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90年代出,我刚进保险公司的时候,身边的领导、同事,有市长家的公子,有市委书记家的儿媳妇,有市里某局级领导的夫人,还有从几大银行刻意调到保险公司来的金融行业同行……
我在保险公司工作最初,也应该有离开这个行业的机会,可惜的是,年轻的我,根本不懂得去把握机会。
刚进保险公司没多久,我们财务一个大姐就游说我,她老公局里正缺一个写材料的,是否考虑调动一下?
回家问我家老干部,我家干部一口否决:
那年月,政府机关就是清水衙门,哪里有金融行业之一的保险公司待遇好啊!
再说,学以致用才更能突显个人价值,你的专业就是保险,你只有在保险公司,才能找到胜过他人之处。
那时候的我,听老干部这番大道理,真的觉得实在太有道理了。
所以,第二天上班后,我就跑到财务,回复财务大姐:我爸不同意!
这事就此不了了之。
再后来,96年的时候,当地海关筹建对外公开招考,那个年月招考条件还没有太高,专科以上学历的话,只要是在校有职务,是优秀学生干部,都可以报考。
等我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看到自己条件完全符合,可惜招考已经全部结束。
于是,我打电话给我家老干部,问他知道海关招考的事吗?
政府部门的老干部肯定知道啊。
我问他为啥不告诉我呢?我完全可以请假回去考试的。
结果我家老干部还是那句话:
你还在学习保险专业,毕业还会回到保险公司,不挺好的吗?
【二】
97年,我家老干部终于考虑我跳槽到太保了,理由很简单:在人保,我只能呆在支公司,而到太保,至少到市级公司了。
于是,我顺利地来到了太保。
太保筹备初期,同事分别来自人民银行、政府办公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人保。
这样一支筹备队伍,足以说明保险行业的社会地位,真的能让人不得不高看自己一眼。
多少年后回过头来看,这些人在这个行业的结局,真的有些心寒。
政府办公室出来的领导,最先被排挤出局,离开后经历了个人创业,开了一家书店,最后辗转回到某事业单位。
这还算一个好的结局,可,如果他不为成就一番事业考虑,就安心地呆在政府办公室,为某市级领导做秘书,一路走下去,前途肯定会更好。
其他几个人民银行出来的,一个很快转行去了证券,另外一个被迫离职,无奈在保险公司间几经辗转,结局一般。
另一个倒是在太保熬到内退,内退待遇相当苛刻,不得已转而去了中介……
其他几大行的,虽然好歹在保险公司坚持到了退休,但在这个行业十几年,看着银行老同事,估计见面连聊聊退休待遇的想法都不会有。
不聊、不比,咱就啥都不知道,多少可以自欺欺人一下。
至于老人保出来的老同事,在太保退休时,退休金2000不到,即便退休金年年看涨,那和老人保、国寿退休的同事,完全不是一个水平。
在太保退休同事拿着不到2000退休金的时候,国寿退休的同事,到手的是6000+。
【三】
每个人都是没有前后眼的,就如我和我家老干部。
如果我能预见后来的教师待遇一再提升,说啥我也不会放弃外语专业,转而去学保险。
如果我家老干部能预见当年清水衙门一样的政府机关,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社会地位和整体待遇早已让我等普通打工人望尘莫及,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当年给我的建议?
更何况保险公司的社会地位,早不能和当年同日而语……
有时候和老人保、国寿的朋友一起小聚,看着他们安逸的状态,我也会心生疑问:
在人保和国寿几十年的老员工,从来没有过随时可能被迫失业的危机感,也没有经历过三十年保险行业发展历程中的动荡,幸或不幸?
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回头再看,还是“幸”居多。
这样一想,那些曾经政府部门、人民银行、几大国有银行调来保险公司的人,再回首时,是不是比我更多些懊悔呢?
这,真的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