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73期 总第819期
丹噶尔文学苑主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为载体,描绘湟源灵山秀水,发掘湟源历史文化,歌颂湟源人杰地灵,传承湟源旧韵新貌;为古城调丹青,为丹城抒新曲;谱一阙河湟日月,吟一首古道悠悠……
三年前,我遭遇了人生最大的磨难,经历了人生最为漫长的至暗时刻。
在无数个深夜,我痛苦、崩溃、无助、失眠。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让我走出忧伤和悲痛。我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没有热情没有心情。那个曾经对一切事物激情满满的人已经陪他进入了坟墓,我再也不可能回到原点。一个陷入无限痛苦的人是多么的绝望啊,我失去了整个世界,看不见世界的任何色彩。更让人痛苦的是,没有感同身受的人,理解和共情不了你的悲痛心情,以长居25度空间的思维看你,也就无法理解你零下七八十度的冰点心情。这将是世间多么悲哀和无奈的一件事情。我感觉自己好像是一个快要与世诀别人了。
然而,人就这么短短的一生,我把自己囚禁在痛苦中作茧自缚,这对我,是多么可悲。女儿需要我的抚养,老父亲也需要我的照顾。为了从磨难中站起来重生,我读书,看繁华一时陨落一时的帝国的兴起和覆灭,我看人世间所有走过苦难的人们的故事,这给了我共情,也给了我宽慰,人世间,谁也逃不掉命运的捉弄和造化,只是迟早的时间问题。于是,我鼓起勇气走出了家门,在每一个清晨。
每当太阳升起前,我就出门,沿着湟水河绿树成荫的河岸,走了一圈又一圈。与其牵强地说为了锻炼身体,更确切地说是想从自然中找寻一种力量来支撑自己好好活下去。我更喜欢在暴风雨中行走,那样,心里的的痛好像能减轻一点点。
就这样,三年多来,我无数次走在河边、走进树林、走进草丛,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浪花,每一棵树木、每一棵小草和野花,一次又一次看到了我的无助,任凭我湟水河般流不完的眼泪流淌在它们身上。它们无声地接受着我无数次的泣诉,又无数次地以它们的方式安慰着我。每一棵树木,给了我拥抱,告诉我,它也经历了电击雷鸣,全身的疤痕是生命见证苦难的记号。每一株小草,颤动着低矮的身躯,点头告诉我,它经历了狂风暴雨的洗礼和人们的无情践踏,但依然顽强活下来了。一朵朵野花,淡淡地盛开在路边岩缝里,告诉我,人生只要有阳光和雨露,再大的风雨都无法摧毁它。它不需要华丽的花园,在自己不起眼的世界的独自绽放自己的芬芳,无人问津,却也逍遥自在。湟水河,以它永不停歇奔流东海的气势告诉我,脚下的河床并不平坦,唯有前行向东,才能流向大海。我想到了简爱,她一样在亲人离世后寄人篱下,在盖茨黑德府,在荒郊野外,在罗伍德义塾,遭遇了人生太多,然而没有倒下去。
人世间苦难和自然万物,给了我安慰,也给了我力量,我从人生的至暗时刻慢慢走向正常生活,我已经慢慢清醒我失去的那个世界永远不会回来,好好地过完一生,是我唯一的出路......
事到如今,我已经有能力收起自己不堪的心情了,有能力不想让别人看到我的苦痛。每一个深夜成了我发泄痛苦崩溃的最好的港湾。白天,我又全副武装故作强大。在深夜与白昼的轮回更替里,我反复缝补着自己的心情,找寻一条走出阴霾的光明隧道。大自然最忠实最靠谱的子民——花草树木江河湖海给了我太多慰藉和启发,它是治愈人心最好的良药。
我敬畏它,喜欢它,时时走进近它、融入它,它给我力量,包容我的所有苦痛。我自省、自励,在天地间。也慎独在自己的天地间。是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给了我重生的力量,我知道,我还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条件下......
作者简介:
王金莲,女,1997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在湟源县广电局工作,曾任记者、新闻部编辑、电视台副台长、台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从事新闻工作26年。现任湟源县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