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超过3.5亿人正在饱受该疾病的困扰。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6.8%。(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尽管如此,许多抑郁症患者努力地与病魔抗争,并从其中走出来,每个走出抑郁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他们的故事中存在一些共性和启发。我们希望通过挖掘以下抑郁和走出抑郁的案例,能为未来的帮扶提供思路和指引。
案例一
学生阿琳很早就被抑郁缠上,早在四五岁左右,已经出现烦躁和身体不舒服的情况,9岁时曾想过自杀,但由于害怕如果没有成功会迎来父母的责骂,所以并没有实施,随着年龄的增长,阿琳的状态愈发严重,常出现情绪波动大、幻听、幻视、抑郁、焦虑、持续情绪低落、惊恐发作等情况,并且发作时并无规律,这让阿琳很崩溃,更让阿琳受不了的是拉肚子、呕吐、晕倒、低烧等躯体化现象反复折磨着她。在被送去医院后,医院的检查结果显示阿琳的身体很健康,这让父母和学校的老师一致认为阿琳是厌学、叛逆、不听话、想借此逃避学习,一开始并不同意阿琳休学的请求,直到2020年阿琳被确诊为双向情感障碍,父母才相信阿琳生病了,同意了阿琳在家学习。在家对抗抑郁的过程中,阿琳的朋友们不加指责地陪伴着阿琳,理解阿琳的现状,给予阿琳心理支持。阿琳表示“我的朋友们救了我至少得有十五六次。”(材料来源:渡过心理视频号,休学、低落、幻觉、躯体化……在无常的生活中拥抱生命)
案例二
初中生常曦的父母从小对她要求非常严格。常曦小学时仅仅因数学考了85分,被母亲责怪丢人,并想要断绝母女关系。上了初中后,学业压力增大,在即使午餐时间都有同学背书学习的“卷”的氛围中,常曦生活的十分压抑。2020年10月常曦被确诊为抑郁症,为此休学了一年,期间复学多次都失败了。常曦无法待在学校那样“卷”的环境下学习,父母只好同意她在家自学。脱离了学校紧张焦虑的学习氛围,在舒适轻松的家庭环境下,常曦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在自学的路上,她获得了来自知己朋友的朋辈支持,在学习困难时,她们互相倾诉、鼓励。在常曦抑郁期间,她的父母学习心理学相关书籍逐渐了解抑郁,也改变了对待常曦的态度,鼓励并帮她卸下压力,让常曦能以松弛的心态对待中考,最后成功考入了理想高中。(资料来源:渡过心理视频号,从复学失败到自学考上高中,如何找到一条合适自己的路?挺起胸膛,自信的走下去)
案例三
毕业后考入基层的事业单位的七七并不甘心于这份安逸的工作,她觉得这份工作给不了她想要的。看着时代的变化,不少人因为抓住电商机遇赚得盆满钵满,而自己只能整日朝九晚五、战战兢兢地担心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七七心里压力很大,特别是出身“寒门”的她,遇上了抑郁症后,家庭既无法给予经济支持,又无法提供精神上的助力,只能依靠自己去摸索、寻找让自己治愈的方式,而七七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十年。幸运的是,现代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团体和机构,通过线下陪伴、互助、宣讲等活动,让大家越来越了解并重视心理疾病,为治愈心理疾病拓宽道路。(资料来源:渡过心理视频号,朝九晚五的工作是轨道?生活不该只有一种选择)
案例四
是选择父母定好的既定轨道,还是寻找一条新的道路?学生浩然的答案是寻找一条新的道路。皓然小时候考试考不好,他的父亲就会打骂他,下一次考试中他会压力更大,更考不好,这种恶性循环让剥夺了浩然从考试和学习给中获得成就感,让他愈发厌学,情绪也愈发抑郁,直到无法学习只能休学。休学之后,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和理解,给予了浩然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浩然通过冥想、参加抑郁线下活动营等活动一点一点积攒能量,并找到了自己的目标。(资料来源:渡过心理视频号,休学后,孩子没了出路?停下来,才能找到自己的旷野)
案例五
与抑郁症相伴5年的25岁的李翔宇,经历了4次休学和复学,每次复学,他的压力都很大。之前他觉得复学全靠自己,后来却发现,在重度抑郁身体处于喝一杯水都困难的木僵状态里,家庭长辈支持给他提供了良好的港湾。家庭长辈不会刻意地去要求他做一些康复训练,只是定时定点的准备餐食,不轻易打扰他,为他营造了一种安全的环境。在家庭长辈的悉心照顾下,翔宇身体好一些后,逐渐开始了人生的其他尝试。他加入各种抑郁症互助群,在朋辈支持下,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别人,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并在这类活动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意义,也让他有动力去面对学业和社交压力。(资料来源:渡过心理视频号,央视镜头下的抑郁青少年,康复后,我想要帮助更多人)
案例六
学生子烨在初中抑郁之后,独自一人求救了两年,在父母不理解她的时间里,她通过自伤的方式让自己冷静。子烨最初出现抑郁症状时,父母并不在重视,也没有带她去看医生,这让她很崩溃,最终在子烨发脾气威胁父母后,父母带她去看医生,医生的抑郁症诊断让父母亲崩溃,而子烨却松了一口气,这种勇敢的袒露,是她自救道路上的第一步。子烨休学后,积极参与线下抑郁互助活动,逐渐踏上人生的旅途,走向自己的康复之路。(资料来源:尚善健心视频号,第一集:少年已知愁滋味)
案例七
高三的钟华抑郁后,积极向父母袒露自己的抑郁症,父母知道后虽然很震惊,但当即表示,休学,好好休养一下,这句话拯救了钟华。钟华的父母以前一直望子成龙,希望她在幼儿园、小学等人生各个阶段拔尖,这种没有具体目标的期待给了钟华很大的压力,让她不得不疲于奔赴目标,而没有从这件事中感受到获得感。最严重的时候,钟华一度感觉一片混沌,想死。在袒露抑郁休学后,钟华接受了系统的医院治疗,父母也转变思想,营造一种轻松的家庭环境,经过一年的治疗,钟华已经复学,并对心理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资料来源:尚善健心视频号,第一集:少年已知愁滋味)
案例八
小林(化名)从小生活独立、成绩优异,大一出国进入世界顶尖名校后,小林一面承受来自父母离婚的打击,一面承受来自学业的压力,逐渐感到社交困难,孤独无依,经常无原因出现情绪低落,时常想哭,少语懒动,对什么都没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越来越自卑,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无法上学的情况,因此在大二办理休学。小林的父母关系较差,小林从小主要由妈妈抚养,妈妈性格要强,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工作中,对小林的独立性和学习成绩要求很高,且控制性强,很早就对小林的人生有了清晰的规划,一直希望小林毕业以后成为海外商界精英,完成自己未尽的理想。而小林的爸爸也患有抑郁症,常年在另一城市打拼,父女一年见面次数屈指可数。在经过多次的心理治疗,并且父母开始关心小林,给予小林情感上的补偿后,小林逐渐感受到父母的爱,并建立信心,带着爱和力量走向更好的生活。(资料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公众号,这不是我想要的路-海外名校女大学生抑郁症)
案例九
小z已经抑郁休学了三年,在这抑郁的三年里,小z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开始小z特别害怕去学校,母亲要她考重点高中的严格要求压得她喘不过气。疫情期间,小z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远离了学校的好友,无人交流,这些层层压抑更让小z更不愿与人交流。在确诊抑郁后,小z终于可以不去学校学习了,母亲也转变了态度,放松了学习要求,为小z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现在小z不再在意生病与否,也表示可以尝试去学校学习。不仅如此,这次生病也让小z脱胎换骨,她在这次生病中学会了如何成长,如何放平心态,逐渐开始独立自主,摆脱了“孩子心态”,开始用成熟的视野体验世界。(资料来源:渡过心理视频号,从害怕上学到决定主动去学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案例十
蔓玫是外人眼的乖乖女,别人口中的好学生,她15岁就考上了大学,但她在18岁时却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因为她一直以来被外界的驱动力推着向前走,原生家庭所追求的高度真善美的理想和她所见到的现实产生冲突,她对自我的认识和外界加在她身上的认识也矛盾重重,她一直在思考如果自己没有达到外界预期的那样,这些爱还会在自己的身上吗?就这样她在抑郁症的反复发作中挣扎。好在抑郁期间,大学时期的男友一直陪伴着她,帮助她度过难关,直到二人成为夫妻,也一直相伴而行。(资料来源:尚善健心视频号,她们)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将走出抑郁的干预措施归纳为以下几类:
自我调节
可以学习心理学知识改变认知;积极运动,增强了身体的恢复力;通过唱歌、跳舞、学习乐器、绘画等艺术表达和疗愈内心;参与公益帮助他人,提升自我价值感。
药物、生理治疗
药物、电休克治疗等生理治疗可以帮助平衡脑部化学物质,恢复情绪稳定。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家庭治疗。
他人帮助和安全的环境
父母的爱与陪伴,温馨的家庭环境,亲朋好友的倾听,身边人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与疾病相处。
其他社会支持
心理机构或者公益组织的各类疗愈活动、训练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