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共享】在共情他人时,也就宽恕了自己 || 渡过
文摘
2025-01-05 20:51
天津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当初轰动一时的新闻,一位曾是海归学子的外卖员;因为要把快递送进院子里,和保安发生言语冲突,被保安用刀捅死。最近也发生了几起因为路上发生剐蹭,车主下来理论,导致打架斗殴的事件。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都提示着,我们的戾气更重了,对他人的理解更少了。事实上,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它们本身就是打向身体的拳头,捅向身体的尖刀。我曾遭受过办公室的暴力社交:同事们在知道我2022年因为工作在医院间后,便开始频繁地以为我好的名义,劝说我让我少干点活,提点我主动向他们寻求帮助。可我并没有遇到什么大事严重到要寻求帮助的,只是不喜欢原来的工作环境,只要远离了原来的工作环境便不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这对我来说无异于情绪垃圾。还有对我吐槽科室的各个同事、领导,即使和我完全无关,却也让我感受到压力。在系统学习了心理学后,我知道在同理的同时保护好自己,别被他人影响自己的生活是多么重要!我曾在一个主题课程中听到一句非常受用的话,当我们要评估要不要做这件事,就看我们是为了爱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如果是为了爱,那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并且得到爱,如果我们是为了其他,那么最终什么也不会得到,甚至连我们有的都要夺走。最近读到的《非暴力沟通》,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构建爱的桥梁的生命的语言。非暴力沟通语言可以运用在任何场合,与爱人、亲人的相处,与陌生人的冲突事件,甚至国家、社会团体间的武装争斗冲突,具体分为四个步骤,即不带评判的观察,清楚说出自己的感受,明确自己的需要,提出具体可执行的请求。很多读者可能会和我一样有疑问,这么简单的四步就能达到我们所想要的和谐家庭、幸福生活?马歇尔博士的回答是——是的!做到这四步就可以。做到这四步并不简单,要了解每一步具体是如何起作用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夫妻争吵中时常出现这样的话语,你总是晚归,你不经常做家务……这是观察吗?不,这是评判,不带评论的观察应该是:我发现这一周你有三天的时间晚上八点回家。不加上总是,经常,偶尔这些带着主观臆断的词。去辨别这些观察,引发了我怎样的感受,例如,我感到很失落,我感到不被重视,透过这些话语看到内心的需要,我渴望得到对方陪伴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所以我感到失落,进而提出明确、清晰可执行的请求,我希望你一下班就回家。这样我们通过观察,自我感受、需要与请求,完成了对自己一场爱的呵护,避免了对对方无情的批判、指控。我和对象请邀两个老朋友吃饭,可就在吃饭前,对象临时说要加班,不确定还能不能来。他们就一直不怎么吃,我提醒了好几次:吃呀,不够可以再点,可是他俩还是不怎么吃。我暗戳戳地想,他俩怎么不吃,难道因为点的菜不合口味,由于没组织好语言去沟通,临走了好几个菜都还剩一半。在送我回去的路上,对象跟我说他俩可能不确定我要不要来,所以没敢放开了吃,我恍然大悟,这个猜想应该是对的。如今回顾那这小事,我至少可以用更巧妙的方式,引导他俩说出内心的想法,这样这顿饭可能会吃得更加宾主尽欢。当我们能透过非暴力沟通,去看到彼此的需求,而不是双方的问题的时候,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以爱的方式互相对待,还有什么理由争吵呢?又想到《杀死一只知更鸟》里:你永远无法成为另一个人,除非你穿他穿过的鞋,走过他走过的路,可当你走过他走过的路,你连路过都觉得难过。正是因为人与人是如此的不同,一句简单的话在不同的理解下都有多种意思,所以沟通这一课每一个步入社会的人都要学习。
非暴力沟通对于抑郁患者(比如说曾经的我)来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学会自我同理,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这也是我亲身体会后想告诉大家的。例如,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去做那些让自己后悔的事,这样下次行动前,我知道了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做,就可以避免那样的行动。我学会了如何理解我的错误,学会宽恕自己并理解这意味什么。更包容,更接纳自己,这是不内耗的前提。善待自己是学习非暴力沟通的重要应用,我们常常对自己充满对错是非的评判,我们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把自己当成一个充满瑕疵的物件,而不是充满人文的自我关怀。运用非暴力沟通中的“哀悼”与“自我宽恕”可以让我们走出这一点。“哀悼”是指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因为某件事情谴责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停下来问自己:“我这样谴责自己,是因为什么需要没有满足!”当我们和自己的需要链接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愧疚、自责被其他感受取代。“自我宽恕”是在哀悼后,想想为何要采取那个行动,问自己:当时那样做,是要满足什么需求?以同理心倾听自己,就能听见行为背后那内心深处的需要。一旦何自己建立了充满同理心的链接,我们就能宽恕自己,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希望我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乐趣,成为更加完整的人。
相关阅读:
作者过往作品: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吸引你来为之驻足
关注渡过,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寻找更多帮助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