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万鸿:时代镜像下的心灵独白——昌耀《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开篇部分的深度解读

文摘   旅游   2024-09-11 09:10   青海  

       2024年第75期 总第821期
丹噶尔文学苑主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为载体,描绘湟源灵山秀水,发掘湟源历史文化,歌颂湟源人杰地灵,传承湟源旧韵新貌;为古城调丹青,为丹城抒新曲;谱一阙河湟日月,吟一首古道悠悠……



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渺小的存在,仿佛被裹挟进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昌耀,这位中国著名的诗人,在世纪之交的国际环境背景下,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沉的情感,捕捉到了时代的种种变迁和内心的挣扎。他的《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开篇词,如同一幅时代的画卷,缓缓展开,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昌耀深邃而宽广的诗行中,《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不仅是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学之旅,更是一次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捕捉与深刻反思。这首诗,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90年代末全球新旧世纪交替时的复杂面貌,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开篇的每一句话,都像是时代浪潮中的回响,激荡着读者的心灵,引发无尽的思考与共鸣。
“这个时代,无一不可成为商品,从性、灵魂、海洛因、机密文件、明星私语、人体器官、月球主权…直到炒作新闻。”昌耀以一句石破天惊的话语,拉开了诗篇的序幕,在他的笔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侵蚀了那些本应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性、灵魂、机密文件……这些曾经被视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如今却被贴上了价格的标签,成为了市场上的交易品。这种荒诞与悲哀,不仅是对当时国际社会现象的直观描绘,更是对人性异化的深刻批判。这种开门见山的揭露如同一记重锤,直击人心,将读者瞬间拉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时代场景之中。这段文字,不仅是诗人对90年代末国际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更是他内心情感与思想的一次集中爆发。
紧接着,昌耀将笔触转向了新诗界:“很好,于今媒体正在炮炒诗人。他们大谈新诗的衰落,煞有介事,议论救治的办法。”在这里,诗人敏锐地察觉到了新诗界在商品化浪潮中的尴尬处境。媒体对新诗的炒作,看似是在关注与拯救,实则是在消费与利用。新诗在这种环境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衰落危机。而诗人自己,也在这场风暴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迷茫。他们渴望被理解、被认可,但现实却往往将他们推向了边缘化的境地。这种矛盾与冲突,不仅反映了诗歌在当下国际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也揭示了诗人在时代变革中的挣扎与无助。
然而,昌耀并未止步于对现实的批判与描绘。他以一种更为高远和深邃的视野,审视着时代的变迁与人性的沉浮。“有别于这春风沉醉的太平,一条不可见的地裂,正扩大来自脚底的震荡,威胁现存的居所……”这里,“春风沉醉的太平”是对现实表象的一种描绘,而“不可见的地裂”则象征着时代深处正在酝酿的变革与危机。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揭示了表面平静之下暗流涌动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对这种变革的深切忧虑与不安。这种忧虑与不安不仅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更来自于对人性在变革中可能遭受的摧残与扭曲的担忧。

昌耀的笔触并未局限于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与描绘。他更进一步地将视野拓展到了人类共同命运的层面。“希望的幻船停留在时光的平面,可望而不可即。耐性急剧减损。一代代美女霎时衰老,怵目惊心。人人都是时光对抗中的败北者。”在这里,“希望的幻船”象征着人类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与追求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希望总是那么遥远而不可及。“一代代美女霎时衰老,怵目惊心”,其表层含义确实指向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这是文学作品中常有的对时间流逝、青春易逝的感慨。然而,通过表层意思的深度解读视角,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这句话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批判色彩。
首先,从字面意义延伸至象征层面,“一代代美女”可以视为社会风尚、流行文化乃至某些特定时期价值观念的象征。这里的“美女”不仅仅是指外貌上的美丽,更可能涵盖了那些被社会推崇、追捧的表象与形式,比如虚荣、浮华、追求短期利益等风气。这些“美女”在昌耀的笔下迅速衰老,不仅反映了时间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无情侵蚀,更深层次地,也揭示了这些表面光鲜的事物在面临真正的价值考验时(如真理、道德、理性等),其脆弱与不堪一击。
其次,这些“美女”在真理面前,在正确的时代价值面前不堪一击,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刻剖析。昌耀可能是在批判那些仅仅追求外在光鲜、缺乏内在精神支撑的资本主义社会现象。当社会风气被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所主导,当人们的追求局限于表面的光鲜亮丽,而忽视了内在的道德修养、精神追求和真正的价值判断时,这种“美女”般的存在便显得尤为脆弱,一旦面对真正的价值拷问,便会迅速暴露出其空洞与无力。
最后,昌耀通过“怵目惊心”这一强烈的情感表达,不仅表达了对这种社会现象的震惊与忧虑,也透露出他对恢复真正价值、重建精神家园的渴望。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文字,唤醒人们对内在精神的重视,对真正价值的追求,从而摆脱那种浮于表面的生活方式,回归到一个更加真实、深刻、有意义的世界。
综上所述,昌耀的这句话不仅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更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风气、价值观念的一种深刻批判与反思。面对时代的变革与精神的危机昌耀并没有选择逃避或妥协。他以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继续探索着诗歌的无限可能性和人类精神的广阔天地。

“似乎只有纸币诱人的气息亘古永存培育着过敏的心机、蟑螂式的嗅觉扩散普遍的焦虑。在金钱掠夺的情节剧里崇高的道德理性或宽容的人道主义精神都是不堪一击的面纱。”这里诗人对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揭露同时也表达了对崇高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深切呼唤与期盼。在昌耀看来尽管金钱和物质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人类的精神世界却不应该被其完全吞噬和异化。相反我们应该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和人文精神的信仰用诗歌和艺术的力量去照亮人性的光辉与美好。
“崇高的道德理性,或宽容的人道主义精神,都是不堪一击的面纱”,昌耀深刻地揭示了时代的道德困境。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被忽视和践踏。人们为了金钱和利益而互相争斗和欺骗,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和尊重。
对于参会的国际诗人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们的创作往往需要坚守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却显得如此脆弱和无助。他们需要用自己的创作来呼唤道德和人道主义的回归,为这个时代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
“谁再珍藏思维的美学。谁再品味真理残酷的馨香。倒是信守‘沉默是金’的人心怀忧郁”,昌耀表达了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思。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中,人们往往追求表面的热闹和繁华,却忽视了内心的宁静和思考。他们不再珍视思维的美学和真理的价值,而是沉迷于金钱和利益的追逐中。
对于诗人来说,寂寞和思索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寂寞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在思索中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用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接下来的诗行中,昌耀以“我”作为一个对话人贯穿全诗,沿着普希金的驿路体验了一回俄罗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领略了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他写道:“我让吾作为一个对话人贯穿始终,沿着普希金的驿路体验一回俄罗斯。其中不乏高蹈的空谈、假想的靶子、革命的浮沫……但作为人的真诚、抱负、坚忍绝对可信。”这里,“高蹈的空谈”和“假想的靶子”或许是对俄罗斯历史上某些虚幻与荒诞现象的讽刺与批判;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不足以掩盖俄罗斯文化中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真诚、抱负和坚忍。正是这些品质支撑了俄罗斯人民在历史的风雨中不屈不挠地前行;也正是这些品质激发了昌耀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类精神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在这首长诗的开篇部分,昌耀的笔触时而冷静而深刻,时而热烈而奔放;他的情感时而忧郁而沉重,时而激昂而高亢。他用诗歌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既复杂又多彩的时代画卷;同时也用诗歌的力量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广阔与深邃。在昌耀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的敏锐与深刻、一个思想者的智慧与勇气、一个灵魂的探索与追求。
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昌耀踏上了前往俄罗斯的文学之旅。“而我一再在沉思中顽固地听到乌克兰农奴诗人舍甫琴柯深长的叹息:‘寂寞’寂寞啊寂寞啊……”昌耀引用了舍甫琴柯的叹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舍甫琴柯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关爱和对社会的批判。他的叹息不仅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感慨,更是对整个时代精神的反思。
昌耀在这里与舍甫琴柯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是时代的思考者和批判者,用自己的创作来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关爱和对社会的批判,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在昌耀看来舍甫琴柯的寂寞并非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与表达更是一种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刻揭示与反思。而正是这种寂寞与孤独感激发了诗人对于生命、宇宙和存在等终极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在俄罗斯的旅途中昌耀不仅领略了俄罗斯的广袤大地与深厚文化底蕴,更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与那些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们进行了一场场心灵的对话。每一座城市,每一条街道,都仿佛承载着历史的低语,引领着他走进了一个又一个文学与哲学的殿堂。
在开篇之后,昌耀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如洋葱头式的教堂建筑巍然矗立、皇冠似的花园绚烂绽放、宽广无垠的草原随风起伏、古老而神秘的钟楼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以及那蜿蜒流淌、映照天光云影的伏尔加河,等等,这些景象不仅展现了俄罗斯的美丽与辽阔,也透露出诗人对这片土地深沉而细腻的情感。诗人通过这些具象的描写,巧妙地编织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传达了他对俄罗斯历史的无限敬畏和对悠久文化传统的崇高尊重。

     随着诗歌的深入,昌耀开始触及俄罗斯的社会转型问题。在诗歌中,昌耀与俄罗斯诗人进行了深入的对话。这些对话不仅涉及诗歌艺术的话题,还涉及对当下社会、历史、文化的共同关注。通过与俄罗斯诗人的交流,昌耀找到了惺惺相惜之感,他的紧张神经得以暂时放松。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

随着时间的推移,昌耀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生命之于世界的荒诞感的深刻体悟。他意识到世间万物都充满了无常和不确定性,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这种体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哲思和悲剧色彩。他通过自嘲和无奈的方式感叹骑士精神的没落,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寻和向往。
尽管面对现实的种种困境和挑战,昌耀在诗歌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主义。他相信人类社会应该追求富裕、平等、公正和人情的大同胜境。这种理想主义不仅是他文学创作的动力源泉,也是他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诗歌的结尾部分,他表达了对俄罗斯美丽和忧郁的深深爱恋以及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怀。
昌耀的《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不仅是一首描绘俄罗斯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类情感、追寻理想主义的杰作。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的反思和跨文化的交流,诗人展现了自己对生命、社会、历史的独特思考和体悟。这首诗不仅是昌耀个人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当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这首诗的开篇词,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时代的敏锐洞察力和深沉情感。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时代的种种变迁和内心的挣扎,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他也用自己的创作来反思时代和社会的问题,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带着这份珍贵的诗意寻觅继续前行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追寻真理、善良和美好的力量。让我们铭记昌耀这位伟大诗人的教诲和贡献让他的诗歌和精神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附昌耀《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开篇原文
这个时代,无一不可成为商品,从性、灵魂、海洛因、机密文件、明星私语、人体器官、月球主权…直到炒作新闻。很好,于今媒体正在炮炒诗人。他们大谈新诗的衰落,煞有介事,议论救治的办法。有别于这春风沉醉的太平,一条不可见的地裂,正扩大来自脚底的震荡,威胁现存的居所……希望的幻船停留在时光的平面,可望而不可即。耐性急剧减损。一代代美女霎时衰老,怵目惊心。人人都是时光对抗中的败北者。似乎只有纸币诱人的气息亘古永存,培育着过敏的心机、蟑螂式的嗅觉,扩散普遍的焦虑。在金钱掠夺的情节剧里,崇高的道德理性,或宽容的人道主义精神,都是不堪一击的面纱。谁再珍藏思维的美学。谁再品味真理残酷的馨香。倒是信守“沉默是金”的人心怀忧郁。而我一再在沉思中顽固地听到乌克兰农奴诗人舍甫琴柯深长的叹息:“寂寞“寂寞啊,寂寞啊……”他是在慨叹大俄罗斯。他的寂寞无边无际。他背着双手,大跨步地躬身疾行在花的原野。……唉,同志们,我也有许多感慨与见闻,心想倾吐而苦于找不到一种最佳融裁构式。唉,同志们,让我也仿效广结善缘的小说家虚构一条线索。我让吾作为一个对话人贯穿始终,沿着普希金的驿路体验一回俄罗斯。其中不乏高蹈的空谈、假想的靶子、革命的浮沫……但作为人的真诚、抱负、坚忍绝对可信。在口若悬河的对白中也常会透出机锋。我把吾心灵的急就篇奉呈给你们,不加修饰,纵然是灵感一时的戏笔,纵然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

谢谢阅读


作者简介:
    高万鸿,男,70后,文学爱好者,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湟源县作家协会会员。




丹噶尔文学苑
促进湟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介绍湟源悠久历史文化;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形式反映湟源自然风貌、人文风俗、历史景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