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智能汽车”被推上风口浪尖,欧盟开始筹谋如何应对网络安全挑战。美国已经对中国联网汽车技术果断出手,宣布拟将其拒之门外,而欧盟则在一旁沉思应对之策。这个原本看似“科技+交通”的领域,如今却成了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博弈的新前沿。
美国出招,欧盟跟进:车轮上的网络威胁
美国政府今年9月份宣布,计划全面禁止中国联网汽车技术进入美国市场(关联阅读:美国BIS拟议新规,禁止中俄车载系统,或致车机供应链大调整)。这不是普通的规则,而是一项直指中国科技行业的制裁措施。美国官员强调,这些汽车不再只是运输工具,更像是“车轮上的间谍设备”,可能被用来窃取数据、监控行踪甚至进行破坏。
而欧盟这边,虽未像美国那样雷厉风行,但也开始对中国汽车技术的潜在威胁展开调查。欧盟数字事务专员玛格丽特·维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在访问美国时公开表态:“这些联网汽车不仅记录它们的位置,还能把这些数据传输给有权限的人,这无疑是一个风险。” 她还补充道,欧盟已经在和经济安全专家合作,研究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从人工智能到5G,再到如今的联网汽车技术,中美之间的竞争已从实验室延伸到大街小巷。欧盟的角色夹在两大强国之间,不仅要在安全上紧跟脚步,还要为自身的经济利益谋划出路。
欧盟的“政策工具箱”计划:灵活应对还是一纸空谈?
对于中国汽车技术,欧盟并非无动于衷。知情人士透露,欧盟正在筹备一份名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供应链工具箱”的草案,预计将在近期完成。工具箱的核心内容,是为电动汽车的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提供风险管控指南。这听起来很高大上,但这类工具箱并不具备法律强制性,其实际效果依赖于各成员国的执行意愿。
这让人想起欧盟之前的“5G安全工具箱”,它曾促使多个国家对华为实施限制或禁令。现在,欧盟似乎打算复制这一策略,试图以同样的方式应对中国汽车技术的挑战。然而,能否再次奏效,还需要时间检验。
在立法方面,欧盟近年来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网络安全政策,包括交通、能源等关键领域的数据管理规定。然而,这些政策目前并未直接针对中国企业。荷兰欧盟议员巴特·格罗特霍伊斯(Bart Groothuis)坦言:“现在所有的关键点在于政治意愿。” 换句话说,欧盟想要行动,必须先解决成员国之间的分歧。
与美国“动如脱兔”不同,欧盟更像是“慢热型选手”。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总法律顾问格丽塔·派施(Greta Peisch)指出:“美国可以直接以国家安全为由迅速采取行动,而欧盟则需要各国政府先达成共识。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新规的市场冲击: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尽管欧盟在“工具箱”问题上举棋未定,但已经有新规开始影响市场。欧洲经济委员会今年7月生效的一项新规定要求,所有在欧盟销售的汽车必须安装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以保护用户数据。这一规定让市场上不乏惊呼,也让一些品牌措手不及。
上汽集团旗下的MG品牌就因此遭遇挫折。数据显示,MG品牌7月在挪威的登记量为零,这在欧洲汽车市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令人意外的是,德国车企保时捷也因新规撤销了其Macan燃油车型的销售。
新规的影响不仅局限于销量数字,更是对整个汽车产业链的考验。尤其是那些依赖中国生产的欧洲品牌,如宝马的Mini和iX3,未来是否能在供应链中找到合规替代方案,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
欧洲汽车业的两难处境:安全与市场的平衡
虽然欧盟正在试图对中国汽车技术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但欧洲汽车行业显然不愿意全面对抗中国市场。尤其是德国车企,其全球收入很大一部分依赖中国的消费需求。贸然实施限制措施,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尚未对此公开表态,但业内普遍认为,任何进一步的限制措施,都将对欧洲汽车制造商造成巨大影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汽车行业更不想失去中国市场这个关键增长点。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托马斯·雷尼耶(Thomas Regnier)表示,欧盟将“密切关注”美国提案及其对欧盟市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并计划与华盛顿进一步协调政策。
结语:安全与经济的拉锯战
中国汽车技术的全球争端正在升级,欧盟的应对行动也在持续推进。然而,对于欧盟来说,如何在保障网络安全的同时,平衡自身的经济利益,这场拉锯战注定不会轻松。未来的局势走向,或许将取决于各成员国能否在安全与经济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汽车的战斗,更是技术竞争、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之间的角力。欧盟会如何出招?让我们拭目以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