二中,开启了三年初中的学习生活。那年二中招了5个初新班,这是该校自1946年成立以来招生最多的一年。编班采取按地块编排,丫江桥片的新生编为初14班,网岭、新市的初15班,坪阳、湖南坳的初16班,皇图岭的初17班,市坪、高枧的初18班。一年后初16班番号被撤销,学生并入初18班,化学老师龙清华先生当班主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初中三年的记忆比小学那六年清晰多了。

一、这是一所由私立中学华丽转身而成的公办中学。

攸县二中的前身是私立丹陵初级中学,创办于1946年,创始人是刘拔克。刘拔克阶级成份是地主,职务是攸县参议长,家住攸县坪阳乡铁门楼。他有志于用办学之举来造福桑梓,就以座落于皇图岭丹陵桥附近山坡上的丹陵刘氏祠堂为基础,创办了私立丹陵初级中学,从1946年到1951年五年间,共招收初中6个班279人,毕业5个班195人。来此上学的学生除刘氏子孙外,也有大量外姓子孙,每学期学费是以谷代钱。到1951年4月1日,攸县人民政府接管了丹陵中学,当时名为攸县第三初级中学,后一年改为攸县第二初级中学。

私立丹陵中学的创办,对公立攸县二中的接续至少有三个作用:第一,为新生的攸县二中准备了广阔而美丽的校园。这里占地面积有二三百亩,古樟参天,油茶葱茏,校园中央有一口小池塘,四季有水,形似金盆,故此地又称为金盆形。丹陵祠堂的屋宇呈四合院布局,房屋做教室、宿舍皆宜。第二,为人民政府接管准备了一批名师。我入学时,语文教师张范九、谭学翚、王满德等,数学袁陶仁、尹舒琪、刘焕然等,物理伍荣华等,化学刘笃生等,历史文宗锡、赵翼等、地理贺迈先等、生物焦祖谦等,这批名师就是丹陵中学留下来的。第三,为攸县二中留下了宝贵的办学经验和成果。攸县二中严谨、勤奋、朴素、融和的教风、学风、校风是早年丹陵中学一脉相承地传下来的。丹陵中学的初期学生中,有的在校期间就靠拢中共攸县地下党组织,有的毕业后成为攸县解放初期最早的干部。因此,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了丹陵初级中学及其开创者刘拔克校长的功劳。

二、初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简况。

1956年秋刚入学时,学校规模盛况空前,共有11个班:初三8、9、10班;初二、11、12、13班;初一14至18班。那时只知道苏联“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这对于中国农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以至于有的农民说“这是打狗屁”!我们上晚自习照明使用气灯,石棉灯泡,工友王建凯专司打气,每个教室挂4盏,亮度介乎油灯与电灯之间。学生寝室在祠堂四合院,晚上睡觉点煤油灯,熄灯铃一响,按时熄灯,全校一片漆黑。厨房食堂在初二教室后坪,饮用水靠学生轮班挑水。学生几乎是清一色的农民子弟,穿着异常简朴,晴天穿布鞋,雨天穿套鞋,寄宿生周六下午回家、周日下午回校多数打赤脚,连丫江桥、槚山、网岭、新市等乡学生也是光脚步行几十里,把鞋放在书包里,生怕被沙子磨穿了鞋底。校内外均无商店,学生口袋里也极少有零用钱。我在上初二时有一天早自习发现放在课桌屉子里的1角3分钱不见了,硬是哭了一个早上!

那三年虽然劳动多得很,但还是坚持以教学为主,只要不搞劳动,学校一定会严格按课表上课。早自习书声朗朗,晚自习安安静静。我们18班教室紧靠油茶林,我几乎每天早自习都固定坐在同一株油茶树下读语文或俄语,背课文和单词,我总记得祖母告诉我的,清早记性最好,学到的东西不会忘掉。特别是1958年秋攸县一、二中率先开启高中招生,这对我们初二学生是个莫大的鞭策,大家学习劲头倍增,决心升入本校高中继续深造。

三、初中三年见证了反右和阶级斗争。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首提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下包括攸县二中在内的全国大中小学校闻风而动了!政治课的内容就是教与学这篇讲话,我记得是陈纪淮校长给我们上这个课。讲话发表后,反右运动在全国兴起。攸县县委派县文教科长言拜昌率工作组到二中开展反右,他住校数天,找不出右派,回县里汇报说,二中没有右派。县委书记是南下干部,他听了言的汇报后拍案而起,指着言说:“你说二中没有右派?你就是右派!”此话一出,言真的被划为右派了!可怜言拜昌,直到文革后才获摘帽!新派驻二中的反右工作组一进校,首先把我们的陈纪淮校长打成右派,接着把多名老师划为右派。我作为初二学生,不明就里,只知跟着喊“打倒右派分子×××”就是了。但是,当我看到刚从湖南一师毕业分到二中的语文老师袁宗衡老师也被划为右派,而且被×××老师打得鼻血直流时,我对袁老师心生同情,对打他的老师心生恶感,这种截然相反的心情一直延续了三四十年之久。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攸县教育局任职,袁宗衡老师任县教研室主任,昔日的老师成了我的同事,但我十分敬重袁老师,尤其是每当想起他不幸挨斗的时候。反右运动后,我国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了。未过多久,二中一些学生组成了一个文学社团,创办了油印刊物《金色的草地》,被县里认定这是一个反革命组织和刊物,县公安局派人抓走了为首的学生贺吉元和我们的历史老师赵翼,吓得全校师生噤若寒蝉,再也不敢乱说乱动了。

四、初中三年搞饱了生产劳动。

教育方针里的那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二中贯彻得最给力。我在初中三年里经历的大型劳动有4场:①学校建围墙。大约是1958年秋冬,二中发动学生回家借抖墙(干达垒)模具,我向杏花坪燕十七祖父借了一付模具,用土车推到学校。然后,全校师生就投入了建抖墙劳动,我班是建从校门口西侧往坪阳方向的围墙。②担土砖。为建校舍,我们初中生要到5里开外的高山冲担土砖,每个砖25斤,一担挑两个就是50斤,还真不轻松。担了大约一个星期才把土砖担完。③杜口炼钢铁。1958年要超英赶美,钢产量要比上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就发动全民大炼钢铁。少了原料,就把铁锅等铁器砸烂来炼钢;少了燃料就砍树,让几乎所有的山坡剃了光头;没有正规高炉就用土砖砌圆筒形“高炉”。我们二中师生被指定在湖南坳的杜口大队炼钢,有两件事我永不能忘。一是有一天晚上我拉风箱,一边拉一边睡觉了,右手食指卡在风箱拉杆的接口处,皮开肉绽,鲜血直流,这个疤痕至今犹在,成了当年大炼钢铁的永久性纪念。二是有一天在山上砍松树,俄语老师胡安迪在树旁呼呼大睡,一棵被锯倒的松树差点压在胡老师身上,胡老师受到批判,说他对大炼钢铁不满,消极怠工!④修排山公路。炼完钢铁接着就修东塘到排山的公路,我们住在沙洲里,日夜苦战,高处挖低,低处填高,用片石铺路面。我有一门打锣鼓的技术,就被抽去做了宣传队队员,免了修路劳动的艰辛。




新江流韵
《新江流韵》由攸县作家协会新江文学社、攸县诗词楹联协会新江诗社、攸县历史文化研究会新市分会联合创办,是集诗词曲赋、散文、历史文化为一体的地方乡土文学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