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苹 钟钰||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对全球粮食市场影响及中国应对策略||《世界农业》2024年第3期

文摘   教育   2024-04-03 08:43   北京  

.

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对全球粮食市场影响及中国应对策略

作者:杨玉苹1 钟钰2
作者单位:1.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文章刊发:杨玉苹,钟钰.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对全球粮食市场影响及中国应对策略[J]. 世界农业, 2024(3):18-28.


1  引言

2023年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发布的《2023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指出,2022年全世界有6.91亿至7.83亿人面临饥饿,饥饿人口较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增加1.22亿人,其中俄乌冲突加剧粮食市场震荡,造成约2 300万人饥饿。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交战双方均是全球重要的粮食、油料和肥料生产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2021年两国小麦、大麦和玉米产量合计分别占全球产量的14.3%、19.0%和4.5%。因俄乌两国自身消费有限,其粮食出口占全球的份额远超产量所占份额,2021年两国小麦、大麦和玉米出口量合计分别占全球出口量的32.5%、30.0%和19.7%,冲突剧烈冲击全球粮食市场供给。2022年7月以俄乌两国为主体的黑海粮食协议达成,规定两国可通过安全的海上人道主义走廊出口粮食和肥料,但由于存在分歧,2023年7月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再次冲击全球粮食市场供给。

围绕俄乌冲突对全球和中国粮食市场的影响,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产生了有价值的结论。孔祥智等和王晶晶等从俄乌冲突对粮食供给的冲击机制角度开展研究,认为此轮地缘冲突短期推高市场价格,长期会冲击未来一段时期内主要农产品供给,需要未雨绸缪,多元布局,提高供给韧性,防范风险。芦千文从供应链的角度指出,俄乌冲突对中国粮食安全总体影响是可控的,但要关注其间接影响,如对中国进口来源多元化、仓储物流通道安全的影响,需要谨慎防范风险。王明利和鄢朝辉从饲料粮安全的角度指出,俄乌冲突下饲料粮价格普涨,种养业生产成本明显上升。李董林等从短长期角度分析了俄乌冲突可能带来的粮食安全系统性风险,全球粮食供应链面临重塑,加剧中国构建农业强国的紧迫性。钟钰等从深层次影响角度指出,俄乌冲突可能是21世纪以来世界粮食安全遇到的最大挑战,会推高生产成本、改变贸易格局、激化供求矛盾、波及全球经济发展。

已有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俄乌冲突对全球和中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经历了“俄乌冲突爆发—黑海粮食协议签订—黑海粮食协议中断”的动态变化过程,尤其是黑海粮食协议从签订到中断,反映了俄乌在冲突爆发后,双方在粮食供给方面的和解和破裂。本文以黑海粮食协议中断作为切入点,构建了“黑海粮食协议的主要内容和角色—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对各方的影响”对比性研究框架,分析黑海粮食协议执行期间粮食外运规模、出口分布,继而研究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对全球和中国粮食市场的影响,探讨如何在地缘政治冲突变化进程中及时根据形势变化作出决策,抵御冲击,确保居民食物安全供给,同时也对世界实现消除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2  黑海粮食协议主要内容及作用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粮食市场粮价抬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饥饿问题恶化。以粮食为切入口,联合国和土耳其通过斡旋和谈判,于2022年7月22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促成了黑海粮食协议的签署。其主要目的是促进黑海沿岸国家(如乌克兰、俄罗斯、罗马尼亚等)的粮食贸易,提高全球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1 主要内容

黑海粮食协议包括《关于从乌克兰港口安全运输谷物和食品的倡议》和《俄罗斯联邦与联合国秘书处关于推动俄罗斯粮食产品和化肥进入世界市场的谅解备忘录》(表1)。其中,《关于从乌克兰港口安全运输谷物和食品的倡议》签署了两份,分别为乌克兰、联合国、土耳其签署和俄罗斯、联合国、土耳其签署。《俄罗斯联邦与联合国秘书处关于推动俄罗斯粮食产品和化肥进入世界市场的谅解备忘录》签署了1份,由俄罗斯和联合国签署。

《关于从乌克兰港口安全运输谷物和食品的倡议》主要目的是帮助乌克兰通过黑海三大港口安全地出口食物、化肥、氨,规定在乌克兰领海内的一切活动将由乌克兰授权和负责,各方将对参与本倡议的所有船舶提供最大限度的安全环境保证,不对参与倡议的商船和其他民用船只及港口设施进行任何攻击。同时,该倡议说明,将在伊斯坦布尔设立联合协调中心,由土耳其、俄罗斯、乌克兰和联合国各派5名代表组成,代表们将对港口现场进行把控,还利用卫星、网络和其他通信手段监控商业运粮船的航线,并就运输情况提交报告。《关于从乌克兰港口安全运输谷物和食品的倡议》约定有效期是120天,后来经过202211月、20233月、20235月三次延期,最终在2023717日终止。

《俄罗斯联邦与联合国秘书处关于推动俄罗斯粮食产品和化肥进入世界市场的谅解备忘录》的主要内容是,联合国秘书处将努力与有关当局和私营部门合作,促成俄罗斯的粮食及化肥产品,包括生产肥料所需的原材料氨畅通无阻地重回全球市场,并免去与之相关的在金融、保险和物流部门可能出现的障碍,以防止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饥饿和粮食安全问题的恶化。

2.2 黑海粮食协议的角色

2.2.1 对改善全球粮食供应紧张起到积极作用

根据联合国黑海粮食外运联合协调中心统计的数据,截至2023年7月17日协议终止,乌克兰通过黑海粮食走廊共向世界45个国家出口了3 285.60万吨粮食,运输的粮食品种中玉米占51.43%、小麦占27.12%、葵花籽油和葵花籽粕占10.67%、其他(大麦、油菜籽、大豆等)占10.77%(表2)。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22年、2023年乌克兰玉米出口数量分别位列全球第三、第四,占全球玉米出口量的15%、10%。因此,黑海粮食走廊重新启动增加了全球粮食有效供给,改善了全球粮食供应紧张问题,缓解了全球粮食危机。

2.2.2 对保障世界最贫穷国家的粮食需求作用不足

黑海粮食协议期间,乌克兰通过三大港口,向中国出口粮食796.40万吨,占出口总量的24.24%,向西班牙出口粮食598.07万吨,占出口总量的18.20%(表3)。其余出口到土耳其、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出口品种方面,玉米出口量占总出口粮食五成以上,其中向中国出口玉米578.19万吨,占玉米出口量的34.21%,向西班牙出口玉米308.51万吨,占玉米出口量的18.26%(表4)。小麦主要出口到西班牙、土耳其、孟加拉国等国家,出口量分别为230.13万吨、157.92万吨、106.72万吨,占比分别为25.82%、17.72%、11.98%(表5)。葵花籽粕主要出口到中国,出口量147.09万吨,占葵花籽粕总出口量的79.17%(表6)。葵花籽油主要出口到印度、中国、土耳其等国家,出口量分别为58.56万吨、37.01万吨、21.14万吨,占比分别为35.49%、22.43%、12.81%(表7)。

乌克兰粮食出口结构方面,按照国家发展水平来看(表8),向发展中国家外运数量为1 884.42万吨,占比57.35%,向发达国家外运1 401.18万吨,占比42.65%。从世界银行的人群划分来看,出口的粮食供给高收入人群1 434.02万吨,占比43.65%;供给中高收入人群1 205.78万吨,占比36.70%;供给中低收入人群563.60万吨,占比17.15%;供给低收入人群82.21万吨,占比2.50%。按照各大洲来计算(表9),欧洲接收量为49.65%,亚洲40.05%,非洲12.22%,欧洲无疑是最大的受益群体,亚洲国家次之,最后才是非洲国家,黑海走廊出口的粮食对亚非拉部分最贫穷的国家和低收入人群保障作用不足。

2.2.3 增加乌克兰经济收益俄罗斯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自黑海粮食协议签署以来,乌克兰通过黑海港口共出口3 285.60万吨粮食。乌克兰农业政策和粮食部、乌克兰国家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乌克兰在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出口了5 060万吨谷物,价值98亿美元。通过黑海粮食走廊出口的粮食为3 285.60万吨,估算价值约为67亿美元。黑海粮食协议帮助乌克兰农民安全地外运粮食,增加了乌克兰整体经济收益。

2.2.4 俄罗斯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在黑海粮食协议中,俄罗斯与联合国签订备忘录,主要诉求为促成俄罗斯的粮食及化肥产品畅通无阻地重回全球市场,并没有得到兑现,俄罗斯几乎所有企业受到欧洲的严厉制裁(如金融、运输、保险等相关企业),尤其是限制使用SWIFT金融系统,导致俄罗斯几乎很难将粮食顺利运往世界各地。此外,2023年6月初,俄罗斯对外出口氨的主要通道陶里亚蒂敖德萨管道位于乌克兰部分被炸毁。因此,对俄罗斯来说,该协议几乎是“一纸空文”,诉求没有得到满足。



黑海粮食协议中断的影响分析

2023年7月17日,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原因是俄罗斯从乌克兰尤日内港输送氨的管道一直没有重启。同时俄罗斯农业银行未能重新连接到SWIFT国际支付网络。此外,乌克兰原本承诺,从黑海运出的粮食将主要提供给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但事实上,乌克兰却将这些粮食卖给了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直接运往低收入国家的粮食仅占总出口量的1/3。基于以上原因,俄罗斯方面宣布拒绝黑海粮食协议延长。

3.1 对俄乌两国的影响

3.1.1 乌克兰方面,削弱外汇收入,影响乌克兰与欧盟关系

黑海粮食协议期间,乌克兰出口粮食价值98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2年乌克兰GDP为1 605亿美元,粮食销售收入不可忽视。黑海粮食协议中断,乌克兰每月的直接损失高达5亿美元,直接加剧乌克兰财政危机,影响政府的行政能力、部队官兵的薪资待遇,从而打击乌军的战斗力。同时,协议中断会进一步降低农民预期,减少粮食生产。

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后,经东欧国家陆路出口粮食成为乌克兰唯一的希望,但乌克兰通过东欧运粮,这会极大冲击东欧国家的粮食市场,造成东欧国家粮价暴跌,给东欧国家的农民和粮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2022年7月19日,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五国签署联合声明,呼吁欧盟批准将对乌克兰四种农产品的进口禁令延长至2023年年底。五国农业部长表态支持乌克兰农产品通过公路、铁路和河流从当地过境运往有需要的目的地,但将在年底之前继续禁止本国进口乌克兰农产品,影响乌欧关系。

3.1.2 俄罗斯方面,提高俄罗斯满足本国利益诉求的谈判筹码 

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后,俄罗斯提出,只有在满足俄方设定的系统性条件并且符合既定人道主义目标的情况下,黑海粮食协议才有可能恢复执行。俄罗斯拒绝黑海粮食协议延长是为以下系统性条件提高谈判筹码,包括取消对俄出口粮食和化肥的限制、俄银行重新加入SWIFT体系、解决轮船租赁和粮食出口保险问题、保障粮食供应的物流、恢复对俄农机具和化肥生产设备所需零配件的供应、重启陶里亚蒂敖德萨液氨管道、解冻俄农业资产,以及使黑海粮食出口协议仅用于人道主义目的。

3.2 对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

3.2.1 引发粮食供给短缺

围绕俄乌冲突对全球和中国粮食市场的影响,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产生了有价值的结论。孔祥智等和王晶晶等从俄乌冲突对粮食供给的冲击机制角度开展研究,认为此轮地缘冲突短期推高市场价格,长期会冲击未来一段时期内主要农产品供给,需要未雨绸缪,多元布局,提高供给韧性,防范风险。芦千文从供应链的角度指出,俄乌冲突对中国粮食安全总体影响是可控的,但要关注其间接影响,如对中国进口来源多元化、仓储物流通道安全的影响,需要谨慎防范风险。王明利和鄢朝辉从饲料粮安全的角度指出,俄乌冲突下饲料粮价格普涨,种养业生产成本明显上升。李董林等从短长期角度分析了俄乌冲突可能带来的粮食安全系统性风险,全球粮食供应链面临重塑,加剧中国构建农业强国的紧迫性。钟钰等从深层次影响角度指出,俄乌冲突可能是21世纪以来世界粮食安全遇到的最大挑战,会推高生产成本、改变贸易格局、激化供求矛盾、波及全球经济发展。

第一,黑海粮食走廊中断引发粮食供给减少。俄乌两国在全球粮食供应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乌克兰则位居第五。黑海协议存续一年间,乌克兰通过黑海港口出口粮食3 285.60万吨,如果黑海粮食贸易通道关闭,乌克兰粮食出口大幅下降,势必会推动部分地区粮食供给偏紧局面将进一步加剧。

从乌克兰粮食的出口对象来看,中低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到19.65%,发展中国家占到57.35%(表4),世界粮食出口总量减少,如黑海协议存续期间接收外运粮食的埃及、孟加拉国、利比亚、肯尼亚等北非、中东和南亚地区最不发达国家的粮食供应造成严重负面影响。2023年作为厄尔尼诺年,地区冲突、极端气候多个不利因素叠加,后期全球粮食生产存在众多不确定性,为之后的粮食价格上涨和粮食不安全埋下了隐患。

第二,引发部分国家出口限制,造成供应进一步短缺。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后,一些国家如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俄罗斯等纷纷出台粮食出口限制措施(表10)。印度是世界重要大米出口国,2022年印度大米出口总量约2 200万吨,占世界大米出口量40%以上,受出口禁令影响,其大米出口量约1 000万吨,这将进一步压低全球粮食市场的供应量。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俄罗斯都不是国际大米的主要出口国,但它们颁布出口禁令加剧全球粮食市场的恐慌情绪,叠加极端天气影响,短期内会推高全球粮食价格。这对主要依靠粮食进口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来说,这些限制措施会增加其粮食进口成本,会恶化最不发达国家的贫困人口食物获取的情况,会导致饥荒和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3.2.2 对全球粮食市场价格影响有限 

相对于在2022年初俄乌冲突之际国际粮食价格出现飙涨的情形,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引发的市场价格波动相对缓和,粮食市场对此有所准备。在2022年7月17日黑海粮食协议不续约消息确认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期货上涨了2.7%,至6.80美元/蒲式耳,玉米期货上涨0.94%,至5.11 美元/蒲式耳。但到了尾盘的时候,这些合约放弃了上涨,并出现了下跌。小麦价格较2022年3月俄乌危机发生以后创下的历史高点相比下跌54%,而玉米价格较2022年4月创下的10年高点低37%。糙米期货价格则在7月20日出现收盘上涨,主要原因是地缘政治因素使得粮食供应前景非常脆弱,印度政府发布出口禁令。可以看出,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对全球粮食市场的预期影响已经没有俄乌冲突突发时强烈。

3.3 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黑海粮食协议中断,短期内可能会对中国玉米、葵花籽粕等进口稳定性造成冲击,在中国多元化进口来源国的战略下,长期对中国粮食市场造成的影响较为有限。

黑海粮食协议期间(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根据联合国黑海粮食外运联合协调中心公布的数据,中国从乌克兰进口了约800万吨粮食。其中,玉米578.19万吨、葵花籽粕147.09万吨、葵花籽油37.01万吨和大麦34万吨,对补充国内粮油供给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2年,中国玉米进口总量2 062万吨,葵花籽粕进口量232.73万吨,粗略估算,从乌兰克进口的玉米数量约占中国全年进口量的三成,从乌兰克进口的葵花籽粕数量约占中国全年进口量的六成。这些进口粮食主要用作饲料粮,同时中国粮食消费呈现口粮消耗量逐年减少、饲料粮消耗量持续攀升的特点,饲料粮需求强劲。黑海粮食协议的中断增加了中国玉米、葵花籽粕等饲料粮进口来源的不确定性,短期可能导致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等问题。

俄乌冲突发生以来,中国加速了多元化进口渠道的布局,打通了巴西、南非玉米进口通道,特别是加大巴西玉米采购。2023年1月7日,第一船6.8万吨玉米从巴西跨越太平洋,停泊于中国广东麻涌港,宣告巴西玉米开启了出口中国市场的新纪元。2023年5月4日,满载着5.3万吨饲料玉米的第一艘货轮自南非顺利抵达中国广东麻涌港,标志着南非玉米输华通道的正式打通。在此之前,美国和乌克兰是中国主要的玉米进口来源国,二者占据了99%左右的进口市场份额,其中乌克兰占比大约29%。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2023年中国粮食进口数据,2023全年中国进口玉米2 713万吨,巴西成为中国玉米进口爆发式增长的最大受益者,累计从巴西进口玉米1 281万吨,占比达到47%。因此,在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后,虽然国内市场可能会失去乌克兰的进口粮食补充,但在多元化进口来源策略下,对中国粮食市场造成的影响较为有限。



4  研究结论与应对策略

4.1 主要研究结论

第一,黑海粮食协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俄乌冲突后全球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但粮食外运分布不均衡。协议执行约一年时间里,乌克兰共实现粮食外运3200余万吨,一定程度缓解了国际市场的供应紧张局面。但乌克兰出口粮食并非全部运送到了最需要粮食的脆弱不安全地区。其中,欧洲接收量为49.65%,亚洲为40.05%,非洲为12.22%,欧洲是最大的受益群体,亚洲国家次之,最后才是非洲国家。

第二,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再次加剧全球粮食供给偏紧局面,但引发的市场价格波动较俄乌冲突之初更为缓和。协议中断再次将黑海粮食外运走廊置于冲突危险中,乌克兰粮食出口受阻,造成全球粮食供给偏紧,甚至引发部分国家采取粮食出口管制措施,进一步加剧恐慌。但从粮食期货交易市场价格波动情况来看,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引发的市场价格波动较俄乌冲突之初更为缓和,市场对此有所准备。

第三,黑海粮食协议中断,短期内可能会对中国玉米、葵花籽粕等进口稳定性造成冲击,长期对中国粮食市场造成的影响有限。黑海粮食协议期间,中国从乌克兰进口了约800万吨粮食,主要品种为玉米和葵花籽粕。协议中断短期可能会影响中国饲料粮进口稳定性;长期来看,中国通过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饲料粮减量替代等方式,对中国粮食市场影响有限。

4.2 应对策略

黑海粮食协议的中断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切与反思。“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和进口国之一,需未雨绸缪,坚持底线思维,始终把十四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多元化进口渠道,分散风险,做好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危机准备。

4.2.1 坚持底线思维,端牢中国饭碗

在全球疫情、极端天气、地区冲突、贸易中断等风险和威胁交织背景下,粮食供应链受阻、粮食供应体系脆弱性加剧。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多措并举端牢中国饭碗。具体而言,一是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通过勘察未开垦土地、推广海水稻、开发抗逆品种等,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化肥产供储销调控体系建设,确保化肥特别是钾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货源充足。三是要加强粮食全链条供应风险预警,畅通粮食跨省流通骨干通道,布局集粮食仓储、物流、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物流园区、应急保障中心,结合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贸易冲突等具体应对情景,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4.2.2 提高全球粮食供应链韧性,确保“买得到”“运得回”

粮食适度进口是中国调整粮食供求结构不可或缺的手段,受限于耕地、技术等因素,通过进口大豆、玉米、粕类等满足饲料粮需求的趋势仍将持续,在各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因素交织下,提高全球粮食供应链韧性,确保“买得到”“运得回”,至关重要。一要继续稳定传统进口市场,同时开拓新兴市场,积极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确保粮食“买得到”。要建立和培育政府、国际组织、商会协会及企业间多样化的伙伴关系,深化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务实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的粮食供应链的深度合作,有效降低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过度依赖,规避粮食进口安全风险。以玉米为例,中国玉米进口主要来自美国、乌克兰等国,2023年中国分别打通了巴西、南非玉米进口通道,探索常态化的散船进口,进一步稳定中国的玉米全球供应链。二要提高粮食进口线路的稳定性和及时性,确保粮食“运得回”。要加强全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际运输合作,降低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等海上运输风险,提高国际运输能力和稳定性。

4.2.3 加快培育国际大粮商,促进粮食企业全产业链布局

鼓励企业以分步骤推进、收购等多种方式开展从生产到消费的全产业链条布局,强化对产业链条的掌控能力,更好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支持企业通过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资料等优势服务和产品走出去,以仓储设施建设、提供装卸服务等多种方式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建立规模化海外粮食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全面参与全球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重构。改革完善国有粮食企业体制机制,利用好国有粮食企业在港口设施、粮食贸易方面的优势,在中国沿海打造集粮油仓储、加工、物流、贸易于一体的粮油集散中心,提高中国粮食贸易能力。利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支持中国海外企业通过并购、研发等方式掌握粮源、种子、加工等核心要素,提升国家市场定价权,避免“买什么涨什么”。

4.2.4 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确保饲用需求

一是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促进提效减量。通过精准制定饲料配方,推行精细加工工艺,促进玉米和豆粕的高效减量利用。二是丰富饲用谷物品种来源,弥补玉米缺口。引导饲料养殖企业购买使用库存轮换口粮、补充进口大麦、高粱等原料;同时,加强玉米替代原料饲用技术研究,鼓励新型酶制剂产品创制,开展配套技术方案集成示范,为构建多元化饲料配方结构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发展优质饲草产业,“化草为粮”“以草代粮”。继续大力发展饲草产业,推广农闲田种草和草田轮作,着力增加优质饲草供应。四是大力推广高品质低蛋白日粮,减少粕类饲用需求。继续大力推广高品质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组织开展示范推广及效果跟踪评价,进一步降低饲料中豆粕等蛋白原料用量。

(注:受公众号排版限制,文中图表、参考文献等有删减。)

世界农业编辑部
《世界农业》于1979年创刊,由农业农村部主管,先后获得农业经济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等荣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