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86期 总第832期
丹噶尔文学苑主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为载体,描绘湟源灵山秀水,发掘湟源历史文化,歌颂湟源人杰地灵,传承湟源旧韵新貌;为古城调丹青,为丹城抒新曲;谱一阙河湟日月,吟一首古道悠悠……
在青藏高原的湟源县有一条人工河,它地处于山峦叠嶂,沟壑纵横的大山深处,它就是我县闻名遐迩的湟海渠。
它发源于海晏县哈利涧河,绵延76公里。它像一条轻柔的绿丝带,也像一条巨龙,环绕在巍巍群山之间,清澈的渠水浇灌着肥沃的千万亩农田,改善着生态环境。
无数次返回家乡,登上湟海大渠,极目远眺,远山含黛,碧水蓝天,云朵高悬,微风徐徐,空气清新。那山、那水、那林子有田有道。错落有致的村落,偶尔听见一两声鸡叫犬吠,缕缕炊烟如醉如痴,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湟海渠流经家乡,展开那博大的胸怀,将宁静、恬淡、一片祥和的家乡紧紧拥抱在怀里。
渠上群山环绕,原来大片大片的山地,经过退耕还林,生态得到了充分保护。青山悠悠,绿草如茵,漫山遍野,灌木丛盘根错节。渠下,无数条支渠,渠道纵横,水流滔滔,层层梯田,镶嵌在山脉中,勾勒成一幅幅几何图形,十分壮观,让人震撼不已,内心深受感动。
脚下,麦田抽穗,洋芋开花,油菜花招蜂引蝶。蚕豆吐出了蝴蝶结,宁静的田野,多姿多彩的色调,让人心旷神怡。
渠水沿线,道路平整,杨柳依依,婉转的鸟鸣由远而近,与潺潺流水交织在一起,弹奏出大自然美妙的旋律。一簇簇狼毒花、马兰花、绣线菊,还有葡匐在草地上的各色野花,形成了色彩夺目的地毯。这些野花,像雨水刚刚洗过一般清新淡雅,晶莹剔透的露珠在花瓣上跳跃。它们奔放的野性和随意的自然,与周围环境相呼应,铺展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
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湟海灌区的多彩画卷。驱车行驶在湟海渠绿荫水美的缎带上,使人神清气爽,力量倍增。此时,爱人将车缓缓停在渠边,我们下车,随后跨过渠道一处小桥,并肩走向栅栏栈道,走走停停,时而转身面向村庄,爱人停下脚步,久久凝望着远方,他深沉的眼神,好似思考什么重大问题一样,然后嘴角微微上扬,手指对面的山坡,欣慰地露出一丝笑容说:“你看,当年在湟海渠施工时,听说巴燕乡莫合尔垭口难度特别大,我们申中乡前沟阳坡也成了城郊施工连队的拦路虎……”我顺着爱人手指的方向望去,渠上是悬崖峭壁,渠下是万丈深渊。记得每当驱车经过那段渠道,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两眼不敢望向窗口,而且感到双腿一阵阵发麻,好悬浮的一段约有2公里长的渠路。
石崖虽然植被覆盖,看不出修渠留下的任何痕迹。“在石崖上凿渠,给施工连队带来的难度可想而知,”我随囗向爱人说道。他说:“清楚记得,那时从下午四点到六点左右开始放炮,渠上炮声隆隆,现场呈现出一片尘土飞扬的景象。经过长期奋战,终于在1974年9月份,湟海渠完成了60公里的施工后,就在我们申中乡前沟村召开了峻工通水典礼。地点就选在渠下公路边那片平整开阔的区域。”
我想,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湟海渠就要开闸放水,人们憧憬的渠水奔涌而下,水清岸绿的美景将要实现了,他们怎能抑制住内心的喜悦,奔走相告,为的是人人亲眼目睹那震撼人心的场景。
我望向爱人,仿佛从他的身上寻找过去的印记,他继续说:“记得那天,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会场人山人海,好不热闹,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将气氛推向了高潮,而且我就是汇演中其中的小演员之一……”爱人饱含深情地说着。他仿佛一下地回到了当时那个热闹非凡的场景一样。好半天,他又开囗道:“时间过得真快,弹指一挥间,时光已经走过了整整五十年,湟海渠也整整流淌了五十年……”
我明白,爱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里,他经历了这片土地的变迁。曾经,拉羊皮不沾草的申中滩,平均单产不足三百斤,如今每亩良田增加到了一千斤左右。六十多岁的爱人,就是一渠春水奔涌而下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湟海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应该挖掘这一段光荣的历史,它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承载着一个时期的烙印,是广大劳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见证。翻阅历史资料,才会知道,“从1958年开始,当时任职的县长带领水利局长及技术人员、乡镇负责人视察设计渠线,给此渠起名为“湟海渠”。并发动受益区劳力开挖。”在那个物质匮乏,缺衣少食,粮食短缺的年代,广大劳动人民自带干粮,携带行李,住地窝子,甚至住废弃的猪圈。一切都靠人力,用架子车,人拉肩扛,徒手敲石。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这些最原始的工具劈开悬崖峭壁,降服峡谷沟壑。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成了一条76公里长的引水渠。
我们的父辈,他们曾经用斑驳的印记,记录着那个时代。开闸放水,银波粼粼的湟海渠水流经大小渠道,灌溉着千万亩良田,因而有人也把湟海渠称之为“天河”。清清渠水,换来了今天肥沃的千万亩良田,造福了北山一带百姓。湟海渠是人民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见证,也是一部红色党史。
湟海渠畔,绿意盎然。它已成为延续生态文明的人文景观,是老百姓家门口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多年来,湟海渠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治理和维护,湟海渠已成为以绿生绿,会“呼吸”的生态渠和天然氧吧。湟海渠它将永远保持一渠春水向东流。
作者简介:
李迎新,网名,花好月圆,青海湟源人,爱好文学,作品散见于巜日月》《金门源》《河清海宴》《西海文艺》等杂志。是湟源县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