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些情绪体验,比如环境适应不良引发的挫败感、躯体疾病导致的内在悲伤和焦虑体验等。如果孩子受到外界事件的刺激,这些情绪体验实际上会外化为一些反应,这些行为反应可能会让家长感到焦虑,家长的情绪和反应又会进一步的引发孩子的内在情绪体验。可能引发孩子这些内在体验的事件包括:丧失,即孩子失去最重要的抚育者;虐待,比如孩子在情感上被忽视,言语上被羞辱等。这些内在体验主要以羞耻感、愤怒、焦虑、悲伤等为和谐,如果这些体验没有被处理并且一直持续,就会形成一种持续活跃的感受。在青春期时,这些内在体验会持续演化成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通常是孤独感或失败感。第一,青春期是第二个分离个体化期,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完成和父母关系的转化和分离,产生独立和对抗权威的需要。第二,该时期也是大脑的快速发展期,容易出现冲动、激动等情绪。第三,如果孩子在青春期之前遭遇过创伤性的外在经历,比如学习困难、躯体疾病、虐待性对待和巨大丧失等,还会试图在该时期来修复和改写之前的创伤性经历。人有趋乐避苦的天性,大脑会本能地让个体回避痛苦的情绪和感受。为了防御痛苦感受,个体可能会有一些行为出现,比如暴食、厌食、拒学、强迫、不断购物等症状,也会有躯体化表现。因此,对于孩子来说,内在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内在体验来自于个体和环境的互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体验不好的互动,很容易在亲子间形成导致关系逐渐下坠的恶性循环。孩子在成长过程有青春期发展需要,其中不良经历会指向不良感受,主要包括羞耻、愤怒和悲伤。父母和孩子存在交互部分,比如孩子学业有困难,父母一定会焦虑,甚至会批评和惩罚孩子。然后如果孩子基于发展性需要产生了独立和对抗权威的需求,就会对抗父母。父母和孩子的不良交互部分也会引发孩子的不良感受。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被父母理解,就可能会引发悲伤、愤怒等不良感受。然后如果不良感受不能被处理,就会进一步演化成不良态度,孩子可能会对抗、敌视、回避父母等。如果不良态度还不能被处理和理解,就可能会演化为不良行为,比如电子成瘾、拒学、自伤等。这种不良行为实际上也是孩子反抗父母、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理解的表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态度可能会进一步引发父母的批评和惩罚,这种感觉又可能会再引发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态度,然后就形成了第一个恶性循环。我们把这个恶性循环叫做惩罚和违抗的循环。如果第一个恶性循环还未被处理,孩子就可能会发展出一种弥散的感觉,孩子的自我评价偏低,也无法掌控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就无法满足自尊需求。对外就会展现为对他人的敌意,将自我批评指向对环境的违抗,包括对老师的不尊重、欺负弱小同学、敌视陌生人等。这就形成了第二个恶性循环。第三个循环的核心是挫败感。持续的挫败感往往会带来两个极端的反应,一个是更强烈的反抗,一个是消极地退缩。如果孩子持续挫败状态,会对学业和人际产生影响,进一步导致挫败感,然后更容易产生学业和人际方面的孤独感。这就形成了第三个循环。第四个循环是由持续的挫败感内化造成的,会内化成自我批评、对失败和拒绝形成固定预期。即使外界没有人批评孩子,孩子的内在也在不断批评自己,希望感被自我批评代替了。而希望感恰恰是抵抗挫败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第五个循环是以对痛苦情绪的防御发展出来的自我破坏性行为为表现的。孩子自伤自残有时候可能是另一种孩子违抗父母的表现,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惩罚父母。第六个循环最后会导致发展的失败,即孩子无法上学了,无法发展同伴关系,只能退回到家里面,退回到一种小孩儿的状态。恶性循环形成的核心实际上是父母内在的感觉和孩子内在的感觉之间存在误解。对于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来说,很多时候父母容易把孩子的对抗行为、冲动行为误解成孩子在故意挑衅,实际上这些行为就是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导致的。有时候只要误解能够被双方看到,亲子之间的冲突、委屈、愤怒和悲伤等就都没有了,不良的行为也不用父母从行为层面去限制了。
如果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处理他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事件,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就能够帮孩子缓解压力、减少焦虑,是十分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良性维护。具体的办法就是倾听孩子,共情、理解、肯定和鼓励孩子,当父母欣赏孩子时,孩子会把父母的欣赏吸收为对自我的一种印象,亲子关系就得到了修复。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去看到孩子为修复做出的努力,然后也尽力去回应孩子的修复,和孩子同频共振,在双方持续的努力中,一些挫败感就会被逐渐地修复,然后孩子会建立希望感,拥有一个强大的积极情感内核,用乐观的态度去生活、去处理人际关系等,孩子就拥有了对抗挫折的能力。修复恶性循环,第一步是识别孩子挫败感的源头和核心的情绪,并意识到亲子互动依然落入恶性循环的事实。观察在亲子互动中,父母的行为引发了孩子的什么反应,孩子的这个反应又引发了父母的什么反应,然后父母和孩子接下来的行为分别是什么。同时也要注意在循环中出现的积极部分,可能是父母做出的调整产生了积极效果,可以注意识别然后放大。然后,在态度上,是要信任孩子;在沟通的技巧方面,要持续地表示对孩子的想法和情感的好奇,表达出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的态度;要多一些共情和理解,不要批评,围绕孩子的核心情绪先去共情他,然后再给他建议或者指导。最后一点是要持续地努力。父母认为已经做了调整就可以了,这实际上是不够的,孩子长期形成的挫败感需要持续地修复,这样对孩子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封面图源:Pexels
本文整理自王紫老师主题直播亲子关系中的误解与修复——打开捆绑的结,编辑:瑞宽
王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社会工作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助理心理师
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人群的心理咨询,擅长儿童青少年学习相关问题,如厌学、拒学、考试焦虑等,适应困难,人际交往问题,情绪问题,如焦虑、郁、恐惧、情绪冲动等,行为问题等
扫描二维码后可选择王紫老师的页面,预约咨询
![]()
作者过往作品:
————————————
近期课程推荐
#渡过第33期线下营(厦门营)12月28日开营,#报名倒计时自2018年11月至今,渡过线下营已陪伴1700多位青少年。这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暖抱持的空间,在心理老师和辅导员的带领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一起探索、发现和成长;这里有精神科专家、心理咨询师和陪伴者为家长授课答疑,建立对抑郁康复路径和方式的全面了解。2024.12.27日-2025.1.2,相约南国厦门,与全国各地的伙伴们,共同疗愈与成长。扫码查看详情或加入咨询群了解详情。![]()
![]()
![]()
![]()
关注渡过,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寻找更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