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专栏】我们的亲密关系选择里,隐藏着幼年的依恋模式 || 渡过

文摘   2025-01-26 20:50   广西  

图源:Pixabay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现在的伴侣,是什么吸引着我们?


为什么有人会在恋爱里靠近不舒服,远离又不愿意?


为什么有人会重复遇到不靠谱的人?


为什么有人无法和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一切,可能都藏在我们婴幼儿时期与母亲(或者是主要照料者)的依恋模式里。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了著名的依恋理论。


他开展了一系列母婴观察研究并认为,依恋并非来自母亲的喂食行为及弗洛伊德说的人类的性驱力,而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婴儿每天在与照料者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对他人的预期,这种预期逐渐发展为“内部工作模式”(这也是客体关系学派里提出的内化的早期客体关系经验)。


这种从小内化的模式变成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内在表征”,最后转变为成长过程人际互动中,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无意识自动化的运作。

在发展心理学里,人类婴儿的依恋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


1)0-3个月是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人的反应不加区别,对着陌生人也会笑得很甜。


2)3-6个月进入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或者主要照料者),熟悉的人和陌生人有了差别反应。对母亲偏爱,对陌生人会感到不安。


3)6个月到3岁形成了对母亲(或主要照料者)的专门的情感连结(依恋模式的形成)。

可以说,每个人在0-3岁通过对早期照料者的互动体验以及依恋建立的“内部工作模式”,会形成每个人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参照,它会引导每个人的行为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交往策略,在一生中建立的新的关系(比如友伴、师生、同学、上下级、同事、亲密伴侣等)中都起了主导作用。


鲍尔比之后,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Ainsworth)设计了陌生情境测验,评定出了 1岁婴儿对其母亲的依恋模式:


最初,母亲与儿童被邀请进入一间放有适当玩具的舒适的实验室,当儿童安静下来并开始玩玩具时,有陌生人加入;之后,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儿童独处;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母亲离去儿童独处等情境,观察儿童的反应并用录像带进行记录。


事后,依据录像带的记录评估儿童的探索行为、对养育者与陌生人的倾向性、在简单分离后重聚时对母亲的反应等,将依恋分为三种:


安全依恋型:他们对母亲暂短离去表示抗议,表现出痛苦并会去寻找。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高兴地迎接。这些婴儿更为积极,好奇,与陌生人互动良好。研究统计安全依恋儿童约占 65%。


一般而言,安全型婴儿的母亲通常对婴儿的需求反应迅速且一致,表现出温暖和敏感。她们能够很顺畅地将自己的节奏与婴儿的节奏紧密配合在一起,而不是把自己的节奏或安排强加给婴儿。


回避依恋型:婴儿对母亲的离去和返回都反应冷淡,好像都明显地无动于衷,只是不停地探索着周围环境,他们很容易被人错误地理解为平静,但实际上,在分离场景中,他们的心率和那些看上去很痛苦的安全型一样,都是加快的。回避型婴儿表面上的冷漠——以及实质上依恋行为的缺失——都反映出一种防御性的适应。


回避型依恋的母亲可能对婴儿的需求不太敏感或反应不一致,有时甚至忽视婴儿的信号。他们可能较少表达情感,对婴儿的情感需求回应冷淡或疏远。


反抗型依恋(也称为焦虑型依恋):婴儿与母亲的暂短的分离会使这样的婴儿非常痛苦,当母亲返回时他们会更加愤怒,经过安抚也很难平静下来。


反抗型依恋的母亲可能对婴儿的需求反应不一致,有时过度响应,有时又忽视。她们可能在与婴儿互动时表现出焦虑或不一致的情绪,导致婴儿时常感到困惑。




假如发现自己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自己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自己关系太亲密。那么恭喜你,你是安全型依恋,拥有着与人发展出温暖的互相支持的长期关系的能力。


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在成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


根据内部工作模型的差异,后期心理学家们在依恋研究者的工作基础上,将成人依恋类型区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恐惧型。
我们可以感受一下自己的关系模式。


安全型成人对早年照料者的体验是:总是能够对自己的需要做出回应,对自我和他人所持的观点都是积极的,他们对于依靠别人感到舒服,同时也乐于让别人依靠自己。


假如与别人亲密令自己感到有些不舒服;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人。当别人与自己太亲密时会紧张,如果别人想让自己更加亲密一点,会感到不自在。那么,你可能是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成人对早年照料者的体验是:从来不会对自己的需要做出回应,因此他们形成了“强迫性的自我依靠”的应对策略,他们对于和他人亲近或信任他人感到非常不舒服,但他们对于自我所持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在咨询中可以发现有很多看似人格非常自立的来访是这个的依恋模式。


假如发现别人不乐意像自己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会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是真的爱自己或并不想与自己在一起,时时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那么可能是焦虑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的成人对早年照料者的体验是:对自己的回应是混乱的或者前后矛盾的,因此他们在依恋关系中显得过分的小心警惕,在情感上依赖于他人的认可,经常让人觉得“粘人”,他们的自尊心通常比较弱,容易感到沮丧,经常会被激发出“过度激活策略”,试图通过纠缠、控制的行为重新获得对方的关注和支持。


假如当和别人的关系到达一定的亲密程度时,他们就会从关系中逃离。基于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为避免再次受到伤害或者失望,会不再尝试接近依恋对象,在情感、认知和生理上远离他人,那么可能是恐惧型依恋。



每个人的依恋类型或模式人生的影响重要而久远,它制约认知能力的发展,左右人格特质的形成,影响成长后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社会功能。

简单来说,就是:

拥有着稳定的情绪,会给与孩子恰当的爱的养育者,照料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在关系里会笃定。

而拥有不稳定情绪的,无法照护好自己内心感受的养育者,会让幼儿体会到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接受到的感受是混乱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长大的过程里也觉得自己不被任何人欢迎。

这些内化的自我感受和与照料者之间的互动模式,都形成了每个孩子在成人后的所有各种关系建立的基础。

虽然依恋模式一旦形成有相当的固定性,但不用为发现自己不是安全型依恋模式而感到沮丧。因为有很多研究也发现依恋模式不是无法改变的。

早期不良的客体(养育者)关系体验形成的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和创伤反应,可以通过成长过程里遇到的重要他人提供的良性体验进行修复。

这些重要的他人,可能是友伴、师长、良好关系的伴侣,也可能是人生路上伴你一程的咨询师。


在我所从事的动力学取向咨询工作中,会经常感慨、感知和体会的来访者内部依恋模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向。


在充分信任的前提下,通过咨询推进中的理解和看见,通过矫正的情感体验,可以感受到来访者逐渐稳定的内在自我,这也是修复不良早期客体经验和依恋模式的一个途径。

相关阅读:

爱是一剂强心针,让我继续生活下去

抑郁姐弟:共同面对相连于血脉的宿命

走着走着,天亮了

双相女孩阿月的乡村童年

爱能够治愈我,我得到了爸爸妈妈的爱

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如何亡羊补牢

从乡村到城市,我的心灵史话

母亲忽然离开,让我真正完成精神自立

星星点点爱意,足以照亮我的灵魂

爱是铠甲,护着怀胎的我挺过生死难关


作者简介:
海蓝纳(潘丹燕)
NCDA生涯指导师 / 家庭教育指导师(中级),多年企业市场和管理工作经历,上海某区学生心理发展辅导中心兼职咨询师,渡过读者六群群主
受训及流派:心理动力学(客体关系)取向 / 系统式家庭流派 / 认知行为流派,实际咨询小时数:200h+
擅长患友来访疾病管理时期的支持性咨询、稳定期的生活以及职场遇到的瓶颈和迷茫时的梳理、个体自我内在人格成长、亲密关系议题、亲子关系议题等
扫描二维码后预约咨询

作者过往作品:
关于躺平,关于生不生孩子


渡过父母学堂
为心理困境青少年家长提供实用、有温度的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