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为 万广华||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政策保障||《世界农业》4期“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专刊”

文摘   教育   2024-05-08 07:48   北京  

.

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政策保障

作者:汪为1,2万广华3
作者单位:1.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2.国家粮食安全与天府粮仓重点实验室;
       3.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
文章刊发:汪为,万广华.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政策保障[J]. 世界农业, 2024(4):94-102.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优越性所在。2023年中央工作会议指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如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促进农村富裕,是需要我们厘清的重要问题。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在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内涵特征方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丰富,还涵盖精神文明的发展,强调全民性、全面性、共创性、渐进性和差异性等,也需要体现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的统一。共同富裕也超越了福利国家模式,旨在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公平和正义。在共同富裕的测度和量化方法方面,有的研究从国民总体富裕和全体居民共享富裕的结果角度、机会公平视角提出共同富裕的测量方法,也有研究从富裕度、共同度、共享性、可持续性维度构建多维测度指标体系,不少实证研究还以宏观和微观数据测度了共同富裕水平。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已有研究主要从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乡村治理方面,良好的乡村治理机制被认为能够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村共同富裕,乡村治理体系的优化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治理将有效助推共同富裕;在乡村振兴方面,乡村振兴能补齐共同富裕的“短板”,高质量乡村振兴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也有研究认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互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其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促进机会均等化被认为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前提,优化资源和机会分配格局也被认为是当下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政策议程。
梳理已有研究发现,共同富裕成为当前学术研究普遍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对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测度方法和实施路径开展了广泛的讨论,有助于对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理论参考。然而,尚未有研究从乡村建设的视角梳理乡村建设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关系,需要在厘清乡村建设和共同富裕内涵的基础上,从乡村建设的视角厘清乡村建设和共同富裕的逻辑关联,以分析推进乡村建设对于促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同时,也缺乏相关文献探究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保障,需要从理论和政策层面分析如何优化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以加快推进农村共同富裕进程。基于此,本文着力探究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关联,深入分析乡村建设作用于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并结合当前乡村建设现实基础,提出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


2  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2.1 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的内涵

乡村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乡村建设行动”,并明确要“把实施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在这一背景下,对乡村建设行动进行深入研究和高度重视,不仅具有时代意义,更是推动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需要。“乡村建设行动”并非简单复制过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或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而是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基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必然。这一行为涉及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层面,旨在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在经济发展层面,乡村建设致力于发展农村产业、促进不同产业间的融合与创新,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与竞争力,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在社会事业发展层面,乡村建设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提升,更强调农村社会事业的整体进步。这包括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提升农村自治能力和治理水平,以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乡村建设通过改善和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可以极大提高乡村的生产效率和生活便利度,进而提升乡村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在生态环境保护层面,乡村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在开发利用乡村资源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层面,乡村建设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之间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自由流动与共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因此,乡村建设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性概念。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与发展,需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乡村建设格局。

共同富裕是“共同”与“富裕”的有机结合,其本质上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富裕”,其中“富裕”是目标,“共享”是关键。从覆盖范围上来看,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包含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强调结果的正义与公平;从涵盖内容上来看,共同富裕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对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还强调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等多方面的均衡发展;从实现途径上来看,共同富裕是要全体人民共建共享,但这并不意味着均等富裕,而是生活水平差距介于适度范围之内;从发展历程上来看,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状态和过程的统一。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一论断深刻地阐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2.2 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关联

2.2.1 乡村产业建设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基础

乡村产业建设是以乡村资源为基础,农民作为主体力量,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并激活乡村的潜在价值,进而推动乡村经济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被视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环节和主要推力。只有建立起坚实的经济基础,乡村居民才会追求乡风文明的提升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同时,培育乡村产业的内生增长动力,能够为做大做好共同富裕这块“蛋糕”提供坚实的基础。

乡村产业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村产业建设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乡村产业建设以生态和绿色等高质量要求为指南,通过有效整合农村各类资源,优化科技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不仅能够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能够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经济活力。二是乡村产业建设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乡村产业建设通过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延长农业产业价值链条,促进多种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和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农民提供更多就地就业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从而夯实农村共同富裕的基石。三是乡村产业建设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建设充分利用城市的先进经验和辐射效应,结合乡村自身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特点,借助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城乡之间建立起要素自由流动、良性互动的现代化流通体系。这不仅促进了城乡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也为农村地区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提供了可能,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因此,乡村产业建设不仅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桥梁和载体,在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能为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帮助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共同富裕创造更加坚实、充裕和可持续的基础。

2.2.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共同富裕提供基本支撑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涵盖交通、水电、通信等多个领域,旨在为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这些设施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不仅构成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民生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的关键途径。

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进而增强农民的幸福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例如,改善农村交通网络可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水利和供水设施建设则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教育和医疗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二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能优化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产业提供完备的生产设施,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特别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三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设施,转变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地区将逐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农村居民也能够更加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不仅有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同时也为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城乡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助于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和谐,能够加快农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2.2.3 乡村公共服务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

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不仅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石,更是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要素。推动乡村公共服务建设,致力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有效促进物质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缩小收入差距,丰富人民精神生活,进而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从物质和人的发展角度看,乡村公共服务建设有助于促进公平,其目标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城乡居民在医疗、教育、养老和救助等关键领域享有平等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防止因健康问题或教育落后而导致的返贫风险,从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更高的医疗卫生水平和更好的教育资源,进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健康资本。这种全面的发展为社会财富的增加提供更优质的劳动力资源,注入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速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二是在社会关系生产方面,乡村公共服务建设有助于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生产关系中的所有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都受到分配关系的制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对缩小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政府通过税收等公共财政政策为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筹集资金,这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转移性收入,还有效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这种公平的分配制度对推动社会正义和促进共同富裕具有深远意义。三是在精神生产方面,乡村公共服务建设致力于缩小城乡精神发展的鸿沟。共同富裕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富裕,更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即个体在精神与物质上实现双重富裕。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降低了他们享受文化服务的成本,从而促进了农村居民精神生活富裕,缩小城乡居民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差距。
综上所述,乡村公共服务建设通过全面提升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服务水平,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因此,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已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选择和重要途径。
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见图1。



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3.1 乡村产业建设已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动力

一,乡村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近年来,国家对乡村产业布局进行了全面优化。通过划定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2.38亿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针对性的产业布局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布局的合理性和高效性。这些举措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要素在乡村产业间的自由有序流动,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从而激发了乡村产业的发展活力。

第二,农村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随着乡村旅游、农耕体验、乡村康养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正在实现深度融合。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已接近300万家,经营主体超过30万家,显示出乡村旅游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此外,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向更加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这些产业的融合,农产品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等上下游环节链条得以完善,进一步提升了乡村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了推动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国家积极支持各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3年,全国已建设180个优势特色乡村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6万亿元,辐射带动1 000多万户农民。这些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初步构建了乡村大型产业经济圈,推动了特色产业的聚集发展,形成乡村特色产业“圈”状发展格局。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避免了同质化发展带来的滞销风险,更好地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整体提升,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3.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第一,乡村道路交通建设成效显著。自2000年以来,国家通过统筹规划、倾斜政策,持续加大对乡村道路交通建设的支持力度。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12—2022年全国共计新建和修缮乡村道路230万千米,乡村道路总里程达到400多万千米,已实现所有乡村和建制村通硬化道路和通客车,全面保障了乡村居民“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的出行需求。乡村道路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有力促进了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提升了乡村物流运输能力和客运综合服务能力,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第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新建和改造农田灌溉沟渠2万多千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夯实了农业生产的水利基础,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乡村物流建设与乡村电商协同发展。近年来,乡村物流建设与电商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22年,全国已累计建设2 600多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以及7.6万个农村快递营业网点和15万余个乡村电商和快递服务站点。乡村物流建设进一步打通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运输通道,推动了交通运输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有效覆盖和共享。乡村物流建设与电商的协同发展,不仅带动了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且极大提升了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支撑保障。
第四,数字乡村建设助推智慧乡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推动智慧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整体数字化发展态势积极向上。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化,包括通信网络设施、数字化农业设施、智慧教育医疗设施等在内的数字乡村信息大动脉初步形成。全国所有建制村已通宽带,且与城市“同网同速”。2022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7.6%,有效破解了信息共享、数据共通的瓶颈问题,推动了乡村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的数字化转型。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3.3 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已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第一,乡村教育体系建设推动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所有县已实现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义务教育有保障得以实现。同时,全国建立了以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资助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在乡村教师结构方面,不断优化和提升教师素质。据教育部数据,截至2022年,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为76.01%,相较于2012年增长35.29个百分点,为乡村教育的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乡村医疗体系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健康动力。国家已建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全面、便捷的医疗服务。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设有县级医院1.7万个、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覆盖了2 844个县(市、区)、3万个乡镇、49万个行政村。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方面,持续优化医生队伍结构。2020年,全国乡村卫生室医务人员总数超过140万人,其中96.39%的人员接受过专业医学培训。此外,33.26%的人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21.39%的人员持有乡村助理医师执照,提升了乡村医疗服务的专业水平。
第三,乡村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在养老方面,乡村养老服务设施不断拓展。截至2021年底,全国建有各类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13.25万个,参保人数达到10.3亿人,这一成效对于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在助残服务方面,乡村助残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已快速推进残疾人保障建设,实现710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的全部脱贫。同时,残疾人基层康复服务持续提升。据中国残联数据,2022年全国残疾人康复机构数量已超过1.16万家,在岗人员超过32万人。此外,残疾人就业稳中向好,通过开展农村困难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等措施,为残疾人就业赋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已达905.5万人。在兜底保障方面,乡村兜底保障政策得到持续落实。国家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规范完善低保准入条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截至2023年1月,全国共有农村低保对象3 338万人。通过完善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加强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健全综合救助帮扶机制及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等措施,有力推进了乡村救助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4  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保障

乡村建设是促进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乡村,应从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出发,充分开发各类主体的潜力、调动其活力,补足各方建设短板,巩固和强化发展优势,助推乡村居民实现共同富裕。

4.1 进一步加大乡村产业建设力度,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第一,构筑现代化的三产融合新模式,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智能化的运作和管理模式,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精准化的信息反馈和生产控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灵活调整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多功能发展。考虑到不同乡村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差异,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并借助地区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这将有助于形成丰富多样的乡村新业态,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多元化的产业发展途径。

第二,激活农村集体经济的创新引领内动力,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推动乡村共同富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充分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需要培养一批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新的农业致富带头人。在政策方面,应设立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财政扶持力度和对集体经济优质村的财政支持力度,为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调整和结构优化减负增效。此外,还应鼓励完善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平台和设施建设,并加强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提升组织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引领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加强对小农户的带动和引领。这将有助于缓解小农户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生存压力,使乡村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中产阶层群体比重不断扩大,在发展中保障民生。
第三,要健全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机制,保障乡村产业稳中求进高效发展。要健全乡村产业财政投入机制,设立乡村产业发展短中长期规划的专项支持资金,对乡村本土企业和下乡企业采取适当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以吸引更多资本和企业家投身乡村建设,促进农村产业要素的集聚和发展。同时,还应构建乡村资产管理云平台,公开透明化村集体的业务经营情况,借助该平台,可以提高集体资产盘活的灵活性,并提高乡村资源的利用、配置和转化效率。

4.2 进一步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乡村环境

第一,合理规划乡村布局,保障乡村各项产业事业顺利进行。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根据各乡村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既要保留乡村的特色村容村貌,防止千村一面,又要保留乡土特色,展现乡村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方面,应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的建设,推动乡村物流、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在乡村实现全覆盖。同时,提升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质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更好地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化农业和数字乡村。
第二,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一是要合理、充分地利用乡村基建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乡村道路交通的畅通无阻,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做好产业路、旅游路和资源路的“三路”建设。二是要保障乡村的供水、用电、取暖等基本生活条件,推广使用清洁生活能源,提升农村用水质量,巩固农村供电保障能力。三是要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及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等环境管护工程,加快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工作,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为乡村居民提供更为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第三,建立长效的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确保设施持续稳定运行。大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都是由政府来主导和推进,建设完成后的管护责任常常不明确,致使很多乡村基础设施在长期使用损坏后难以得到有效维护;此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也多投于前期的修建,后期管护的资金则面临严重短缺。随着乡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完善,基础设施的管护工作则是未来要实现和美乡村建设的长期重点工作。要明确管护主体的责任,确保有专人负责设施的维护和修理工作,做到不仅“有人修”,也要“有人管”。同时,应设立乡村基建管护定期监管制度,对乡村基础设施的管护主体、管护资金和管护方式等实行长期有效的监督。此外,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管护政策的支持力度,不仅要在资金上予以倾斜,还要调动乡村居民的积极性,共同维护乡村的各项基础设施。

4.3 进一步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建设,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为了全面推进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确保农村居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落伍,应当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数字管理技术,逐步普及并覆盖乡村各项公共服务领域,从而为乡村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生产生活保障服务。
在教育领域,要着力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合理利用教育财政专项资金,持续优化乡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特别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教育扶持,使所有适龄儿童能够在乡村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同时,持续做好脱贫地区控辍保学工作,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同时,还需要落实鼓励人才返乡创业的扶持政策,为乡村的产业经济发展注入专业化、丰富的人才资源。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与文明建设同样不容忽视,要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在金融服务方面,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重要的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应当得到加强。需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标准,健全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确保金融在推动乡村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针对日益突出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在医疗健康和养老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具体来说,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并完善其保障功能。同时,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养老服务监管制度的建设,确保农村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和养老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
(注:受公众号排版限制,文中图表、参考文献等有删减。)

世界农业编辑部
《世界农业》于1979年创刊,由农业农村部主管,先后获得农业经济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等荣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