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一山分五界”的青海历史文化名山——日月山

文摘   2024-10-17 16:20   青海  

2024年第87期 总第833期

丹噶尔文学苑主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为载体,描绘湟源灵山秀水,发掘湟源历史文化,歌颂湟源人杰地灵,传承湟源旧韵新貌;为古城调丹青,为丹城抒新曲;谱一阙河湟日月,吟一首古道悠悠……


“青海”因为“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由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湖泊”,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全国各地的游客在青藏线上川流不息,极易形成绵延数十公里的车流,和美丽的青海湖相依相伴的除了著名的“金银滩草原”,还有全国知名的青海历史文化名山---湟源日月山。

日月山,藏语为“尼玛达哇”,蒙语为“纳喇萨喇”,都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传说因文成公主进藏时,遗留日月宝镜而得名,“日月亭,会盟碑”也是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也有考证说是昆仑神话中的“日出之地,月落之所”,不管怎样,以天地“日月”来命名的山脉,全国却是极为罕见的。

日月山属祁连山支脉,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青藏公路通过的日月山口海拔为3520米,由于处在极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山分五界”的地理意义,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

从地理地质上来看,日月山一线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新疆、西藏、青海三省的界山---阿尔金山脉,青海和甘肃省的界山---祁连山脉,基本勾勒出了中国大西北地理一二级的分界线,也是平均海拔4000米上下的分界线,而属于祁连山支脉西宁以南的拉脊山、湟源西南的日月山又细分了中国地理一二级的分界线,在这条分界线的两侧,自然地理风光完全不同,恍如两个世界。

日月山以西,天高地阔,人烟稀少,广袤的草原一望无际,山峦的曲线也变得极为柔和,蔚蓝辽阔的青海湖如同是天空的倒影,沙岛的流沙如同是凝固的海浪,无边无际的柴达木盆地,会让你置疑它到底有没有边界。

日月山以东,则和西部截然相反,地势起伏不平,山峰如簇,山峦叠嶂,高山出清泉,峡谷出药水,在群山万壑间,在绿树掩映间,田园村落纵横交错,鸡犬之声相闻,市井之气鼎盛,一派田园风光。

从气候气象上来看,日月山一线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的意义,就在于降水量的多少,而“水”是生命之源,降水量的多少决定了干旱程度和植被、森林的广袤和分布程度。这一少为人知的自然分界,才是所有分线界的最根本因素。

夏季,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所形成的东南季风,深入中国内陆,到西北日月山、拉脊山一线时,已成为强弩之末。

而在冬季,由欧亚大陆寒冷气流所形成的西北季风,在辽阔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上疾风劲吹时,在西北经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祁连山脉,到西北日月山、拉脊山一线时,也势单力薄,达到极限。

这一线两则,因为季风抵达强弱的不同,形成的降水量也明显不同,日月山、拉脊山一线以西,随陆地的深入和延展,年均降水量以300毫米为界,逐渐降低,直至年均降水量100至50毫米,到柴达木盆地中心区域,降水量不足15毫米,极为干旱。而在日月山、拉脊山一线以东河湟流域,降水量则逐渐递增,由300毫米逐渐上升到500至800毫米。

从生产生活方式上来看,日月山一线是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分界线。由于季风和地质隆起的影响,日月山以西,干旱少雨,高原草甸广为分布,形成广袤的青藏草原区,这一区域北至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至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西接帕米尔高原,包括了青海、西藏两省和甘肃的西南部,以及四川和云南两省的西北部,草原面积占全国的32%,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寒草原区。这一线以西,也形成了中国人均草原面积最大的西藏和次之的青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牧马天边,直到西海,直到辽阔无垠的柴达木和高寒广袤的羌塘草原,是祖国历史上吐谷浑、吐蕃、蒙古等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美丽家园。

而这一线以东,如万顷波涛般汹涌而来的黄土高原延伸到了它的末端,和青藏高原的坚石铁崖碰撞簇拥到了一起,形成万千沟壑,丘陵山谷,交错纵横,而发源于海晏县祁连山脉包呼图山的湟水河,在包呼图山区蜿蜒汇集了众多清泉溪流后,形成了哈勒景河,哈勒景河在美丽的金银滩草原汇合了麻皮寺河之后,形成了湟水河的正源,蜿蜒而出茫茫草原的湟水河,穿山凿崖,穿越了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地带,在日月山以东,形成了梯田重重,村庄密布的河湟谷地,各族儿女精耕细作,将这里的农田经营的花团锦族,这里即是青藏高原的粮食主产区,也是人口富集区。

从流域上来说,日月山又是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分界线。

在远古时代,现在的青海湖地域,辽阔的柴达木盆地都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青藏高原地势的隆起,日月山也随之隆起,原来东流到海的青海湖,被日月山一线所阻隔,变成了内陆湖,流经青海湖的若干河流,也从此不复东流,而改为“倒淌河”,直到现在为止,这里依然有天下闻名的“倒淌河”,由此形成的小镇也叫“倒淌河镇”。

由此,日月山一线区分出了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日月山以西,围绕青海湖祁连山支脉大通山的所有河流,以布哈河为主的河流全部注入青海湖,而青海湖也再无出海口,历经千百年的蒸发和沉淀,最终成为了祖国最大的咸水湖。而日月山以东,药水河、湟水河、大通河、黄河依然日夜奔涌东流,直到渤海、汇入黄海、融入东海。

从历史文化上来说,日月山又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融合线。

综上所述,由于日月山具有“一山分五界”的地理文化概念,这些因素共同为日月山及日月山下的丹噶尔古城成为青藏高原上第一个茶马互市创造了气候、地理、交通、贸易、人文条件。

历代中原王朝或是少数民族政权,回环往复,都将这里视为兵家重地,贸易重地,由此形成了这里多民族融合交汇的文化色彩,不管是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文化上来看,日月山一线具有显著的各民族融合交汇的特点。

从历史上来讲,源于南北朝,始于唐,兴于宋,至明清达于顶峰的茶马互市,在中华民族交流互融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渊源流长,举足轻重的这样一个历史地位,对蒙、藏、土等游牧民族而言,日常食用乳酪、油脂,久不饮茶,必生病端,而茯茶如同食盐,成为日常必需品。而中原王朝又需马匹以固边陲,以利农耕,“茶马互市”由此发端。

青藏高原地区最早的茶马互市地区,就设置在日月山下。到乾隆九年(1744年),一切贸易俱在丹城之后,揭开了内地和青新藏全面贸易的序幕,走向了鼎盛时期。虽然王朝更迭不断,但羌中道,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等民族间的交往、交流、融合却从未中断过,现在依然有十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锦绣家园里。而在文化上,这一区域的蒙、藏、汉、回、土等各民族,其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已互通有无,相互影响,不分彼此。

作者简介:

    曾为刀笔吏,性情人,喜诗文,乐乐曲,看江南风景,阅北国风光,胸中千千结,下笔无一文,著述不及,荣誉不第,偶有一文,东拼西凑,实乃湟水源头一村夫,日月山下一樵夫



丹噶尔文学苑
促进湟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介绍湟源悠久历史文化;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形式反映湟源自然风貌、人文风俗、历史景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