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印度挑衅
02
时有冲突
然而,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又近在咫尺,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次开火发生在9月20日。中国军队从一开始就在二号桥设立了一个警戒哨所,印度部队企图把他们赶回去。中国对9月17日发生的一次事件的叙述如下:
两个中国哨兵在值勤时......60多名印度士兵从三面向他们逼近。那两个中国士兵立刻向他们高喊,要他们停止。但是印度军队却以更快的速度逼近他们。有几个印度士兵在约十公尺的地方围着他们,有几个士兵还在三公尺处逼近一个中国哨兵,印军还举着英制步枪和加拿大制轻机枪对准中国哨兵,大叫大吼,肆意挑衅。
这个哨所看来又与9月20日发生的事件有关。关于后一事件,双方都指控对方首先开枪,可是在这次事件中两名中国士兵死亡,五名印度士兵受伤。
当塔格拉山脊下面的形势向着高潮发展的时候,印度同中国进行着外交交涉的最后一个回合。像以前一样,中国建议举行会晤;像以前一样,印度加以拒绝。
03
印度用兵
1962年9月9日上午,新德里国防部举行会议,决定立即以武力把中国军队赶出去。出席9月9日梅农召开的会议的一些军官,提出与“麦克马洪线”有联系的多拉哨所的位置问题。他们指出,在他们自己的地图上,这一哨所是在中国境内。梅农交代他们不要去管他们的地图,把塔格拉山脊的山峰作为边界。塔帕尔将军接受了赶走中国军队的命令,没有表示异议。于是,电报就打到第33军:命令第9旁遮普联队(即最靠近多拉哨所的那个营,其中一个连早已在伦坡)立即进驻多拉哨所,第7旅其余部分应在48小时内赶到,所有部队都要准备好投入战斗,“不应示弱”;如有可能,应对围困多拉哨所的中国军队进行包围。赶走中国军队的军事行动的密码代号是“里窝那”。
再细看一下印度此时在克节朗河地区部队的分布:四个步兵连分布在长达七英里左右的沿河前线上,要三天时间才能从一侧走到另一侧。10月初,森下令占领塔格拉山脊最西端的章勒。这个地方控制着通往西面主要山口的通道,达尔维和乌姆拉欧·辛格都说在赶走中国军队的作战行动开始之前,不应占领章勒。他们认为,过早地占领章勒,就会暴露印度的意图,使中国军队预先提防。森否定了他们的意见,在10月4日把旁遮普部队一个连派往章勒,从他们当时的阵地前往章勒要走两天。
10月6日,考尔向陆军总部发了一个很长的电报。电报里他强调面临的困难。他报告中国军队在塔格拉山脊下增兵很多,显然配有大炮、重迫击炮和中型机枪,“他们还拥有无后坐力炮和自动步枪以及其他危险的武器”。不过考尔说,他正根据这一情况加速集结印度部队,并答应在10月10日开始里窝那作战计划。
乌姆拉顾·辛格在他的意见书中提出,如果到那时能集中足够的给养,才可于10月10日开始行动。现在考尔却在没有补给基地的情况下,把10月10日这个日期定为开始行动的限期,这是违反规定的。
10月7日午后不久考尔到达多拉哨所,然后把剩下来的时间全用来研究地形。克节朗河仍然是水深流急,河谷里丛林密布,部队离开小道就很难运动,能够开展火力的射界也很有限。在印度一边,从河边开始,地势逐渐升高,约达500码,然后陡然直上哈东山脊,山脊高于河床约4000英尺。章多的空投区位于该山脊的顶峰。在北部中国占有的一边,徐徐升高的地方更窄,上升到险峻的塔格拉山脊的地势更陡,大部分地方几乎是悬崖峭壁。不过,河的北岸有一处通向一个平坦的牧场,长约1000码,然后升高到一个叫僧崇的山头。这个山头可控制并可从侧翼迂回多拉哨所正对面的中国阵地。
印度的阵地和交通线是在中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中国军队除使用步兵以及挖掘和清除树木的工具外,还有不少民工协助。他们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工事间有交通壕并组成了难以接近的火力网。然而,印度部队却连挖掘工具和斧子都很少,不能很有转地挖掘工事。他们企图用挖掘工具和铁铲砍伐树木,遭到于中国军队的嘲笑。
考尔在10月7日的电报中叙述了他所面临的困难。他现在才说,中国在塔格拉山脊下面的兵力已增至一个团;印度部队的供应情况濒于绝境,印军所有的弹药仍然只限于装在子弹带里的那些(每人50发),从那天开始不得不抠紧口粮定量;冬衣也缺乏,三个营中有两个营穿着夏天的军衣,每人只有一条毯子,而当晚要在海拔1.5万英尺的高处露宿(考尔没有说明这是他自己的命令所造成的结果)。
04
中方反击
第二天,10月8日,考尔揭开了里窝那作战行动的序幕。他命令拉杰普特联队和廓尔喀联队从章多开下来,加入沿河其他部队。章多是一个很好的防御阵地,空投区就在那里。所以,如果第7旅留在章多不动,至少该旅的大部分可以就地得到给养而不须从很远的地方运到下面的河边去。10月9日,那两个营到达河边一线(从章多到河边虽是下山也要走一整天),并在第三和第四号桥的周围进入阵地。
10月9日,考尔透露了他的意图。他对普拉沙德、达尔维和其他军官说,尽管存在着他现已亲眼看到的困难,但他还是只好不惜任何代价在10 月10日采取一些行动,因为10日是内阁可以接受的最后期限。接着,他命令拉杰普特联队第二天开往拥错山口,该山口在塔格拉西面约一英里,高达1.6万英尺,比塔格拉还高。他还命令他们到达那里后,要在中国军队背后建立控制对方的阵地。
达尔维和普拉沙德提出了异议。他们指出,部队没有冬衣,在1.6万英尺高的地方,无法生存下专去,也得不到给养;而且印军如不给予一定的炮火掩护,拉杰普特联队在中途就会遭到歼灭。
于是,约50名旁遮普第9联队士兵组成的侦察队在10月9日中午前后过了河,天黑前到达僧崇。侦察队长派一个班带着一挺轻机枪去到山脊,从侧翼进行掩护。旁遮普土兵去僧崇的途中,中国军队没有进行干预,当晚也没有攻击他们。
第二天早晨,拉杰普特士兵们集合起来,开始向通往拥错山口路上的几座桥梁移动。这是10月10日,考尔遵守他自己规定的期限。但是,这时中国军队终于反击了,不仅一举粉碎了他要赶走中国军队的计划,而且粉碎了印度制定前进政策和对边界争端的整个处理方针的前提。整整一个营的中国军队走出阵地,根本不把沿河的印度部队放在眼里,他们迅速冲下山脊,形成对僧崇进攻的阵势。与此同时,重迫击炮也开始向印度阵地轰击。
考尔把战斗的指挥权交给了达尔维。他同达尔维和普拉沙德商量后,决定他应当亲自去向尼赫鲁汇报,并坚持要普拉沙德与他同行,离开克节朗河一道前往新德里。他同意普拉沙德和达尔维的看法:赶走中国军队是妄想,第7旅应当从克节朗河撤到它能够守得住和能得到给养的阵地。但是,他并没有授权下级把这种战术性的行动付诸实施,以便使大部分部队得以脱身,只在印度的主要哨所周围留下少数掩护部队。相反,他下令说,在新德里作出决定之前,赶走中国军队的作战行动暂缓,但第7旋仍应坚守沿克节朗河利在章勒的阵地。
在僧崇的印度部队的第一次进攻此时已被中国军队击退。中国军队显然没有察觉有一个班的印度士兵从侧翼掩护着僧崇的阵地,因此,他们集中兵力进攻时,遭到正面的射击,伤亡很大。
当中国军队加紧进攻时,达尔维命令旁遮普联队脱离战斗,撤到河边。中国军队让他们撤离,在这些幸存者过桥去南岸时也没有对他们开火。这次行动中,印军方面7人死亡,7人失踪,11人受伤,中国方面说他们自己伤亡33人。中国军队以正式的军礼埋葬印度的死者, 死者的战友在河岸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僧崇这场小战斗确实有重大的含义。中国第一次强有力地抵抗印度向前推进的行动;他们以重大兵力和坚定的决心进攻了印度建立的一个阵地。对僧崇的进攻说明印度前进政策的根本信念——中国军队决不会蓄意地坚决进攻印度部队,倒是会在摊牌时自行退却——是虚妄的,而这种信念就是印度军队之所以出现在克节朗河和西段的各孤立哨所的理论根据。
文中内容参考英国作家内维尔·马克斯维尔的《印度对华战争》一书。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喜欢的朋友
长按关注!
静一书坊
静一:能划定出一片留白的上班族,喜欢读书、旅行、运动。泡一杯清茶,能享受自我的孤独,也能和朋友相互取暖,想分享你的故事,关注我们陪你走过。公众号静一书坊(m gh_86560041 e3fb)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