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美国支持印度
1959年12月艾森豪威尔总统访问印度,正式宣告了美国对不结盟国家,特别是对印度政策有了显著的转变。过去对“不道德的中立主义”的指责随着杜勒斯的去世而消逝,取代它的是诚挚的同情,有时简直接近于求爱者那样的热情——艾森豪威尔对印度议会说,印度这个国家“怀着伟大的信念同世界其他国家讲话,而人家则怀着极大的崇敬倾听印度。印度的胜利把过去十年来世界的失败都抵消了,这种胜利......在今后的一个世纪中也许能把世界上所有失败都抵消掉”。美国对印度的支持,在物质上表现为经济援助的突然增加:在1959年年中以前的12年里,美国已经给印度约值17亿美元的援助;在后来的4年里,美国对印度的经济援助总数达到约40亿美元。美国对印度态度变化的因素之一,是印度同中国不和。
02
苏联逃避责任
1960年年初,外界对于中苏裂痕的严重程度还是不了解的。印度人担心由于苏联支持它的共产党大伙伴,因而印度同中国日益激化的争吵就可能使得印度同莫斯科疏远,结果将损害印度的不结盟地位。此外,也将损及物质上的利益。虽然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援助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然而随着比莱钢铁厂的建立,人们已经可以开始感觉到苏联对印度经济的援助。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印度这些担心不过是杞人忧天而已。从一开始,莫斯科对中印争端就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就是为了不让中印之间的敌对影响到莫斯科同新德里的关系。朗久事件发生在赫鲁晓夫访美前夕,苏联人对之似乎采取了审慎的中立态度,他们只不过遗憾地表示,有人正利用这次事件“破坏和平共处的思想”。
苏联人对中印争端采取中立态度——印度政府所能够希望的也不过如此,而且已超出其预料。尼赫鲁提醒人们注意苏联人的声明。他在人民院讲道:“发表这一声明本身就表明苏联政府对局势采取了冷静和无所偏颇的态度。”
事实上,苏联在一个共产党国家和一个非共产党国家之间的严重争端中保持明确的中立,就是在国际关系和意识形态上逃避兄弟般团结的责任。正如北京后来所说的,凡是能够从字里行间看问题的人都看得出来,莫斯科对中印两国不加区别,而对朗久事件表示漠然的遗憾,这种做法“实际上指责了中国的立场”。
苏联所给予的这种心照不宣的支持,对印度是非常重要的。印度可以指望西方国家毫无疑问地接受印度对中印争端的说法,并且同新德里一起,甚至走在新德里前面,谴责中国。但是,印度不那么容易取得不结盟国家,特别是其他亚洲国家的同情和支持,因为并不是所有这些国家都是不加批判地接受那种说中国是全盘错误的论点。因此,苏联一如既往地认为印度是有诚意的,就成为新德里手中很强的一张牌。印度政府制定其行动计划时,必须把苏联的反应考虑在内。
邀请赫鲁晓夫回访印度已经有一段时间,还一直没有兑现(1956年他同布尔加宁的印度之行已开始了印苏积极友好的新篇章)。1959年12月底,苏联通知印度政府说,赫鲁晓夫即将访问印尼,并将顺道访问印度。 同赫鲁晓关会晤的前景给印度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私下交谈,可以使赫鲁晓夫更加清楚地了解印度对边界争议的态度是正确的,而且还可以利用莫斯科对北京的影响(印度认为这种影响是很大的),促使中国接受印度的主张。
03
我们国内的努力
1960年初,中印边界纠纷没有得到缓解,印度尼西亚也出现了反华排华活动。恰在这时,赫鲁晓夫却准备2月份访问这两个国家。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十分恼火,认为这是有意把中苏分歧公之于世人。
1月19日,周恩来召见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让他转告苏共中央和赫鲁晓夫,指出,中印事件是印度挑起的,道理在我们方面。印方想迫使中苏两国公开表示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某些不同。如苏联领导访印时表示要过问,就会被印度资产阶级利用,我们也不得不表示不同的态度,这样就会把苏置于不利地位,对两党团结不利。对印尼排华的言论,苏联宜予以回击,否则不利于我们的团结。此外,日美修改安全条约,意味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所以在外交政策问题上,我们彼此应该交换意见。
1月22日,周恩来得到的回话是:苏共中央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严守中立,反对第三国的干预,他们一直坚持这种立场今后也将坚持这种立场。说中国同志的担心使他们感到有些惊讶。
1月26日,周恩来、陈毅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对苏联关于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严守中立”的立场表示惊讶,申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一个兄弟国家在边界事件中受到了被资产阶级领导的国家的欺侮,而另一个兄弟国家却表示中立,这在国际共产主义关系中是个新的现象,这实质上是替印度辩护,是支持了民族主义国家的观点。
然而,赫鲁晓夫不顾中方的规劝,2月初,在访问印尼的途中,在印度停留了四天,同尼赫鲁举行两次会谈,还访问了几个城市。这个行动本身,向世人表示, 在中印边界纠纷中,苏联同情印度。这使尼赫鲁受到鼓舞,态度更加转向强硬,增加了打破中印关系僵局的困难。
1960年4月下旬,周恩来亲赴印度,同尼赫鲁会谈7次,毫无进展。周恩来失望地对记者说:“我无法说服尼赫鲁。”殊不知,此时印度正因为同中国闹矛盾,得到了美国和苏联双方的奖赏和援助。它并不希望解决问题。
中印边境的冲突未能和平解决,自然有很多原因,但苏联肯定是起到了反作用。
文中内容参考英国作家内维尔·马克斯维尔的《印度对华战争》一书和萧冬连《求索中国》一书。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喜欢的朋友
长按关注!
静一书坊
静一:能划定出一片留白的上班族,喜欢读书、旅行、运动。泡一杯清茶,能享受自我的孤独,也能和朋友相互取暖,想分享你的故事,关注我们陪你走过。公众号静一书坊(m gh_86560041 e3fb)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