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信箱来信
我是妈妈,女儿在外地上班,打电话不接,微信总是一两个字回复,爸爸说正常,我不知如何和孩子沟通了。
解忧信箱回信
您女儿在外地上班,打电话不接,微信会回复,但回复的比较简短。会回消息就是好事,至少没有断联,女儿很安全,家长就可以放心了。
安全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看亲子关系问题。
不清楚您和您女儿具体关系如何,您写的没有太清楚,我也不太好凭空猜测。所以我就从女儿角度在网络上征集了一些回复。“当女儿收到妈妈的消息,但是不怎么回复,这可能是因为什么。”
家长看到孩子这么说,可能会很难过,觉得自己都是真心关心孩子,却被孩子讨厌了。
其实不是真心被错付了,而是母女关系会不断变化,有一阶段是家长,有一阶段是朋友,再有一阶段,父母更像是孩子,需要被照顾。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模式也需要转变。
有一个很著名的婴儿实验,通过研究母亲和婴儿的互动发现,母亲和婴儿之间互动真正的匹配只有1/3的时间,比如说:母亲对着孩子笑,而孩子没有表情,一开始他们是不匹配的,但是两个人好像能够不约而同的在两秒内进行再匹配,然后在下两秒内再匹配的可能性就更大了。而母亲如果能够根据孩子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母婴关系就会很融洽,孩子的依恋发展就会更好。
所以,现在需要看,你们二人的互动关系是否匹配,您和孩子互动沟通的模式是否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呢?
解忧信箱来信
孩子在家已经一年半了,作息正常,知道自己该学习,但还是整天看手机,追剧,看小说,不玩游戏,说游戏太难了,请问这是孩子的病症吗?
解忧信箱回信
您好,处理孩子的情况,首先需要评估孩子的表现是病理性的还是发展性的问题。病理性问题需要缓,需要父母给予孩子完全休息的空间;而发展性的问题需要“推”,需要家长助推孩子一把,帮孩子建立信心。
光看您这一句话,有点难判断是病理性问题还是发展性问题,最直接的方式,肯定是直接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是病不是病一目了然。但您选择网络提问,我想肯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大概是孩子抗拒就医,或者是医生的诊断难以说服您。
所以关于是不是病症这一点,我无法给你直接回应,至少您给我的信息不足够我来作出判断,这样太草率了。但我可以回复您,如何“缓”以及如何“推”。
“缓”,某种程度上是种子发芽前的酝酿,是父母心理养育的重要一步。当孩子确实有病症,没有能量去做事情时,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在必要时安抚、保护、组织其感受的,等待孩子逐渐酝酿出发展力。
“推”,是在孩子病症基本消除,开始需要回归社会,或是需要发展自己时要做的事情。很多家长误解了“推”的含义,往往都是直接将孩子“扔”进学校里,或者是把孩子放到一处,自己就走了。“推”孩子一把,也需要家长一直在孩子身边陪伴着,就像是学习骑自行车一样。一开始家长需要扶着车,后面开始逐渐放松,期间一直鼓励孩子,当孩子摔倒时,能一个箭步冲上去接住孩子;最后就是目送孩子骑行,为孩子鼓掌叫好。
分享一本书,可作为参考,《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安全感圆环干预》,Bert Powell, Glen Cooper, Kent Hoffman, Bob Marvin著。其中提到,作为父母,需要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因我而喜悦”(delight in me)是因为孩子本身是谁而感到喜悦。
“和我一起享受”(enjoy with me)是共同探索时分享积极情绪的过程。
“帮助我”(help me),是在孩子探索过程中提供的支持。
“安慰我”(comfort me),是在孩子精神紧张时给孩子回应。
“整理我的感受”(organize my feelings),是孩子难以应对内在体验时,养育者帮助孩子识别、命名、赋义并处理内在体验,从而让孩子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感受、处理关系中的感受(孩子需要帮助学习如何处理情感世界)。
解忧信箱来信
孩子总是不自觉的扯头发,头顶一片头发都没了,她说总是不自觉的想扯。
解忧信箱回信
扯头发大概率是焦虑的体现,有许多小孩写作业时一只手都会揪住头发,不自觉的就用力扯,或者将头皮扣出血,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暗示孩子在面对一些焦虑场景,而这样的焦虑和压力无处排解。
(1)不制止,先观察:
家长先不制止孩子扯头发这件事(因为大概率也控制不了,孩子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会扯头发这么狠)。家长先观察孩子在什么时候会扯头发,再体味一下孩子是面临的什么压力,观察7天左右应该就会有比较清晰的判断。
(2)及时打断,一起面对:
当观察到孩子再次揪头发时,及时打断孩子在做的任务,带孩子去放松。注意打断不代表是制止,跟孩子说“你不要这样做”,不如跟孩子说“要不咱们去超市逛逛”,其实本质上都是打断孩子的行为,但是对于孩子而言感受是不同的。根据前面明确的孩子面对的压力,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面对,而不是让孩子一个人去应对。
————————————
解
忧
信
箱
您可以倾诉你关于家庭陪伴的困惑,您的困惑将会渡过内部签约咨询师或陪伴者进行回应。
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即可投稿陪伴信箱。
您参与投稿代表您默认您的困惑有可能发表在这个公号上并得到回应;
如果您有关于发表文章的任何顾虑也可在信箱中留言,父母学堂编辑将会与您沟通,共同协商妥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