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老街简史
新市老街是一个古老的集镇。位于攸县城北五十里攸水河畔西岸,现座落于攸县新市镇新市村,有七个村民小组:新上、新校、新中、新心、新桥、新全、新洲。
新市老街是一个古老的繁华集镇,水陆交通方便,四通八达,沃野田垅,物产丰阜,明清时期,它就是攸县五大集市中的中央集市,是古代铺递石桥铺的所在地。“石桥铺是以新市下街的石桥命名的,现在的新市村新桥村民组中的“桥指的就是此桥。石拱桥有三拱,由青砖红泥石砌成,风雨沧桑,青苔斑驳,雄姿仍在。据清朝同治版《攸县志》记载:石桥在擢秀乡,距县城五十里,是宋漕熙(1174一1184)年间龙阳陈总干建。石桥铺设在民都新市,其时可追溯至宋元时期。
据古县志记载:攸县素有南渌田、西小集、北丫江、东风岭、中新市五大集市之称。老街在民国初年有常住户300多,居民1000人左右。“各地商号,争舸攸水,江西药材,广东绸布,南货、北货,福建烟丝厂,川人丹漆……会馆林立。
因是古代交通要道,客旅行商,官员走卒,经常往来于此。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杨万里(江西省吉水人),在湖南零陵担任县丞五年,任职期满,于公元1163年暮春离任回家,途经新市老街,写下了留名千古的《宿新市徐公店》诗二首,更使新市老街增添了浓浓的文化底蕴。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 一)
春光都在柳梢头,
拣折长条插酒楼。
便作在家寒食看,
村歌社舞更风流。
(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木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新市老街的古建筑,在解放初期及到现在保存下来的有二处。一是位于新市老街新校村民组的关帝庙,关帝庙又称龙昇观,青砖青瓦,供奉着关羽的神像,是道教祭祀和做法事的场所,无专职人员住持,逢节日或重大祭祀,在此举行庆典。解放前由两户外地移民居住,解放后土改时分给无房农民,现已拆除,在原址上建了新房。
另一古建筑就是永灵寺,面对中街的石桥,对门处是小戏台。过了小桥就是新市墟市。永灵寺青砖青瓦,画栋雕檐,很有气势。据清朝《攸县志》记载:清“雍正二(1725)年,议准社仓储谷,公所寺院收存。攸县五乡三十一都,建仓三十处。清乾隆四十六(1781)年,扩建至四十二处。其中“民都:总仓新市关帝庙。芝都:总仓新市永灵寺。这两处道观又兼成了社仓储存粮食的仓库。由此看来,这两处道观已有数百年历史。解放前夕,永灵寺成为了革命活动的场所。中共地下党、农会、码头工人,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余来、周华林等革命者在这里成立了攸县第一个农会一一新市农会,并成立了码头工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一九九七年,永灵寺经重新修葺和整理后,成为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市老街的重要建筑和场所,一是天主堂,一是福音堂。天主堂在新市墟场,门向老街,背靠大戏台,地处墟场。建立时间应是民国十三(1924)年,当时天主教神父祁阳人彭昌荣,在县城西修建天主教堂,以后又在新市等地建了三座分教堂。民国十四(1925)年,又在新市 老街建立了福音堂。福音堂在新市中街,牧师姓秦。
新市老街街道并不长,也不很直。长约八、九百米,一丈来宽,除小数青砖瓦房之外,基本上都是土砖木结构,二层。其建筑物大都是民国时期兴建。街道由青麻石,红泥石铺设。街道正中,铺设青麻石,两侧是下水道,铺设红石板。
石板街道的铺设倡导者是新市商铺的刘万盛。“刘万盛”不是人名,而是商铺号,它的创始人是衡山石湾人刘鸿祥。刘鸿祥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来新市经商,经营百货、南杂,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高峰时期还在临近湘东各县发行兑换的银票,生意兴隆可见一斑。刘鸿祥有二个儿子,长子刘作霖,次子刘继安。他们兄弟二人是刘万盛商号的接班人。刘万盛生意做得大,但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扶危济贫,灾荒时节,常设粥棚赈济灾民。在他们的倡导下,在老街街道上全面铺设了青麻石,红石板,成为人们啧啧称赞的美谈。一九五八年,因建设新市大桥,街道上的石材,全被挖走以作桥墩基脚。后因客观原因,桥梁停建。一九六七年,大桥恢复建设,新市大桥竣工。一九九O年年代,在原攸县副县长谭开云、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曾暑凡等人倡导筹资下,对新市老街街道进行水泥硬化,并修整硬化了沿街小江。
新市老街自古以来就是攸县中心集市。街道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集市繁荣,南通北往。每日的早市,固定的“逢场″日(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是“逢三、逢七”)。
当时大一点的商铺首推“刘万盛,经营百货、南杂,有二个铺面。其次是经营烟丝的阙怡茂”,老板是福建人,他家的房子青砖青瓦,最有气派。还有“永丰祥”的洋货铺,老板吴金祥,广东人氏,人称“广东乃”,除经营百货,还有机器织袜设备。还有郑金吾烟丝店,其店铺面对古石桥,后人仍住于此。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就是鸿文书局”,据《攸县志》记载,此书局于1940年由刘长生、刘琪开设,经营书藉、文化用品,这是我县最早的书局之一。其他的商铺还有邓云廷五金店,唐遂成机械修理加工店,吴学林秤具店,左家老板照相馆,陈银匠店,邓铜匠店等等。
在医药方面,新市老街更有其独特的色彩。民国二十五(1936)年,阙用联在新市建立西药房,把西药引进到了农村,当时医院的医师是阙嘉联,医术高明,但因曾当过国军军医,土改时被镇压,后被证实为误杀。中医药方面,老街颇具特色。据民国三十二(1943)年统计,全县有中药店230多家,新市就有七、八家之多,而且是清一色的江西人。计有:何万裕、张福春、怡昌和、聂家、何济国等。这些店集收购、加工、经营于一体,而且大都有自己的坐诊医生,成为了新市地区医药卫生保障系统。其中“张福春药店,在《攸县志》中也有记载。
新市老街另一特色就是它的饮食。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饮食店、小吃店、食品加工店,遍地开花,比比皆是。各种美食小吃,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其中的小豆腐、血鸭等更是令人叫绝,风味独特,无出其右者。
食品中名头最响的当数新市大花片。一九八O年代,新市大花片参加湖南省食品展,获得金奖称号。近几年省、市、县电视台及各种媒体,都对此进行了介绍及报导。新市大花片的加工者原来有四家:谭洋元、仔九老倌(刘尚幸)、银古乃(刘云福)。以上三人均已作古,无人传承。现在传承的只有年逾九旬的周洋元及其儿子。
建国以后,新市老街也有了大的发展。土改时,划分成份。过去从事经商、手工业的居民大都划分为: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商人、工商业者、工商业兼地主等,这部份人成了城镇居民,吃上了商品粮。其他大部份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分上了田地房产,有了农村户口。人们各有归属,安居乐业,小镇繁荣倡盛,生机勃勃。
一九五六年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老街成立了供销社、综合商店、饮食店、国药店、手工业联社,还有邮电局、银行、医院、船厂、农具厂、人寿保险公司等等,小镇上一片繁华。
老街之繁华昌盛,不但体现在经济上,文化上也有不俗的表现。老街有大小二个戏台,每逢祭祀、节庆,都有各种表演。打腰鼓、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演戏剧,打铁水、烧火塔,不一而足。耳濡目染,艺术熏陶,使新市走出了不少艺人。攸县剧团最早的二任团长就是新市老街的刘志和周菊芬。尤其是刘志夫妻及其妹怀艳、艳艳,号称攸县剧团四大台柱子。
(此照片是新市老街人聚会,其中有曾暑凡、刘怀艳、刘艳艳)
一九六九年腊月,新市老街吃商品粮的居民在“公社革委会安排下,不在城市吃闲饭″,除军属外,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自找门路,下放农村。至此,新市老街成为了纯粹的农村村落。
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航运衰落,陆上交通成为主流,随着社会和经济形势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企业、单位相继迁出,船厂、农具厂倒闭,尤其是一九八三年新市市场搬迁至一O六国道旁(桐树下),以此为标志,作为以市”为本,以“市”立名的“新市”,在完成其历史史命以后,开始其新的篇章。
(作者张建雄近照,背景为新市老街及新市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