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期:小学生活回忆——《逆旅行人》连载

文摘   2024-08-14 11:07   湖南  





感恩有你



一、起步求学的初小四年

“人生识字糊涂始”。1950年秋,年满6岁的我已经度过了混沌无知的学前幼儿时期,步入了求知欲日益旺盛的学龄儿童阶段,背起书包欢喜雀跃到校发蒙了。那时小学学段头四年叫做初小,后两年叫做高小,我的初小四年是在原双冲初级小学度过的。有个说法: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我的童年时期,穷困落后的乡村还没有幼儿园,所以初小老师是我的功不可没的第二任老师,他们扶着领着我开启了漫长的求学生涯。

这四年留给我的记忆痕迹主要有:

简陋别致的校舍校园。

双冲初小座落于横岭冲中央一个山头上,这个山头横卧于冲的正中,于是乎就有了“横岭冲”这个地名。山顶有一栋呈圆形的干达垒双层楼房,号称“公所上”,大概这里曾经是旧时的乡公所吧?纯粹用泥巴抖筑而成,足见其简陋;圆形结构,足见其别致。校园雄踞山顶,独立于乡民居所之外,排除了办学的干扰,足见其幽静;山上长满果树——圆珠树,还有其他繁茂的花草树木,足见其美观。可惜,不知何时“公所上”的圆形房子荡然无存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栋白色居民楼房高耸于山头。我每次回到老家,眺望一公里外的那山那屋,一种怀旧感和失落感油然而生:“我的启蒙母校,你在哪里?”

几位可敬的老师。

记忆中的男老师有刘位增先生、吴达尊先生、刘文衡先生,女老师有刘掌珠老师、邓满珠老师,等等。他们有的教我国语,有的教我算术,有的教我音体美等课。现在,上述敬爱的老师们都作古了!

那时的文具、玩具以及吃穿。

所谓书包,就是一只长方形土布袋子,两根带子既可挎在的肩上,又可提在手上。所谓文具,就是一块石板、一根石笔,用于做笔记、演算算术题、回家复习功课。石笔还得爱惜,不要弄断弄丢了;并要省着写,越写越短,最后又得找家里花一两分钱买一根。做作业用铅笔,更要爱惜和节省。

所谓玩具,只有铁环、跳绳,女生还有毽子,再就是在学校地上画一个屋,一个个用双腿“跳屋”。还有用五颗小石子“跳子”。哪里有现在小学生用的游戏机、手机?玩,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男生捉虫玩,雨后树上有一种“线花虫”,它们爬到校园地上来了,我们男生就抓起这种虫玩,我不小心把虫子扔在爱美堂姑的眼睛上,把她吓哭了,她放学回家向我祖母告状,害得我被祖母骂了一顿。

说起吃穿,至今回忆起来还难免有几分寒酸。周一至周六的中餐由学生自带,每家备一个“饭篓子”,下面盛薯丝饭或是菜叶子拌饭,饭上盖一些蔬菜,家庭条件好的,菜里也有鱼虾等荤菜。穿的是粗布衣衫,冬天穿布鞋,从插早禾到割二禾之间这大半年都是打赤脚上学,穿布鞋也要讲究节省!我曾经将这些讲给我外孙女听,她冒出一句:“外公骗人!”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我儿时的生活状况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所获的奖品。

我刚发蒙,抗美援朝战争就一触即发,大画家毕加索所作《和平鸽》、《我们热爱和平》风行于全中国。用白色陶瓷烧制的小和平鸽就像文革中毛主席像章一样行销,学校就用这种鸽子像章奖励成绩好或做了好人好事的学生。每次考试或学习竞赛,我的成绩都较好,多次获奖小和平鸽,我拿回家给祖母看,她欢喜得不得了,吃晚饭时,赏我一个荷包蛋!大概因为来自学校和祖母的双重奖励,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不知不觉四年初小突倏而过,1954年夏天,我圆满完成了双冲初小的学业,准备秋季到坪阳镇上念高小去。

 

二、开始寄宿的高小两年

1954年秋,我的人生旅途跨进了第二个十岁,升入攸县第四区坪阳完全小学读书。在这里虽然只读两年,但是留下许多难忘的片断。

难忘的历史变迁。

坪阳完小办在王家祠堂。解放前这里曾办过爱敬学堂,大批王氏子孙及外姓少年在此求学,我的母亲和姑母(姨母)两姊妹在此念过初小和高小。现在,我作为湴塘王氏第22代孙进入自己家族的祠堂读书,自然有着一种既亲切又幸福的归属感。王家祠堂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祠堂是个单层土砖四合院,作教室用;新祠堂是个双层青砖四合院,作师生生活区用。作为祠堂,曾经香火缭绕;作为学堂,曾经书声朗朗。很可惜,这一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如今荡然无存了。大概在文革年代,完小搬走了,老祠堂扩建成坪阳中学。新祠堂地基被村上占用,在此建了一个破败不堪的压煤或碾米的作坊。我为昔日的母校黯然神伤!

难忘敬爱的先生。

坪阳完小有一批爱生如子且教学有方的好老师。语文:杨巨民先生等;算术:杨耕辛先生等;历史:吴刘振起先生;地理:文遂良先生;生物:刘子甫先生;自然:刘德芬先生;音乐:邓艳文先生;体育:陈曼云先生;美术:邓育人先生。岁月前移了一个多甲子,这些先生们都已经陆陆续续作古了!最后一位走的是可敬可爱的邓艳文老师。她生于1927年正月,比我妈小两岁,故对我妈以姐相称。2015年农历十月,我妈90岁生日那天,88岁的邓老师到达我家吃生日饭。次年阳历10月我妈病逝,89岁的邓老师到达我家吊唁我的老母亲。2017年正月邓老师90大旦,我在海南过冬,就委托大弟媳到达网岭洞井铺给老师拜寿。进入2018年之初,邓老师不幸运交华盖。正月大儿子病故。紧接着爱女又病逝。哪个91岁高龄的老人能承受这种打击?我的可怜的邓老师逐渐神经错乱了,随之而来患上脑痴呆了。在家里打东西,乱走,昼夜作息颠倒。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进专职养老院去度过余生了!我从2019年起,到去年2023年止,每年春季都由他的小儿子亚平陪同,租一部车子,买一些食品,到达地处新市的颐宁养老院去看望她。她已经不认识我这个学生了,但我每年去还是与老师合个影以作纪念。

最可悲的是,刚刚过去的今年(2024)1月4日,敬爱的邓老师离97岁生日只差一个多月,但是天不假人,她还是走了!我人在海南过冬,没有带冬衣来,不能回去送邓老师一程。藏在内心的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化为悼诗一首《挽恩师邓艳文先生》:

人生终点近期颐,万苦千辛化往昔。

如海师恩难报尽,学生面北三作揖!

难忘的学习与生活。

有四件事令我难以忘怀:

一是用毛笔字做作业。竖写(算术作业横写),繁体字,各科老师对学生写字要求一丝不苟。

二是老师指导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还设计印刷了简易的课外阅读笔记本,表格式,包含书名、作者、主要内容、新词、好句子、感想等等。我的看书阅读习惯就是从坪阳完小开始培养起来的。

三是办墙报。我喜欢投稿,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记得有一期墙报刊头,杨耕辛老师(教导主任)题词:“新刊发行,有如新苗茁壮。”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和这幅字,时过70年了,我至今记忆犹新。

四是我戴上了红领巾。那是1955年“六一”,我光荣加入了少先队,成为了共产主义接班人,这种欢喜无法形容。六一演出,我参加了合唱节目,一边使劲唱,一边使劲点头,弄得全场大笑。

时光如梭,两年的高小学习生活一晃而过。1956年夏,我高小毕业了,升入丹陵攸县二中了。亲爱的坪阳完小,我在你这里彻底完成了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你是我难忘的母校!

作者近照





新江流韵
《新江流韵》由攸县作家协会新江文学社、攸县诗词楹联协会新江诗社、攸县历史文化研究会新市分会联合创办,是集诗词曲赋、散文、历史文化为一体的地方乡土文学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