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南保人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保险公司内勤最近几年过得忧心忡忡,如履薄冰,原因很简单——公司降本增效,内勤缩编裁员。
当然,现在,我们不说裁员了,改了一个名词——优化。
优化这词,到与时下刚推出的国企管理岗位末等调岗和不胜任退出,非常契合。
非国字背景下的保险公司,不管一、二、三、四哪个层级,一把手的权限都是非常大的,基本拥有绝对的用人权、奖金发放权、定薪、调薪权。
甚至可以说,层级越往下,一把手手中的权限越无限放大。
我曾遇到员工合同到期不续签的情况,公司领导就处理得非常简单直接。
某个周末的下午,领导路过人事部门时直接推门而入,接着站在门口说了一句:今天下午,你告诉那谁谁谁,合同到期公司不再续签了。
然后,领导转头走人,整个周末再不露面。
最后,我找这个员工就合同到期不续签事宜私下沟通,公司按约定支付n+1的经济补偿金,这事顺利结束。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个HR,就是一个帮凶,领导无条件裁人的一个帮凶!
事实上,在没有章法的公司遭遇无条件裁员,如果个人还年轻,还有能力寻找更好的机会,那,真的不如一走了之,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这个前提是——公司按劳动法规定支付了足够的经济补偿金。
事实上,很多公司在裁员的时候,公司如果按劳动法规定支付N+1或2N+1的经济补偿金,只要员工个人接受,那公司执行裁员的过程就没有问题。
有问题的是裁员的流程,裁谁,如何赔偿,这事,只看领导个人决定,再刚正不阿的领导,也不可能深度了解公司每个员工的工作表现,决定的过程中,难免会掺杂个人的感情或偏见。
当然,公司想搞优化、想截掉一个人,可操作的办法多了去了。
我举的例子,只是其中一种——领导个人就是想截掉谁。
每天散步时,落入我眼中的美景,景致平常,胜在安静。
转身谢幕
即是结束
也是开始
保险公司优化风掀起来的时候,不论在职年限,不论工作岗位,随时都可能面临被优化的命运,
常见裁员代名词:
岗位优化考核、部门裁撤合并、合同到期不续签、调岗降薪、变更工作场所等等......
从年龄和司龄上看,公司内部两种情况的人面临被优化的风险更大:
一类是40岁以上,在公司工作多年的员工,这类人员由于入司多年,人力成本较高,领导眼中多少有些资历,相对不易管理;
另一类人就是刚入行不久的保险新生代,或刚跳槽入司不久的公司新人。这类人,相对来说,经济补偿较低,最不济,第一次合同三年到期后,直接不续签,赔4个月工资了事。
从前端和后援岗位上看,不管是业务部门还是后援,都有面临被优化的可能。
随着外勤人力的大量减少,已经不需要再用太多的业务内勤来承载服务;随着僵尸网点、弱体机构裁撤,内勤人力必然随之减少。
从部门层面来说,伴随各种线上服务不断推陈出新,运营、财务缩编;营销、银保培训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合并,这种情况下,被优化的,就不仅仅是普通员工了。
讲究的公司,至少会和拟裁员工坐下来商谈赔偿标准,不讲究的公司,拍板一定就逼你直接走人。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业务条线的干部跳将出来,因为这个群体,一直自诩为是保险行业最专业的存在;可能会有合规专业人士跳将出来,因为从严监管已经大势所趋,合规在保险公司将是重中之重。
可,现实中的保险公司究竟是啥情况,保险人自己难道不知道吗?
在保险公司外勤人力发展顶峰时,保险公司最牛逼的部门就是业务部门,最有跳槽资本的就是业务渠道内勤。
当年对一个营销干部的评价标准,不是这个人的学历高低,不是这个人的品行好坏。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只看一个标准——能不能带来外勤团队,能不能随人力带来保费。
现如今,保险行业外勤人力断崖式下跌,业务渠道的管理干部基本失去了带团队跳槽的能力了。
另一方面,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是内勤驱动型管理,依靠各种会议、各种营销活动来推动业务,现实中的保险公司发展瓶颈是:保险内勤驱动力不足,专业度不够,内勤没有足够的能力带好外勤队伍。
这类内勤的未来,更大的可能性就是,顺应保险公司专业化发展时势逐渐被优化掉。
第三种情况是保险公司内部考核的恶性循环。保险公司最主要考核指标——保费达成,都是来自最基层,所有绩效考核结果,最终也都压在了各个基层公司的肩上。
基层不达标,分公司难达标,总公司又谈何达标?
所以,只能必须严格考核基层,考核不通过,就裁员,换人!
裁谁,换谁,当然是最基层的那个人了。
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说法:现实中见到最多的裁员现象就是——把真正干活的人裁掉。
裁员,裁到谁,真的和能力无关。
山高路远
看世界
也找自己
2024年年终奖金,公司没有人追问为啥发放迟缓,没有人计较发的钱多钱少,大家一个感觉:
能有奖金可发,就不错;能有工作继续,就万幸。
优化裁员,已是大势所趋,很多人都抱着认命的态度,过好一天算一天,更多的上班族关注点已经从“会裁谁”转移到“能赔多少”。
保险公司内勤员工工资,基本由标准薪资+各种补贴+绩效奖金+年节福利等几大块构成,近几年,大多数保险公司内勤的基础薪酬,涨浮非常有限,奖金有所下滑。
个人认为,保险公司大多数内勤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除了两核、财务以外,包括我所负责的人事、行政、合规,其实真的没啥技术含量,基本上随时都可以被年轻人替代。
无可替代才应对裁员大势的法宝之一。但,无可替代,保障的不是你在某公司不被截掉,它保证的是你面对无端裁员,有足够的实力去尽快找到下家。
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年龄,你都要坚持学习,让自己时刻保持进步的姿态。
如果唐僧必须裁掉一个人,肯定不会裁孙悟空,虽然不好管,但业务能力强,公司没有他不行;
也不会裁掉猪八戒,因为领导喜欢拍马屁的员工,而且树立威信需要有人吹捧自己;
所以,就只剩下沙和尚了,虽然他干的多,能吃苦,好说话,但工作能力不突出,不善于跟领导沟通,所以,只能委屈他了。
现在人一提“降本增效”,条件反射似的就会联想到“优化裁员”。
美其名曰的优化,实际上就是给裁员加了一个外包装。这种单靠裁减人员来降本增效,短时间内能暂时让公司缓口气,但从长期发展的眼光看,公司绝无后续发展之力。
因为人心凉了,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了。
又或者,你可以劝某些领导阶层:不要把眼光只顾眼前,只盯着下面看,能不能有更长远的打算呢?
一个只能考虑明天是否能吃饱饭的人,只会把眼前的种子从地里挖出来吃掉,是没有心思去考虑给种子施肥、添水,然后等待提高几个月后的产量的。
至少后续的三、五年,裁员还将是各位保险人不得不面对的局面,咱们无法改变大势所趋,那就只能改变策略,学会保护自己。
比如对年度绩效考核结果有疑义的,一定不能随便签字确认;比如对啥不合理的调岗降薪、待岗安排,一定不能随便签字......
要知道,公司说你绩效考核末位,那公司就要出具相关的证明材料,这个证明材料包括绩效考核制度制定的合理性、内容和流程是否通过民主评议,包括你不胜任现工作岗位的举证材料,包括公司是否给你合理安排时间参加改进提升培训......
你觉得,这些资料,有多少家公司能完整地提供出来?
我最后想说的还是那句话:
如果你没有更好的求职渠道,保险公司是一个可选择的机会,虽然有些岗位无休,但胜在福利待遇还算完善。
如果你终于决定选择一家保险公司了,那我就再劝你一句,能选择国字背景的,就不要选择去私企、民企。
因为,在国企、央企这样的保险公司,只要你不想升职,基本没人会把你怎么样,毕竟,哪里都需要真正干活的人。
再说,开除一个你,国企、央企的领导自己不能拍板,还要开会讨论,再形成会议要,再下发相关通知,估计你也没那么大的脸值得公司领导去开会讨论你的去与留,更没有哪个领导愿意在这样的会议纪要上签字。
落笔时,总要掂量一下后果的。
这样,你是不是觉得相对安稳一些了呢?注意,只是相对!
快把文章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