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81期 总第827期
丹噶尔文学苑主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为载体,描绘湟源灵山秀水,发掘湟源历史文化,歌颂湟源人杰地灵,传承湟源旧韵新貌;为古城调丹青,为丹城抒新曲;谱一阙河湟日月,吟一首古道悠悠……
一首诗,在某个瞬间会点燃你心中的亢奋,也会在某个节点迸发出与诗人的共鸣点。“温故而知新”,伴随着成长的经历与认知的更新,重温,一定会有新的理解与感悟。“岁月,是诗歌最好的注释”,细读学过的诗篇,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如今却从地理的角度逾越到人生的轨迹,更加透彻地解答着人生诗章的真谛。时至白露,秋意渐浓,在此推荐图书《康震古诗词81课》,翻开书页,尽享墨香。
第81课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学生时代在课本中读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当时只从字面理解为“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化作养料,滋养美丽的春花渐渐成长。”浅显的理解,总是贴近诗人如何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仅仅字面意思浅显易懂,哪里还会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进一步去了解作者、熟知作品、走进诗人所处的时代,结合创作背景才能读懂读透这首诗歌。当你在少年时期、青年时期、壮年时期,由于个人认知差异、人生际遇不同,对同一首诗、同一句话,在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理解和独特的内心体验。
龚自珍,23岁中进士,历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等职,在京城做着“京官”,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但却遭到朝廷权贵的排挤,尤其是任职在宗人府期间,宗人府负责皇室宗族的谱牒、爵禄、赏罚、祭祀等等,最难管的事就是皇帝的家事和皇族亲眷了,事事都要权衡利弊、避重就轻,这差事简直如履薄冰、伴君伴虎,稍有不慎,危及性命。
48岁那年,龚自珍一念之下决定辞官南归。到哪里去?到书院里去教书。“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骑马惜别,鞭指天涯。天涯,远离繁华京都,远离是非之地。“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辞官南下执教于书院,龚自珍先后在江苏丹阳云阳书院、杭州紫阳书院安心静心的教书,将“化作春泥更护花”诠释得淋漓尽致。骑马惜别,鞭指天涯。诗人很清楚,京城繁花似锦,是自己青春的寄居地,留下了多少眷恋的回忆和念想。48岁,或许这一别便是永远。既然已决,犹如花瓣离枝,一去不复返。惜别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和自己的青春岁月道个别吧,再见青春岁月、流年时光。正如吴敬梓所说的:“人生南北多歧路”,芳华流逝,归宿天涯。落花入泥,滋养新生。
多么痛的一次抉择,多么痛苦的一次领悟。决心已定,去迎接人生的下一个春天,每一季的春,都将是浑然大气、繁花似锦的,只愿你张开怀抱,伸展双臂去迎接人生的春。“浩荡离愁”映照在夕阳下,扬鞭与青春挥别,与驻足京城的岁月挥手致意吧。唐代诗人李商隐说:“春日在天涯”,果不其然“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鞭指天涯处,便是人生的春归处,一个欣欣然的春天在前方等待着归至的人。
第56课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第64课是苏轼的《题西林壁》。苏轼遇见王安石是宋朝文化史上的一次璀璨交汇,苏轼在文学上追求自然与自由的交融,强调个性与情感的真挚表达。而王安石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力求实现国家富强,思想的碰撞与融会就此拉开帷幕。你登飞来峰,我题西林壁,每个人都有自己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和智慧。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写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却在《题西林壁》中直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乌台诗案”死狱浩劫、蛰居黄州、天涯海角的流放(被贬儋州)等等,这一幕幕颠沛流离的场景落在常人身上,估计难以承受来自身心的折磨与摧残。面对严酷的党争、悲催的人性,幸亏是那与生俱来有着人生乐观豁达、热爱自然、醉情山水、幽默风趣、多才多艺兼备的苏大学士,以至于在直面各种挫折和磨难的时候不至于全然崩溃。
我真想出现在北宋,出现在我的偶像身旁,及时劝阻他止语当下。可是苏轼不能,他任职凤翔签判、杭州刺史等基层岗位的时候,他与民为乐,深知劳动人民的生活寒苦。王安石时任北宋宰相,已是“最高层”了,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青苗法”到了后期不但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反而通过地主官僚的层层剥削,着实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苏轼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苏轼怎么会成为北宋的一名看客呢?不会,“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有 “一显身手”“力挽狂澜”的豪迈与强劲。一针见血,直言要害。哪会顾及“沉潜”“慎言”之类的,依照他的性格特征,现身直言,纵情放笔,惹怒当朝权贵。
最近在喝一款普洱茶,2-4-6-8的数字段位依次进阶升级,普洱茶2段命名“见山”,4段命名“潜山”,6段命名“藏山”,8段的命名却是“慎言”。随着数字递增,茶的香气更加复合,滋味越是丰富,润喉而下、口舌回甘。回味间,渐入佳境。遇困,我们往往见山受阻,窖困于执念之间,言语放纵,口无遮拦般的除污排泄以解心中的愤懑,一吐愤恨之言后,瞬时舒心解郁,无所畏惧、不加防备。“见山-潜山-藏山-慎言”是一段进阶的过程,行至山巅处得要与言不由衷的“随意”告个别吧,谨言慎行依旧是你品茶进阶和人生沉淀的关键。慎言,要的就是堵住自己一吐为快的口舌,让自己明白排解内心的淤阻不光光靠“宣泄”来治愈。
身为政客的王安石眼睛里是容不得沙子的,哪里有反对派的声音,哪里有发声者,哪里就会就有打包铺盖离京大快递大礼包,前期有多少反对派的发声,后期就有多少司马泪沾襟的凄惨场景。所以苏轼的“慎言”甚是重要,但是没有人能阻止得了他的言行,包括苏辙。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中的睡佛,其长度15.8米。那一年游览过程中导游幽默地介绍道:“各位游客,仔细看睡佛的双眼。”我倒没看出什么区别,导游补充:“你们看,他的眼睛一睁一闭。他的最高境界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苏轼做不到,他要么一针见血,要么剑指天涯。
多年之后的南京城外的荒郊,退休的王安石牵着一头瘦驴静静等候苏轼的途径。我在很长时间里都难以接受他俩的这次约见,我甚至怀疑苏轼宽容大度的“泛滥”,在朝多年相互挤兑打压,总觉得没必要见,总认为不值得一见。但历史总是出奇的惊人,王安石苏轼相聊胜欢,他们冰释前嫌、握手言和,退休的王安石建议苏轼在南京置业养老。这个场景像舞台剧一般,在我的脑海里反复排练场景,包括见面礼、恭维的神色、两者对话……换做他人,估计老死不相往来了。苏轼49岁,诏移汝州团练副使,一路上游庐山、访石钟山,途径京陵。那位曾经叱咤风云政治家、改革派领袖的王安石如今在北宋政坛上已悄然无息了。天命之年的苏轼面对弱弱的王丞相,心绪万千却无以言表,那段怨与恨早已被岁月的长河所稀释。正如《康震古诗词81课》第64课苏轼《题西林壁》中所解读的:“只有跳出自我,超越自我,站在更广阔高远的高度,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真相,洞察事物的全貌。”一路上阅见沉杂与阴暗之后,依旧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心灵澄澈,越山悦己。
秋日静好,将时间分享于书籍,沉浸式开启自我阅读模式,去领略人生那一半是柴米油盐的波澜,一半是江河湖海的壮阔。
作者简介:
庆文,男。偶尔用简短的文字记录生活的瞬息与感悟,将每一帧热爱融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