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两大阵营
在西方现代史的开端,两个姊妹伊斯兰社会先后阻断了西方社会和俄国社会通向“旧世界”其他地区的陆路交通线。
15世纪末,阿拉伯穆斯林文明依然控制着从直布罗陀海峡到塞内加尔的非洲大西洋海岸。西方基督教世界与热带非洲的陆路交通被切断,阿拉伯人的浪潮汹涌西至,席卷黑暗大陆,势头不仅波及撒哈拉沙漠之外的苏丹北部边界,还延伸到黑暗大陆的东海岸,即濒临印度洋的“斯瓦希里”。
印度洋实际上成为阿拉伯人的内海,埃及经纪人的威尼斯贸易伙伴不能出入其间,而阿拉伯人的船舶不仅定期往返于从苏伊士到索法拉的非洲海岸,还横跨印度洋到达印度尼西亚,把这个群岛从印度教的地盘夺过来,纳入伊斯兰教的势力范围,之后继续东进,使菲律宾南部的马来异教徒皈依伊斯兰教,从而在西太平洋地区建立起一个前哨基地。
与此同时,伊朗穆斯林文明占据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奥斯曼帝国的缔造者占据着君土坦丁堡、摩里亚半岛、卡拉曼和特拉比松,又攫取了热那亚人在克里木半岛的殖民地,从而把黑海变成土耳其人的内海。其他土耳其语穆斯林民族把伊斯兰教的势力范围从黑海扩展到伏尔加河中游,在这条西部前线的东面,伊朗社会的影响向东南方向扩散,延伸到中国的西北省份甘肃和山西,并跨过伊朗和印度斯坦抵达孟加拉和德干高原。
02
西方回应
对于受阻的基督教文明而言,这两个伊斯兰文明无疑构成了巨大的障碍,两个基督教文明的先驱者以各自的方式有力地回应这一挑战。
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大西洋沿岸民族在15世纪发明新型远洋帆船,这是一种三桅横帆装帆船,船首装有三角帆,后桅是纵帆,能够连续在海上航行数月无需进港。
1420年前后,葡萄牙航海家驾驶这种帆船发现马德拉斯群岛,1432年又发现亚速尔群岛,完成这种船舶的远洋试航之后,他们成功地迂回绕过阿拉伯人控制的大西洋海岸:1445年绕过佛得角,1471年到达赤道,1487—1488年绕过好望角,1498年登陆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1511年控制马六甲海峡,并向西太平洋推进,分刚于1516、1542—1543年抵达广州和日本。这样,葡萄牙人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印度洋的“制海权”。
西方世界发动了一次突如其来的海外扩张,东进的葡萄牙先驱者迂回南下,绕过阿拉伯穆斯林世界。与此同时,东进的哥萨克内河水手迂回北上,绕过伊朗穆斯林世界,同样突如其来、势如破竹地拓展了俄罗斯世界的版图。
1552年,莫斯科公国沙皇伊凡四世征服喀山,为哥萨克水手的北上铺平了道路。喀山一直是伊朗穆斯林世界东北边境的保垒,喀山陷落之后,除了游牧好战的哥萨克人的亲密伙伴森林和霜冻,再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俄罗斯东正教社会的这些开路先锋翻越乌拉尔山脉,他们沿着西伯利亚的航道一路东进,直到1638年抵达太平洋海岸、1652年3月24日抵达满洲帝国的东北边境,才停止前进。俄罗斯世界扩展到这些新的边疆,不仅绕过了伊朗世界,也绕过了整个欧亚大草原。
这样,在一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里,伊朗社会和阿拉伯社会组成的伊斯兰世界不仅腹背受敌,而且完全被包围。16、17世纪之交,绞索套上了受害者的脖子。伊斯兰世界被突如其来地套上看不见的绞索,更为惊人的是,不论是穆斯林的对手还是穆斯林自身,都在极短的时间完全认清了形势,并迅即采取行动:西方和俄国猛扑过去,攫住显然是孤弱无援的猎物,穆斯林世界则力图跳出几近绝望的困境。
到1952 年,“伊斯兰教地区”基本完整无损,只丢失了极少数边远地区。埃及到阿富汗以及土耳其到也门的核心地区没有遭受外来的政治统治乃至控制1882年以及1914—1918年大战期间,英、法帝国主义狂潮相继席卷埃及、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和伊拉克。到1952年,这些国家纷纷挣脱英、法帝国主义的桎梏。依然威胁阿拉伯世界心脏地带的已不是西方列强,而是犹太复国主义者。
03
穆斯林世界回应
有三条线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穆斯林民族解决“西方问题”的途径。
在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成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之际,穆斯林民族在政治上依然是独立的,这一点与面临相同历史危机的俄国人一样,不同于奥斯曼帝国东正教徒。穆斯林民族还继承了一种伟大的军事传统,这种传统表明伊斯兰文明在后裔心目中的价值。战争的失利出人意料却又无可辩驳地表明了现代穆斯林民族的军事衰落,他们为此感到不可思议、十分屈辱。
穆斯林素以历史先辈的非凡军事才能而沾沾自喜,这种自鸣得意之情是如此根深蒂固,乃至他们对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1683年穆斯林进攻维也纳失利之后,军事形势就已经发生逆转,直到将近一百年之后这种形势逆转的教训即将变得一目了然之际,他们依旧没有任何清醒的认识。
1768年,奥斯曼帝国与俄国爆发战争,土耳其人得知俄国人打算调动波罗的海舰队投入作战,却冥顽不化地认为波罗的海到地中海没有直达航线,结果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真的开到战场。与此相似,30年之后,一位威尼斯商人警告马穆鲁克首领穆拉德总督;拿破仑夺取马耳他之后,下一步的行动很可能是突袭埃及,穆拉德却大肆嘲笑这个想法的荒谬。
第一条线索:军事西方化
18、19世纪之交,在被现代西方的战争机器打败之后,奥斯曼世界以改组军队为起点,掀起一场自上而下的西方化运动,这种情形与上一个世纪的俄国社会如出一辙。但是,至少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上,奥斯曼帝国的政策与彼得大帝的政策分道扬镳。
彼得大帝以天才的洞察力预见到西方化政策必须遵循“一揽子原则”,要么维持原样,要么全盘西化。彼得预见到,这种政策要想获得成功,就不仅要在军事领域推行西化,还要把西化推广到所有社会领域。正如我们看到的,彼得的俄国西方化体制仅仅停留在城市上层建筑的层面,未能进一步影响农村大众,从而把地盘拱手让给共产主义,最终遭到报应。不过,彼得的文化攻势之所以最终受阻停顿,未能完全实现预定的目标,与其说是他本人缺乏远见所致,不如说是由于俄国行政机器缺乏足够的动力。
再来看看土耳其的情况。从1768年的俄土战争爆最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个半世纪里,那些勉强推行奥斯曼军队西方化政策的人,尽管他们自身的谬误一再暴露无遗,依然死抱整这样一种错觉不放:在借鉴外来文化之前,最好还是做一番细致的选择。土耳其人在这个时期愁眉苦脸地接连服下西方化的苦药,人们对此有极为负面的评论:“每一次都太少又太迟了”。直到1919年,穆斯塔法·凯末尔及其伙伴才毫无保留地按照彼得大帝的方式推行全盘西化政策。
第二条线索:全盘彻底西方化
到写作本书时为止,穆斯塔法·凯末尔缔造的西方化土耳其民族国家似乎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不过,伊斯兰世界的其他地区并未取得类似的成就。19世纪第二个25年,阿尔巴尼亚冒险家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推行西方化,这场运动的彻底性远胜于同一个世纪土耳其苏丹推行或实现的政策和成果,阿里的继承人却步入歧途,最终使埃及成为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混血儿,暴露出原有的伊斯兰文明和效法的西方文明最糟糕的特征。
第三条线索:原始社会的西方化
阿富汗的阿曼诺拉试图在一个更难以驾驭的半开化王国仿效穆斯塔法·凯末尔,不同的立场导致不同的结论,这次革新尝试既被看作是灾难性事件,也被视为喜剧性事件,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
当今世界已步入20世纪中叶,阿曼诺拉之类地方性实验的成败不会影响伊斯兰世界的前途。
无论如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伊斯兰世界的前景取决于伊斯兰世界周边的西方世界与俄罗斯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于冲突中的西方世界与俄罗斯世界而言,自内燃机发明以后,不论是作为重要商品的产地,还是关键的交通枢纽地区,伊斯兰世界都享有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的重要地位。
04
石油资源
“旧世界”的四个原始文明中,有三个文明发祥于伊斯兰世界。在下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印度河河谷,那些现已灭绝的社会难以驾驭自然环境,农业财富的创造历尽艰辛。如今,通过运用现代西方的治水技术,埃及和旁遮普的农业已是今非昔比,伊拉克的农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机。
然而,伊斯兰世界经济资源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发现和利用了那些没有任何农业开发价值的地区蕴藏的地下石油资源。伊斯兰文明兴起之前,琐罗亚斯德教徒用宗教来解释天然的“自喷井”现象,他们燃起长年不灭的火焰,以示对纯洁“圣火”的崇敬。
1723年,彼得大帝以探矿者的眼光注意到这些自喷井,认为它们是潜在的经济资源。虽然过了将近150年之后,彼得的天才直觉才由巴库油田投入商业开发而得到证实,之后接二连三的新发现表明,巴库还仅仅是一条巨大石油带上的一个点,这条蕴藏丰富的石油带向东南延伸,穿过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和波斯巴克特里亚斯坦,进入阿拉伯半岛一度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地区。俄国在高加索的油田与西方列强在波斯和阿拉伯国家的油田相距咫尺之遥,随之而来的对石油资源的争夺造成了紧张的政治局势。
伊斯兰世界恢复了全球交通中心的重要地位,使得政治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一方是俄国和环大西洋西方世界,另一方是印度、东南亚、中国和日本,双方之间距离最近的交通线势必从陆路、水路或空中横穿伊斯兰世界的领地。看一看世界交通图和石油分布图,不难看出有一个危机重重的共同点:苏联与西方近在咫尺。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喜欢的朋友
长按关注!
静一书坊
静一:能划定出一片留白的上班族,喜欢读书、旅行、运动。泡一杯清茶,能享受自我的孤独,也能和朋友相互取暖,想分享你的故事,关注我们陪你走过。公众号静一书坊(m gh_86560041 e3fb)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