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问1759.《神介常识手册》第66期·重新认识颈源性眩晕?

文摘   2024-12-12 16:00   山东  

日进一卒,功不唐捐。

今天是咱们一起学习的第 1759 



第一,我要回答,或者要解决什么问题?

颈源性眩晕,这个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第二,关于这个问题,你以为的旧答案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少用的诊断,因为其具有很强的排他性


第三,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的新答案是什么?



本文是发表于《Semin Neurol》2013 年第 33 卷的一篇综述,旨在全面评估颈源性头晕相关的科学文献,分析其临床特征、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探讨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提出一种关于该病症症状的替代假设。



背景


眩晕和头晕的普遍性:是成人患者常见就诊原因之一,65 岁以上人群受影响比例高,75 岁后常为就医主因,约 50% 因头晕就诊患者有眩晕症状


颈源性眩晕的争议性:其作为医学实体存在争议,虽有观点认为其实际患病率被低估,但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且与其他疾病存在重叠,诊断较困难



颈部结构与颈源性眩晕的关系


颈部结构功能多样:涉及平衡控制(通过颈椎传入神经)、血管张力控制(颈动脉窦)、血液循环(颈动脉和椎动脉)以及支撑颈脊髓等


颈 - 前庭整合机制:内耳前庭装置、视觉信号、本体感觉传入和运动意图等信号经前庭核复合体整合,生成运动指令维持平衡,颈部本体感觉信号可影响前庭系统,异常时可能导致眩晕和眼震



颈源性眩晕的定义及相关问题


定义不明确且缺乏统一标准:与其他类型眩晕症状有重叠,定义模糊,缺乏准确性和一致性


缺乏流行病学和特异性诊断方法:无大规模人群研究数据,现有诊断标准不明确,无特异性检测手段,临床诊断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支持颈源性眩晕的假说


神经血管假说(Barré - Liéou 综合征):上世纪 20 年代提出,认为颈椎退变刺激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反射性血管收缩,导致平衡失调,但缺乏实验支持,该理论已被质疑


躯体感觉输入假说: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认为颈部异常感觉信息传入影响前庭核,导致眩晕。包括上颈椎关节感受器损伤、颈部肌肉痉挛等因素,在老年患者和挥鞭伤相关疾病中有一定体现,但难以通过实验证实


血管压迫假说(旋转椎动脉综合征):1978 年提出,头部旋转时椎动脉受压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眩晕。虽有病例报道,但相关研究对动脉压迫的血流动力学意义存在争议,且该综合征较罕见



颈源性眩晕的症状表现


本体感觉性颈源性眩晕:与颈部关节、肌肉和韧带功能障碍有关,症状包括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头晕、失衡、运动病感、耳部胀满、声敏感、光敏感和恶心等,通常在头部运动时加重,较少出现真正的旋转性眩晕。


挥鞭伤后颈源性眩晕:常见症状有颈部疼痛、僵硬、头痛、肩胛痛等,25% - 50% 患者伴有头晕和眩晕,14% 有耳鸣,5% 有听力损失


旋转椎动脉机械性压迫导致的眩晕:症状由神经元和内耳毛细胞缺血引起,包括耳鸣、闪光感、感觉异常、眩晕和眼震等,若缺血持续,可出现听力损失、步态不稳等病变现象



鉴别诊断


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性偏头痛、梅尼埃病、双侧前庭病、中枢性眩晕等,同时考虑精神性因素导致的头晕,如恐高性姿势性眩晕和躯体形式性头晕等



诊断测试


特殊测试:目前尚无敏感且特异的颈源性眩晕床边或实验室特殊测试,如眼动测试(眼震电图或视频眼震图)、颈眼反射测试、平滑跟踪眼动测试、视动性眼震后测试等存在局限性或不具特异性


前庭实验室测试:常用于排除其他内耳疾病导致的眩晕,如电子眼震图或视频眼震图、转椅测试、姿势图等


影像学检查:CT 或 MRI 可检测颈部结构异常,MRA 或 CTA 有助于识别血管病变,但对于旋转性颈椎压迫椎动脉的动态序列检测技术难度较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确定椎动脉机械性压迫部位和手术决策的可靠方法,但为侵入性检查,应谨慎使用



治疗方法


旋转椎动脉综合征:确诊后可通过减压手术治疗,多数患者术后症状可消失,但手术病例较少,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本体感觉性颈源性眩晕:诊断明确且排除其他常见病因后,手法物理治疗(如减轻肌肉挛缩和疼痛)和前庭康复训练可能有效,但相关研究质量欠佳


挥鞭伤后颈源性眩晕:治疗包括急性期药物治疗(如镇痛药)、缓慢活动、局部热敷、短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和抗抑郁药等,同时避免长时间使用颈托,鼓励进行物理训练和平衡训练。



替代假设


提出 “偏头痛相关性颈源性眩晕” 的假设,认为偏头痛患者中部分同时存在颈部疼痛和眩晕症状,可能与颈椎三叉神经前庭通路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结论


尽管颈源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仍面临挑战,但通过深入了解其临床特征和相关机制,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症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未来研究应致力于开发更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果您觉得内容有帮助,

点击关注和在看,岂不美哉


整理编辑:

刘锐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脑卒中绿色通道组长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秘书长,经桡动脉介入协作组组长

  •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

  • 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秘书

  • 江苏省医学会介入分会青年委员

  • 国家卫健委神经介入培训基地讲师

  • 全国百佳医院取栓治疗金牌医师

  • 国家卒中学院特聘讲师

  • 执笔《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等4部指南规范

声明:本公众号内容选摘自专业文献,仅供专业人士学习,不作为非专业人士诊疗依据。本号不接受网络问诊。

RACE CLUB 神经介入新生代
什么是RACE CLUB?RACE是:Radial Access For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 的首字母简称。我们是想探索并发症更少,患者更舒适的经桡动脉入路的脑血管介入策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