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发言选登
攀登,一个写作者的永恒姿态
阿 舍
2024年,恰好是我进入文学创作的第二十个年头。在这个整数年份里,《阿娜河畔》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个重要的国家级文学奖项。
回顾二十年的创作历程,故乡的生活与记忆馈赠于我的“兵团经验”,一直是我的创作源泉,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到了《阿娜河畔》,情况发生了改变,其中最根本的是写作视野的转变:我开始下意识地将视角从“自我的个人记忆”,转向故乡更为辽阔的生活与历史,着重关注起土地、人、时代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阿娜河畔》的创作过程中,当我逐渐深入地将土地、人、时代这三者放置在一个息息相关的层面上进行审视考察的时候,之前关于团场的个人记忆,越来越自然地融入了集体记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加自然地进入笔端,在这片土地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祖国的各族人民,始终在文化上相交融、在发展中相扶持、在精神上相依托,始终是一个无法分割的共同体。
时至今日,《阿娜河畔》虽然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但作为一位写作者,我深知未来的创作之路,仍然充满未知与挑战,仍需一步步向上攀登。所以,这部小说所积累的体验与经验,既是未来创作的阶梯,也是对当下创作的再认识、再思考。在此,我归纳出几点,与师友交流。
一、让自己更多的作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场域。我出生并生活在多民族融合的环境里,对共同体的体认是天生的。创作方面,我对此拥有一定的文学自觉,同时,文学创作所必须具备的文学性、艺术性品质,也始终督促着我在认知与审美上不断地进行提升与深化。如今我生活在宁夏银川,这里也是一个多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区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现实,我的创作必然也会有所涉及。那么,未来如何在更细微、更新颖、更深入的角度与层面上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我来说既是要求也是挑战。
二、实实在在做生活的学生,做人民的学生,葆有一颗充满活力的好学之心。在为《阿娜河畔》做准备的期间,通过阅读与采访,我获得了许多不曾了解的团场建设者的生命故事和生活态度,这使得我对历史、对那些建设者的认识,远远超出了之前的个人记忆、个人感受,从而获得了更加丰富细腻的在地经验。确实是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学习,为这部小说打下了扎实稳健的基础。不仅是这部作品,在每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都意识到了学习的迫切与必要性。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取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和信息,更是为了从知识与信息当中,从不同人的生命故事中,找出那些打动我们的美与善、支撑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
三、继续探索个人、时代、土地三者紧密相关的文学表达方式。《阿娜河畔》通过对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交融来书写历史,将人物的日常经验系附于历史和社会的总体运动之上,力图达成一种细微与宏大兼而有之的叙事。这种尝试仅仅是一种方法,且有更多可以探讨的空间。我个人认为,这种能力的锻炼与掌握,是技术上的,更是智力与思想层面的,不只是鸿篇巨制需要这种能力,举凡每一种体裁与体量的文学创作,实际背后所考验的,都是这一能力。
在时间的长河中写下真挚的文字,把文学坚定温暖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我想,这是每一位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愿望。在实现这个愿望的长路上,我愿意是一位永远的攀登者,用诚实与扎实的笔触,为祖国的民族文学事业倾心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家)
来源:文艺报1949
三种方式订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