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将生活中的“认同”因子转化为文学

文摘   2024-11-19 18:46   北京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发言选登


将生活中的“认同”因子转化为文学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


多年来,中国作家协会和兄弟省市作协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新疆文联作协,为新疆多民族作家的成长提供了大力支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包括网络文学作家在内的创作者,并组织采风,提高了大家的认识,特别是一些用民族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家作者朋友,眼界开阔了,灵魂和心境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提升,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生活,以及对鲜活生长于身边角角落落的“认同”的因子,发现、转化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从文学的视角出发,经验和规律告诉我们,上乘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最终还是要看创作者的视野宽窄与深浅。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历史形成的多语言、多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客观现实,容易造成作家文化认同的个体化差异,并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带入文本。似乎通过文学形象、情节、语言、生活、习俗和主题等元素凸显了这些差异性,才能显现作品的“异质化”和“陌生感”,抑或“创作特色”,加之视野和认知的一些局限,文本很容易变得格局小、单薄,甚至使作者自己陷入中华民族整体性身份认同的“自外”或“弱化”的怪圈。

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身份的认同,是一个人、一个作者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是情感和内心共鸣的深度融合。新疆多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版图中占有重要位置,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块土地天生有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人们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和自然环境,珍惜彼此的交往,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多语种、多样地理地貌、南疆北疆草原绿洲,以及心向中原的丰厚历史记忆,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都给新疆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成为新疆文学的优势。

近年来,新疆许多用民族语言创作的作家朋友们都有了一个共识:“本族”“本土”经验的表达确实已经远远不能表现时代生活,而只有通过文学的点滴发现,把自己对时代和生活的思考更多、更深置入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家国的思考,并通过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叙事的创新、艺术形象的转化、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的把握和富有生活气息、时代气息的语言,展现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所蕴藏着的多样风景和精神风骨,才是中国故事新疆表达的最佳方式。

(作者系新疆作协副主席)


来源:文艺报1949



制作:程   澈

编校:张媛媛

审校:安殿荣

核发:陈亚军


三种方式订阅杂志

1

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2

2

可通过《民族文学》微信小店订阅

3

可通过《民族文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直接订阅


民族文学
及时发布《民族文学》最新动态,推介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搭建多民族作家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