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62期 总第808期
丹噶尔文学苑主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为载体,描绘湟源灵山秀水,发掘湟源历史文化,歌颂湟源人杰地灵,传承湟源旧韵新貌;为古城调丹青,为丹城抒新曲;谱一阙河湟日月,吟一首古道悠悠……
小时候我的认知世界里,唐诗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一重思乡情怀,是骆宾王笔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生动活泼的“白鹅嬉水图”,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灵巧的如剪刀般的春风。唐诗三百首,我们曾经接触的每一首唐诗都可以说是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口中流芳的骄傲。唐诗如夏夜轻舞的细雨,当你越走进它,你就会发现唐诗的世界浩瀚无垠,我们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有时候觉得浅陋是一种弊病,但有时候又会觉得因为浅陋,所以努力从唐诗的内涵里汲取营养,想来也甚是欢喜。
年少成名,少年得志是所有人都羡慕不已的人生状态,现在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我觉得这是对挚友极好的祝福,少年意气,挥斥方遒,少年不识愁滋味。年少的我们,脸上写满了纯真,梦想缤纷多彩,仰望星空,总希望可以逃过长大的魔掌,然后也能体验一下年少有为的感觉,哪怕只是做一个很恬美的梦,梦里希冀着他们四个人的才华可以分我一斗,这样就足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我与王勃的初次相识,曾经只是觉得这是朗朗上口的两句诗罢了,但经过老师的讲解,一刹间的感动却足以让我久久回味。咫尺天涯,天涯咫尺,犹在比邻,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看过很多很多的离别,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离别或许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彻心扉,亦或许是“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的醉意迷离,但这样的悲伤终究是我们所有的不愿承认的情感,我最欣赏王勃对于离别的情思与态度。与君离别时王勃已经是客中送别,君要奔赴遥远的蜀地,一片的烽烟迷茫,未来生死未必,通信不便,今日一别再相见遥遥无期,最黯淡销魂者,莫过于离别,友人之所以能为友人,是因为心有戚戚焉,君与王勃都是远离故土,奔波仕途,却不能相守相依,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此时此刻他们二人的心确是揪心的痛,对于无力改变的事情最好的方法便是成全与达观,纵使你们相隔天涯之远,但只要彼此心意相通,真情真挚,你们的友谊也会穿越空间与时间的屏障,彼此惺惺相惜,情深似海,不顾山高路远,只愿你们能友谊天长地久,因为你的胸怀堪似“天涯”,那样的宽广无比,“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法适从时,我们就会感到自己的局限。”我看到了你滕王阁的那次小憩,你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你视极万里,你的眼界终究是我达不到的,有人说,怀才不遇便自抒自慰是诗意诗人的通病,你终究也无法逃出这个历史的怪圈,但你给我的是一种在离别的黯淡时的宕开这种难以言状的痛苦,却用达观豁达的态度对待离别的精神,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我们也要在困境中一路向阳,记得便是我对你最好的馈赠了。
有人说,骆宾王的人生便是从鹅到蝉的写照,“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骆宾王笔下最纯洁的鹅,一个七岁的孩童在一个明媚的日子里脱口日出:“鹅,鹅,鹅”时的意趣盎然的场景让我们历历在目,他对鹅的喜爱是那样的纯粹,那样的欣喜若狂,少年成名但祸福相依,后来的骆宾王参加科举,却不屑于歪门邪道,最终愤恨落榜,多年以后的你或许是释怀了《帝京篇》 中你说:“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扶信难分。”淡泊名利是我对你的认识,几度入狱,心力交瘁是我对你最深的同情,宦海浮沉,在狱鸣蝉是我对你的感同身受,我喜欢你现实虐我千百遍,心中信仰仍不变的壮志,“诸葛才雄已号龙,公孙跃马轻称帝。”现实无论怎样的黑暗,你的心中仍有不朽的信仰与希望,有才者,自会招人妒忌,天妒英才你终究还是像秋蝉般飘零于世,闻一多先生对你的一生这样感叹道:“他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秋露浓重,蝉声凄凄惨惨,婵儿纵使展开双翼也无法高飞,寒风瑟瑟,鸣唱也终归会被淹没,记得你的苦,愿你来生诗意人生,再无此情重重。
对杨炯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一个典故,相传他性情耿直,恃才倨傲,看不惯某些官员趾高气扬、矫揉造作,故讥讽一些伪善的朝官为“麒麟楦”,“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人家问他,怎么像麒麟楦呢?他回答说,就像戏里的麒麟,哪里是麒麟,只不过是一头驴子,刻画头角,修饰皮毛,看起来像麒麟,脱了马甲,还是一头驴子。觉得这话不过瘾,又补了一句,那些没有德行学识的家伙,披着朱紫色的朝服,和驴身覆盖麒麟皮,又有什么区别呢?他的这些言论被当朝者所记恨。这样的恃才倨傲就是我们少年意气风发时的模样,一个人愿意去随性随心的活着,余生也该是自娱自乐的情态,《从军行》中“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气概让人不禁感叹,边塞告急的烽火直逼长安,将士们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此时大雪纷飞,军旗都黯然失色了,狂风怒吼,夹杂着声声的战鼓的声,此时的杨炯恨不当初,他宁愿做一个百夫长,为祖国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但他恰恰只是一个书生,整天只会研磨写字,无法征战沙场,面对祖国河山的支离破碎,他眼睁睁的看着,却无能无为,我感动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他对祖国的那份赤子之心,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了那种家国情怀,那种报国之志。
《长安古意》是我对大才子卢照邻的认识,比目双飞的鸳鸯是爱情最美的描摹,我一直都喜欢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的故事,因为它是我对爱情最初的信念与感动,卢照邻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很多人可能都读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后对卢照邻的印象不是很好,“渣男”不知不觉成了他的代名词,但谁都不是他,谁都无法感同身受他的一切,我们单从一面之词看他带有有色的眼镜就是不明智的,历史上的卢照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都不能完完全全的定义,但从他的诗句中我能明显感受到的是他对那种爱的渴望不可及,最好的爱可能是一种放手,离开自己爱的人也是一种身不由己,或许他只是为了谋求一份职位,给心爱的女子一份安定与安全感,他尽力地抵挡每一次痛苦的来袭,只为了想起郭氏的音容笑貌。可是他只是一介凡人,当疼痛越来越深时,他无数次想起了自杀。他能克制一次次自杀的念头,可又能坚持到多久。于是鸳鸯的双宿双飞是他此生最羡慕不过了的吧,希望来世你能与心爱的人长相厮守,举案齐眉。
也许唐诗的浩瀚世界从你们四大才子开始便拉开了唯美的序幕,我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去看每一个来过亦逝去的人,用自己的笔记录哪怕只是一秒的感动,记得便是最好的馈赠,我的生活乐趣也从你们身上找寻感动,少年的你们是唐诗里璀璨的明珠,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动力。
作者简介:
史鸿萍,青海大通人,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现任职于兴海县第二民族中学语文教师,有作品发表于《巴音河》、《大通县文联》希望自己保持“善心”秉持为人师表的原则投身于牧区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