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周共读】当我们在聊契诃夫时,我们在聊些什么?|夜读《漫游在雨中池塘》
文化
2024-12-09 21:12
浙江
⬆️点击阅读⬆️
随着50周共读在上周开启,我们便开始上桑德斯的MFA课程,那么共读是怎样一种体验呢?下文是主持人徐老师在共读小群内的夜间聊天记录分享。
《宝贝》这部作品实际上还是非常有意思的,首先它非常程式化,事实上契诃夫的很多小说会让人感觉套路也太多了,似乎匠气很浓(有点好莱坞大片的味道),这或许就结合了他的“墙上的枪”这一理论,放到好莱坞大片里那就是“直升飞机出现在电影里就一定会坠毁”,当然现在也有一些片子开始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读完这部作品大家可能第一体感是什么?这一点希望大家在后续的作品中都能有所留意。我们在共读的时候不是单纯来获取知识的,而是在构建一个交流的空间,而学习也是如此,特别是看桑德斯的这本教辅式的书籍,首先在看完小说后,你得先试图去理清楚自己的感知,再去看桑德斯的分析,而不是去直接放弃自己思考和体验的机会,这样的话,这本书就有些浪费了。当然在《宝贝》这部作品中,结构或者说模型式的点非常突出。这一点先前分享的文友应该看到了。其实大家会发现,网络文学某种程度上和契诃夫的短篇一样非常模式化和结构化,或者说得更专业一些,类型小说尤其如此。比如《宝贝》中奥莲卡不断重复她的爱情模式和模仿方式,并不断强化,幸好是短篇,但是和现在无论是短剧还是网文中的,铺垫、打脸爽文如出一辙。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何以前者称为经典,后者常常让人诟病呢?当然这里也做了一些前提假设,因为契诃夫这部作品也并非十分经典,甚至还有值得被诟病的地方,而后者虽然有很多污名,但仍然有一些不错的作品。记住我们要在阅读中思考,除非你就是单纯看个乐,那倒也没事,不过就很难参与到讨论中来了。我说可以试着回答以上这个问题,但是我的观点肯定也不一定对。只是说给到大家一些参考,帮助大家开拓思路,抛砖引玉。在这里,其实现实主义作品本身实际上大多是看得懂的,没有像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那样抽象,或者考验大家对于形式和视角等内容的极致关注。但是同样是现实主义的写法,两者的区别还是还很大的。形式上网文选择的题材,以及形式的夸张程度,容易激发人的欲望和情绪,而且会可以引导读者有较大的情绪波动,一会儿是情绪被压抑到极致,一会儿是欲望得到极大满足,爽感也是那么来的。还有就是为创新而创新,有时候就成就了所谓的“脑洞”文,单纯让人觉得有滑稽和夸张,比如在地府送快递,舔狗金等等,就像那些重度调味料烹饪的作品,当然其中也不乏现实主义佳作,只是那些数据表现极佳的往往是能够让大部分人感到情绪上满足又能兼顾创新的,人物弧光只能说是次要考虑的维度,毕竟“用户需求决定产品生产”,特别需要依赖流量生存的平台。而我们反观《宝贝》你会看到这种形式在重复的过程中是变化的。正如桑德斯所说,奥莲卡虽然重复着她的感情模式,但是她恢复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而且最后从伴侣投射到了孩子(而且还是别人的孩子)身上。而就当它就要变得无聊的时候,它似乎迎来了结局。不过结局似乎也暗示了这种似乎有些病态的情感模式已然遭遇了极大的阻力,甚至有可能在未来引发更大的冲突,这时候会有一些神奇的“文学”味道出来了。用流行一点的话说“至此艺术已成”,主题上升华了,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多了起来。可以说,人物是在看似程式化的故事中看似没变化,实际上细节是有所改变的,而且这些细节可能会与主题、人物等产生一些化学反应。由此奥莲卡这个人物或者说整个故事的层次变得丰富了起来。不过我还是想说,对于这部作品以及桑德斯的评论,最好的方式是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试着去写。如果你去按照这个故事,在国内语境下去写一个故事,做一场练习去改写这部作品呢?你能写成怎样一个作品?这个留给大家自己去体验感受。当然重点是要标注出来你致敬契诃夫的《宝贝》,不然就有点像抄袭了。这有点像电影翻拍,但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张爱玲著名的《半生缘》就是直接照搬了美国作家的小说《普汉先生》,也成就了一部经典。那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大家可以继续分享,读得快的伙伴也可以继续往下读。
⬇️点击攀登你的阅读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