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万鸿:夜宿东科尔寺,两位诗人这样说

文摘   旅游   2024-08-07 10:44   青海  


       2024年第64期 总第810期

丹噶尔文学苑主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为载体,描绘湟源灵山秀水,发掘湟源历史文化,歌颂湟源人杰地灵,传承湟源旧韵新貌;为古城调丹青,为丹城抒新曲;谱一阙河湟日月,吟一首古道悠悠……



在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的寺滩村,有一座依山而建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一颗璀璨明珠。寺名历经变更,从“东科尔具善洲”,到“东科尔佛教讲修洲”,见证着千年的传承与辉煌。

这里,松柏苍翠,白杨挺拔,风景如画。清顺治五年,东科寺由东科四世多居嘉措创建,而后历经战火与重建,终成今日之规模。雍正年间,清朝廷下旨重建,选址于日月山下,隔板山之阳,寓意着佛光普照,福泽众生。

东科寺建筑风格独特,正殿大经堂金碧辉煌,佛像千姿百态,巧夺天工。寺院曾广有寺产,极其富豪,且有很大的政治权势,是青海地区首屈一指的藏传佛教寺院。这里,不仅有显宗、时轮经院的深邃教义,还有修供胜乐、密集、大威德三大本尊的彩粉坛场,吸引无数信徒前来朝拜。历代东科尔活佛更是驻京呼图克图,为汉藏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自建立以来,东科尔寺一直是信仰者心灵的寄托,也是众多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这座寺院不仅是当地信仰的中心,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每当夜幕降临,东科尔寺便仿佛与世隔绝,沉浸在一片宁静与神秘之中。

在这样一个充满宗教氛围和历史厚重感的地方,不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和诗篇。其中,杨揆和文孚的诗歌最为引人入胜,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夜宿东科尔寺的独特体验。今夜,我们且听两位诗人如何描绘他们夜宿东科尔寺的独特体验。

杨揆,一位来自江苏无锡的才子,乾隆二十七年的举人,曾任福康安将军的幕僚。在他进藏平叛途中夜宿东科尔寺时,写下了《夜宿东科尔寺》一诗。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

夜宿东科尔寺

杨揆
古寺枕山麓,地僻人踪稀。

风急堕檐瓦,月寒浸门扉。

征夫深夜来,支床息饥疲。

炊薪借佛火,遮户移灵旗。

一灯照深龛,澹澹宵烟微。

枯僧瘦如腊,尘渍百衲衣。

面壁偶转侧,块独闻累欲。

将非入定禅,疑是未解尸。

悟来穴窗见,慄然粟生肌。

感叹不成寐,空槽马长嘶。

诗中描绘的古寺,偏僻而神秘,仿佛与世隔绝。夜风急吹,檐瓦似乎都要被吹落,月光下,门扉都透露出阵阵寒意。杨揆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寂静、荒凉的古寺夜景。在杨揆的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东科尔寺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还能感受到他对寺中僧人的深深同情和敬意。那句“枯僧瘦如腊,尘渍百衲衣”生动地刻画了寺中僧人的形象——他们的身体瘦弱如柴,身上的百衲衣沾满了尘土和污渍。这些细节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观察力,也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僧人的清贫与苦修。

“古寺枕山麓,地僻人踪稀。”开篇两句,诗人便点明了东科尔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幽静。“风急堕檐瓦,月寒浸门扉。”进一步渲染了古寺夜晚的冷清与萧瑟。当深夜征夫来到寺中,只能借助佛前的火光来烧火做饭,用灵旗遮挡门窗。这一场景不仅展示了诗人旅途的艰辛,也透露出他对宗教的虔诚与敬畏。

“一灯照深龛,澹澹宵烟微。”灯光微弱,香烟袅袅,映衬出佛龛的深邃与神秘。而接下来的“枯僧瘦如腊,尘渍百衲衣。”则是对寺中僧人的形象描绘,其瘦弱的身躯和满是尘土的百衲衣,无不透露出苦修与清贫。

当诗人沉浸在古寺的静谧之中时,他偶然发现一位枯僧孤独地坐着,面对着墙壁。那枯僧的身影在微弱的灯光下若隐若现,仿佛是入定的禅师,又像是未解的尸体。如同未解的谜团,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这种超现实的描绘,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也让人对宗教的修行有了更深的体悟。当诗人从窗户向外望去,不禁感到一阵寒意袭来,肌肤上仿佛生出了鸡皮疙瘩。这一夜,诗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只听得到槽中的马儿在长夜中嘶鸣。

与杨揆的描写不同,文孚的《宿东科尔寺》则展现了一种更为悠然的心境。文孚,满洲镶黄旗人,清朝重臣,在嘉庆年间曾任青海蒙番事务大臣。他的诗歌风格沉稳而富有禅意。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宿东科尔寺

文孚
梦醒招提境,烟岚聚小楼。

一峰寒受月,万木夜生秋。

薄酒难成醉,清笳易动愁。

卧听清梵静,身世笑浮鸥。

“梦醒招提境,烟岚聚小楼。”诗人在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身处佛寺之中,周围烟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一峰寒受月,万木夜生秋。”月光照耀在山峰上,显得分外清冷;而周围的树木也在夜色中透出了秋意。

“薄酒难成醉,清笳易动愁。”诗人试图借酒消愁,却发现薄酒难以让自己沉醉;而清远的笳声却轻易地勾起了心中的忧愁。“卧听清梵静,身世笑浮鸥。”最后,诗人选择躺下静听梵音,心境逐渐平静。他嘲笑自己像一只漂浮在水面上的海鸥,身世飘摇不定;但在这梵音中,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归宿。

对比两首诗,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相似之处在于两位诗人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东科尔寺的夜晚景象,并展现了宗教的神秘与庄严。而不同之处在于杨揆的诗中透露出更多的艰辛与孤独感,他关注的是旅途的艰辛和宗教的神秘;而文孚的诗则更加注重内心的体悟与平静,他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内心宁静的人生态度。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对东科尔寺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杨揆作为一位进藏的征夫,他在东科尔寺的夜宿经历充满了艰辛与孤独。风急月寒的夜晚、破旧的寺院、瘦弱的僧人……这一切都让他感受到了旅途的艰辛和宗教的神秘。而他的描绘也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进藏行者的不易。

相比之下,文孚的诗歌则更加内敛而深沉。他以梦为引子,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烟雾缭绕的仙境。他的诗中虽然也有忧愁与烦恼,但更多的是对宗教的体悟与对人生的思考。在梵音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归宿的文孚,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态度。

两位诗人的作品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为我们呈现出了东科尔寺夜晚的独特魅力。无论是杨揆的艰辛与孤独还是文孚的体悟与平静都让我们对这座古老寺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夜宿东科尔寺的两位诗人用他们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庄严的宗教世界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与体悟。

文孚的诗中透露出一种内心的平静与体悟。他试图借酒消愁,却发现“薄酒难成醉”;而清远的笳声则轻易地勾起了他的忧愁。但最终,他选择躺下静听梵音,心境逐渐平静。这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态度与杨揆的艰辛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杨揆的诗中,则以一种更为直接和写实的方式,表达了他在东科尔寺夜宿的独特体验。他描绘了古寺的偏僻与寂静,以及风急月寒的夜晚,传递出一种艰辛与孤独的氛围。通过他的笔触,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作为进藏行者的不易,以及对宗教的神秘产生的深深敬畏。同时,他对枯僧的形象描绘,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僧人的清贫与苦修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这种艰辛与孤独,与文孚诗中的内心平静与体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视角。

除了诗歌内容的对比外,我们还可以从两位诗人的身份和背景来进一步解读他们的作品。杨揆作为进藏平叛的将军幕僚,他的诗歌中透露出一种豪迈与悲壮的气息;而文孚作为清朝的重臣和文人,他的诗歌则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体悟。这种身份和背景的差异也导致了他们对东科尔寺的不同感受和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杨揆和文孚的诗歌为我们呈现出了东科尔寺夜晚的独特魅力。无论是杨揆的艰辛与孤独还是文孚的体悟与平静都让我们对这座古老寺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他们的诗歌也展示了不同身份和背景下的人对同一景物的不同理解和感受。这也提醒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关注诗人的身份和背景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最后回到东科尔寺本身,这座古老的寺院见证了无数信徒的虔诚与祈祷,也承载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它不仅是信仰的中心,更是文化的载体。夜宿东科尔寺的两位诗人用他们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庄严的宗教世界,也让我们对这座古老寺院有了更多的敬畏与向往。

本文配图:高万鸿


谢谢阅读


作者简介:

    高万鸿,男,70后,文学爱好者,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湟源县作家协会会员。





丹噶尔文学苑
促进湟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介绍湟源悠久历史文化;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形式反映湟源自然风貌、人文风俗、历史景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