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66期 总第812期
丹噶尔文学苑主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为载体,描绘湟源灵山秀水,发掘湟源历史文化,歌颂湟源人杰地灵,传承湟源旧韵新貌;为古城调丹青,为丹城抒新曲;谱一阙河湟日月,吟一首古道悠悠……
绿,是湟源的底色。“绿”是渗透到湟源人民骨子里的一种理念。近年来,湟源“绿”的底蕴在不断的厚植。三水四峡是湟源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
群山连绵,万壑竞秀,层层梯田。在平均海拔2900多米的湟源南北山崇山峻岭间,有两条“人工天河”——湟海渠和南山渠。两渠被湟源人民亲切称为“高原红旗渠”。
一、追踪湟源“绿”的历史脉络:“绿”是渗透到湟源人民骨子里的一种理念。
湟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应该追溯至1965年12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片通讯《青海高原出“大寨”》。文中称赞了小高陵人民植树造林和兴修梯田的光辉业绩。紧接着《青海日报》对此文作了全文转载,于是,小高陵人民植树造林搞绿化的事迹传遍了全国各地,大江南北。1968年小高陵大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成立了植树造林青年突击队,决心改变家乡荒山秃岭的面貌。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小高陵山坡披上了绿装,开创出了绿化山河的奇迹。
1971年年底,西安电影制片厂慕名而来湟源和平乡小高陵村,拍摄了一部科教片叫《治山造林保水土》,此片真实客观报道了小高陵人民在一片荒山秃岭上植树造林改造山河的壮举。随着科教片在全国的播放,全国人民都知晓了青海湟源有个小高陵村,植树造林和兴修梯田抓的非常好,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青海省也掀起了学习小高陵精神的热潮。无独有偶,同样是1971年的7月,时任湟源县委副书记的马登仑出席了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马登仑书记代表青海做了题为《队办林场13年——林业建设大发展》的发言。此发言材料被列为《全国林业工作会议青海省典型材料》之一。以上史料说明七十年代湟源的植树造林已经形成了大气候大趋势,林业建设已成蓬勃之势。
1972年至1974年,湟源人民为了让北山片区万亩良田由旱地变为水浇地,毅然开始了修建湟海渠的壮举,由时任县委副书记的马登仑兼任湟海渠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马登仑率领全县的民兵,在巴燕峡北岸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湟海渠,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1974年10月湟海渠主体工程竣工,宛若巨蟒游龙般的湟海渠蜿蜒盘旋于北山崇山峻岭间。之后,湟海渠管理所所长赵永寿便率领全所百名水利人学习小高陵精神,开始了在湟海渠两岸植树造林的艰辛历程,怀着笃定如磐石般的信仰,湟源水利人不屈不挠地在湟海渠两岸大力植树造林,几年后湟海渠两岸的杨柳宛若一条绿色长廊,将湟海渠装扮得分外妖娆。从1975年开始,马登仑书记又率领全县群众在湟源南北山开始了漫长五年的植树造林和兴修梯田的征程,这时的植树造林主要集中在南北山的田间地头、马路旁、支渠畔、河道边。最终,五年的艰辛努力终于转化成了累累的硕果,北山片区出现了“渠道网山头,清水到处流,遍地麦浪涌,森林盖坡沟”旖旎风光,湟源的绿植悄然变成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在几代水利人的不懈开拓下,湟海渠供水量不断增大,解决了北山片区干旱缺水问题,同时,也提升了周围土壤的含水量,还为沟道周边植被绿化提供了水资源。如今,灌区内约42万株杨树在渠水的润泽下茁壮成长,生态效益显著;这渠内的清流不仅流进了农田,也流进了人们的心田。
领受了湟海渠农田灌溉和生态涵养二大好处的湟源人民要求修建南山渠。于是,政府倾听人民的心声,于1993年至1995年三年间,南山渠工程轰轰烈烈上马动工并修建竣工,5.53万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50万株生态林摇曳着海洋般的绿波,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足,湟源的三水四峡变成了“生态长廊”,湟源俨然成了青海的小江南。
一条渠的出现,和一个人有关;一片地域的繁衍生息,和一条渠有关;一个地方长久的充盈厚实,和一种精神有关。
南山渠的建设离不开赵永寿硬汉般实干精神的引领;南北两山人民的安居乐业离不开湟海渠和南山渠的恩泽;湟源人民如今的殷实生活离不开“团结奉献,艰苦奋斗,接续实干”高原红旗渠精神的滋养。如今的湟海渠和南山渠干支斗渠渠道纵横,清流滔滔,以绿生绿,两渠俨然成为了会“呼吸”的生态渠。南山渠更以其独特的生态涵养功能耀眼于湟水源头,当你徜徉于日月乡寺滩草原的1.8万亩生态人工林的浩渺无际时,你会感受到一种叫青海生态文明高地的魅力;当你流连于池汗大沟6000亩的生态人工林、八面场3000亩生态人工林浩瀚的绿波荡漾时,你会体会一种叫湟水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颂词。
湟源的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各项事业的前列。2001年4月,巨克中从西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位上调任湟源县委书记。他的到来为湟源生态文明建设掀开了狂飙巨澜的一页。巨书记经过短时间的县情调研,毅然做出了一个大动作大手笔,就是让湟水河两岸浅山头全部披上绿装,大抓植树造林绿化工作。政策导向明确了,于是全县各单位各部门各乡镇积极行动起来,在划定的片区内山头坡面挖鱼鳞坑栽植云杉、杨树、榆叶梅、山杏等植物,而且要做到包栽包活包管护。于是,那三年的每个夏日,各单位要定期上山挖坑植树浇水,细心管护林木。这个大动作使湟水两岸的山头坡地大片大片地绿了起来,湟源“绿”色家底更加殷实起来。
二、近年来,湟源“绿”的底蕴在不断的厚植。
湟水河全长374公里,从海晏县进入湟源县境内,经过巴燕乡、申中乡、大华镇、城关镇,最后从东峡乡下脖项村出县进入湟中区多巴镇扎麻隆村汇入西川河,流经41.5公里,被湟源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为了守护母亲河,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湟源县致力于打造湟水上游生态强县,坚持走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路子,厚植生态底色,获得很多国家级生态荣誉奖项。2017年创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省级生态建设示范县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因良好的生态环境,湟源县生态旅游也逐年火热,寻一片绿地、搭一块天幕、备一桌餐品,和三五好友一起谈天说地……生态旅游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湟源县坚持生态底线思维,还推出“浪山浪水浪河滩”品牌,创新“浪河滩”2.0青海“微度假”模式,开放运营大黑沟景区、小茶牧场、波航乡麻尼台村、东峡乡石崖庄村等精品“浪河滩”项目,带动市民下乡热潮,助推乡村经济新增长。
聚焦生态“高地”,湟源县致力建设“湟水上游生态强县”,将宗家沟、丹噶尔古城、日月山景区、大黑沟露营基地、“二十四庄廓”特色民宿等A级景区和星级乡村旅游点,串联成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浪山浪水浪河滩”也成为当地百姓幸福生活的生动体现。2024年“浪山浪水浪湟源”已成为湟源向省内外人民发出的盛情邀请。全县8个乡镇83个村累计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成功创建全省首个省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和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水环境治理,是湟源县创建生态县的又一个亮点
湟源县污水处理厂已经成为一个样板工程。污水处理厂经过提标,日处理规模从原来的0.7万吨增加为1.2万吨,处理水质标准由一级B标准提标为一级A标准。2017年累计处理水量334.01万吨,污水处理率达100%。现在这座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项目成为全省污水处理厂原位提标新技术的首批示范点。
生态改善引来珍稀动物
2022年7月,一条在湟源县境内首次出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消息刷爆网络。
雪豹出现在湟源县日月藏族乡,距离西宁主城区直线距离不足50公里,该影像填补了西宁市非保护区内无雪豹影像资料的空白,为西宁生物多样性提升和雪豹在青藏高原的分布区提供了依据。此外,红外相机在这一区域还记录到了马麝、荒漠猫、石貂、藏雪鸡等多种珍稀动物。其中,马麝为濒危等级物种,荒漠猫为易危等级物种,二者均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这些发现,进一步表明湟源及其周边地区野生动物分布丰富、生态良好,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近年来,湟源县锚定“湟水上游生态强县”战略目标,深入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明显,绿景空间持续扩大,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一芯一屏一谷”“两山两河两通道”生态建设为布局,深度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全力打造“两山”转化新样板。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7.5%、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64.5%,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空气优良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达63.35,全面实现了“生态、人文、效益、景观”协调发展。湟源的“绿色家底”逐步充实丰盈,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湟源画卷已铺展在河湟大地。
三、三水四峡是湟源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
湟源地理区位独特,自然风光优美,山清水秀,生态一直是湟源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在这里碰撞挤压运动的杰作,使湟源拥有了三水四峡的地理奇观。三水指药水、湟水、拉沙水;药水河冲击出了药水峡;湟水河冲击出了巴燕峡、西石峡;拉沙河冲击出了拉沙峡。药水峡的生态精华是经房湾;巴燕峡的生态精华是扎藏寺林带;西石峡的生态精华是大黑沟;拉沙峡的生态精华是拉尔贯。三水四峡所到之处是一片青山翠谷、满目葱茏,是湟源人民“浪山浪水浪河滩”的幸福乐园。
时至今日,在“两渠”持续的生态涵养下,湟源县湟水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日益凸显;并日益成为了青海生态文明高地的示范地。“两渠”充分发挥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田灌溉、防沙减灾、生态绿化的综合效益,也形成了湟水源头山、水、林、田、路综合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良好格局。
湟源的生态文明已呈现出一幅醉人的山水画卷,从山顶两渠平均海拔2900多米降至山底三水四峡处的2600多米,海拔落差达300多米,于是,湟源的山坡地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整体上湟源的生态布局可用三句话概括:山顶二条青龙绕山走,渠道网山头;山腰,荒山荒坡变梯田,森林盖坡沟;山底,三水四峡绿满谷,坑洼空地人工林。
新时代新征程,湟源将继续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懂得保护生态环境是一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持久战和攻坚战,湟源人民会努力将湟源打造成为湟水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和青海生态文明新高地,让绿色成为湟源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作者简介:
冷全祥 中共湟源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湟源县文联兼职副主席 湟源县作家协会主席 喜爱文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