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疾病之一,血糖达标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1。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最主要指标,临床医生需要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自身特点,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那么,糖化血红蛋白有什么临床意义,控制目标如何个体化?本文将结合相关指南、共识为您详细解答。
一、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在临床上已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的正常参考值为4%~6%,在治疗之初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达到治疗目标后,可每6个月检测1次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2推荐,在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且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医疗机构,可以将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表1)。
表1 糖尿病诊断标准(点击查看大图)
二、不同人群的糖化血
红蛋白控制目标
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应根据患者的病程进展和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维持风险与获益的最佳平衡1。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具体见表2。
表2 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
推荐1(点击查看大图)
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已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或心血管疾病极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为<8.0%1。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宜个体化,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等因素1,具体见表3。
表3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
推荐1(点击查看大图)
糖尿病病程>15年、曾经发生过无感知性低血糖、有严重伴发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较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患者,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9.0%1。
● 对于计划妊娠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出现低血糖的前提下,空腹和餐后血糖应尽可能接近正常,建议糖化血红蛋白<6.5%时妊娠;应用胰岛素治疗者可适当放宽至糖化血红蛋白<7.0%1。
● 对于妊娠期的糖尿病患者,不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衡量血糖控制状况的指标,应直接测定血糖来评估血糖控制状况1。
与2型糖尿病并存的其他严重疾病较多,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推荐见表4。
表4合并并发症等其他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控制目标推荐1(点击查看大图)
参考文献
2.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 (08):668-695.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