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对他好,却不对别人好呢?

文化   2024-10-22 07:04   北京  


在学习佛法后,我们的爱心的深度和广度似乎都有所增加,不再局限于身边的亲朋与好友。比如,我们有时会去救助小动物、放生或做义工等。能这样做很值得称赞,但此时追问自己一句:“我的出发点真的是为了利他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恭喜——这些善行已经成为了大乘解脱道的资粮了。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分清慈悲心与贪心的区别。

慈悲心,是大乘佛教徒的口头禅。我们在帮助某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时,常常会自以为是慈悲心,可这不一定是慈悲心。要弄清楚究竟是贪心还是慈悲心,首先要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帮助这个人?为什么要对他好,却不对其他人好呢?

自我诘问之后会发现,原来在帮助他人的背后,隐藏着一种世俗的情感,这种情感,叫做贪心。

真正的慈悲心,是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众生。只要有了慈悲心,对今生来世都有好处。但若把贪心当做慈悲心,那就是指鹿为马了。

贪心和慈悲心的根本区别在于,真正的慈悲心没有任何自私的成分,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而贪心则是求回报的,带有自私成分的。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慈悲心,实际上却是贪心。有些时候,我们会打着慈悲心的幌子,来掩盖自己的贪心。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对贪心的认识有点不一样,大乘佛教没有把贪心当做非常严重的问题,而小乘佛教却极力杜绝贪心。但无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不提倡这种世俗的贪心。寻求解脱的人,要逐步减少,乃至最后断除世俗贪心。慈悲心却永远不需要断除,即使在成佛以后,也允许慈悲心的存在,因为慈悲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互不矛盾,而贪心带有自私的目的,与证悟空性的智慧水火不容,只要证悟了空性,就不再有贪心的立足之地。所以,我们应分清贪心和慈悲心,尽量减少贪心,多发慈悲心。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分清自利和利他的区别。

我们常常把“利益众生”“普度众生”挂在嘴边,实际上却带有太多自私自利的成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将利益众生作为手段。表面上看似在做慈善、救灾救难,真正的动机却是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以慈善为包装来推销自己。

再者,有些时候,我们喜欢去做一些事情,自己也认为这是利益众生,所以要去做。但在静下来仔细观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是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

所以,当我们在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时,要时时刻刻追问自己:我是不是真正在利益众生?有没有自私自利的成分?如果自己的某种利益被取消了,我还会去做这件事情吗?如果答案问心无愧,那就义无反顾地去做。

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如果心里有一个见不得人的幕后操纵者,不是单纯地利益众生,那就是世俗人自我扩张的伎俩而已。如果有这样的成分,还是干脆不做的好。



素材来源: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粉色字为小编语。



推荐文章:爱是一场内在的修行




正觉海
同入正觉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