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稳定的状态下,希望妈妈在家,还是去工作给孩子留空间?
我们对这件事是这样看的。
01
我还是希望爸妈能去工作,给孩子(也给自己)留下一些空间。
我妈妈在家时,就会开始提出各种要求,希望我能完全按照她的意志行事。最初,她只是建议我每天下午抽时间学习几个小时,但渐渐地,她要求我上交手机,学网课,甚至安排我出去补课,仿佛要将我强行拉回一个她所认为的正常学生生活轨道上。而且,每次责骂我的同时,她还会加一句:“你每天就学那几个小时就够了吗?我真的是为你好,不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
我不理解她的做法,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每当我答应她一件事后,就会有更多的要求接踵而至。这让我感到,最初她所说的——每天上午去学专业,下午抽点时间学文化——只是一个美好的承诺,像是一个画出的大饼,而我却感觉被她在用类似PUA的方式操控。要知道,我最初正是因为被这些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才抑郁的,好不容易情况稳定了,却又开始重复这样的行为。
因此,我还是希望去上班,希望她能少些掌控欲,多给我一些自由。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你也可以问问你的孩子,希望你怎么做,因为每个人的想法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18岁重度抑郁重度焦虑女生
昵称:狗一条
亲子对话
02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希望我的妈妈能够拥有她自己的事业和工作,不必将全部时间倾注在我的身上。既然情况已经相对稳定,那么发生极端行为的可能性自然会降低,因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认为妈妈回归工作是一个更佳的选择。
首先,诚然,长时间在家陪伴孩子能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但这样的相处模式也极易在日常琐事中滋生矛盾,反而不利于孩子情绪的平稳与康复。再者,温暖与爱的感觉并非仅通过日日夜夜、时时刻刻的相伴才能传递。妈妈即便回归工作,依然能以真挚的付出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与被关心。孩子会理解,陪伴的形式多样,不陪在身边并不意味着被忽视。
更为重要的是,我深知妈妈是因我而暂时搁置了事业,这让她内心充满了内疚感,似乎认为她为我付出了太多,牺牲了太多,若我不能迅速康复便是对她的辜负,这无疑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然而,康复的进程并非仅凭个人意愿就能加速,它受到药物、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如果孩子错误地将“给父母带来麻烦”归咎于自己,并试图通过强迫自己快速摆脱抑郁或焦虑的困境来弥补,这反而会加重心理负担,导致偏颇的自我归因,降低自信心,甚至产生自己是累赘的负面想法。
因此,妈妈能够放心地去上班,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极大信任。这无声地传达给孩子一个信息:我相信你会好起来,你在积极生活,我也在努力工作,我们共同努力,携手面对生活的挑战。
——20岁抑郁女生
昵称:若曦
亲子对话
03
建议妈妈去工作。既然孩子的情况已经稳定,很大程度上与正常人无异了。如果妈妈一直陪伴在侧,孩子很可能会不自觉地产生依赖和依恋心理,这对孩子的恢复是极为不利的。
父母应当把孩子当作正常人来对待,给予他足够的个人空间,让他能够独立成长。同时,父母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作为成年人,我们都应是独立的个体。
此外,妈妈出门工作还能给孩子带来积极的暗示和鼓励,起到榜样作用。孩子看到妈妈努力工作,也会激发他自身想要独立、出门闯荡的想法。这不仅能显著改善亲子关系,更对孩子的个人成长和病情恢复大有裨益。
因此,妈妈应该出门工作,给孩子属于他/她自己的个人空间,同时也从母亲的角色中暂时抽离,作为独立的个体去享受生活。这样,妈妈不仅能拥有自己的生活,还能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23岁双相女生
昵称:残露
亲子对话
04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更倾向于家长去工作,为我留出一些个人空间。当然,具体情况还需依据对家长的依赖程度来灵活决定。
接下来,我讲一下这样建议的原因:既然目前的状态已经相对稳定,为了逐步恢复到完全正常的状态,此时应该提供一个能够锻炼独立能力的环境,类似于“复健”的过程。但请注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旅程,家长与孩子都需要共同摸索出最适合的相处距离。家长可以先尝试上一段时间班,看看效果如何,关键是要确保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刻,作为妈妈能够第一时间感知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我认为,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
若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不论是谁,都必然希望自己的状态能够越来越好,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重新获得独立前行的能力。人生之路漫长且充满未知,我们此刻所遇到的不过是小小的挫折与挑战。在父母坚定的支持下勇敢地站起来后,即便步伐稍缓,也要坚信自己能够一往无前,勇往直前。
——18岁重度抑郁重度焦虑女生
昵称:狗一条
亲子对话
完
隔空亲子对话
家长们可以询问你想要问抑郁症孩子们的问题,我们会每周精选一个问题,联动渡过社群的青少年,以孩子的视角来回答家长的困惑!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参与隔空亲子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