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佛说稻秆经详解》25:正论之二十四

文化   2024-10-05 07:02   河北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世界是完美的错觉。

想要突破和摆脱这个虚拟的世界,必须要证悟。


  🌾

“云何不断?非过去种坏而生于芽;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子亦坏,当尔之时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断。”


什么是不断呢?芽既不是种子毁灭之后诞生的,也不是种子还存在的时候产生的,二者皆不成立。


我们前面分享过,再简单回顾一下:二者为何不成立?因和果要么同时存在,要么先后存在,没有其他可能性。首先,如果因还没有灭的时候,果就产生了,也就是因果同时存在,同时存在的事物之间,是无法建立因果关系的。其次,如果因果先后存在,即因毁灭后,果才诞生。也就是说,因存在的时候,果还不存在。任何一个存在的事物,是无法对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发挥作用的。种子有再多能量,也无法传递给一个不存在的事物。


但在宏观世界即世俗谛中,种子坏灭的同时,芽就产生了,就像天平的两端,一边高时,则另一边低。因灭果生,这个果又成为了因,当它坏灭时,又会诞生下一个果,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叫做不断。


这就是宏观世界的相续,而相续并不是实有的物质。如前所述,万事万物都是由无数微小的“旋火轮”堆砌而成。我们所看见的一切物质及其变化,只不过是视觉的错觉而已。


宏观世界中一切物质的变化,比如食物变质、衣服褪色、动植物生长等,也都是由无数细微的相续变化组成的。这些细微的相续变化,在一秒钟的千万分之一内发生,是我们的肉眼无法捕捉到的。


实际上,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由错觉组成的世界中,是我们的感官创造了这个天衣无缝的世界。如果没有佛陀的智慧与教导,我们到死也发现不了它的漏洞——不仅到死,乃至生生世世都突破不了这些自己创造出来的错觉。


因为我们把它当作一个真实的世界,于是就产生了无数的烦恼、恐惧与痛苦。对此,有一个比喻:在一个山区的茅草屋里,有一条绳子,由于山区经常有蛇出没,当时光线又比较昏暗,一个人进入了这间屋子后,就把绳子误认为是一条蛇,于是产生了极大的恐惧。虽然屋里并没有蛇,但他对假蛇的恐惧,与对真蛇的恐惧一模一样。


还有一个更好的例子,就是梦。众所周知,梦中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但梦里的任何一个感受,却与现实生活同样真实。因为我们做梦时,把梦中的一切当真了,所以它给我们带来的感觉也与真实世界别无二致。


外在的世界并不真实存在,但我们却误认为它们是真实的,因此才会产生无数执著与烦恼,这是佛陀的智慧告诉我们的。明白这些道理并不难,只要了解一些科学理论就可以了。但想要突破和摆脱这个虚拟的世界,就没那么容易了——必须要证悟。当然,证悟之后仍然需要继续修。因为初步的证悟还不稳固,对空性的体会也并不深刻,所以还要继续修。随着证悟境界的稳固,对空性的体会也会越来越清晰,最终就能通达这个世界的如梦如幻。那时,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消灭内心所有的恐惧、焦虑和烦恼了。


如前所述,在世俗谛层面,从种到芽的过程,不停发生着变化,这是“不常”;种子灭后,芽便诞生,芽灭叶生,继而茎、花、果等一系列因果都会随之而来,循环往复,则是“不断”;即佛法中所说的“不常不断”。


佛教认为,常见与断见是两种最大的错误观点。常见即认为事物会永恒不变;断见即断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事物消失后就什么都没有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把一张桌子毁掉,桌子的形状已经不存在了,但组成它的粒子和能量并未消失,它们会以其他形式继续存在,物理学中称之为物质不灭。同样,生命也是如此,并非“人死如灯灭”,表面上这个人死了,但他也还将继续以另一种生命形式而存在。善业和恶业也是一样,它不会无故消失,只要因缘成熟,就会产生善报或恶报。


我们许多固有的观念都建立在感官结论上,然而感官却没有任何可信度,因此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十分简单、幼稚,总爱自以为是地对许多事物下定义,甚至很多都是自己的猜测,对于真相根本一无所知。虽然现代科学已经揭露了真相世界的冰山一角,许多结论都与佛法相吻合,但佛陀深广的智慧,尤其是空性的智慧,仍是科学无法企及的。


以上是第二种规律——不断。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位移无法改变事物的本质。

人类应该努力改变自己内在的世界。


推荐文章:经典解读|《佛说稻秆经详解》24:正论之二十三



正觉海
同入正觉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