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昕儒 杨巧妮||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提升:实践逻辑与思路对策||《世界农业》2024年第10期

文摘   教育   2024-10-16 11:08   北京  

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提升:实践逻辑与思路对策

作者:韩昕儒1,2,3  杨巧妮4
作者单位: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2.中国农业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
                 3.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院;
                 4.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文章刊发:韩昕儒,杨巧妮.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提升:实践逻辑与思路对策[J]. 世界农业, 2024(10):20-3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大国小农”国情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对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家庭农场数量达到近400万家,农民合作社208.57万家;截至2024年5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 285家。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已经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三产融合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化生产要素占比逐渐提高,乡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生产从田间地头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与加工、物流、休闲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了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

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是指农业经营主体为实现经营目标,对生产要素和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综合能力,是农业经营主体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根据管理学一般规律,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链条的延长要求经营主体的管理能力必须实现同步提升。对于农业经营主体而言,一方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发挥规模经济创造了条件,但也对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组织管理、市场开拓能力、抗风险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生产经营决策更加复杂,跨界经营风险加大,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产业链运营能力。随着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规范发展水平的提升,经营主体多头多面、小而散、不规范运营等问题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质量特别是管理能力还有待提升。部分主体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品牌意识淡薄,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管理方式粗放,人才匮乏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因此,加快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能力,成为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经营主体自身建设、政策支持等诸多因素。已有研究指出了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缺乏劳动监督、会计机制、信贷风险管控等管理问题,揭示了农业企业家或农业职业经理人在盘活运营农村资产、解决经营主体内部控制问题、采纳新技术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有研究总结了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等理论,聚焦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这一关键问题,分析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的内涵与理论基础,进一步厘清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剖析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提升面临的突出矛盾,梳理国外经验启示与国内探索实践,提出优化路径及加快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为实现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和政策参考。



2  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的理论基础

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是一个涵盖面广、内涵丰富的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对其内涵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和统一。本文结合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系统阐释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的内涵特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分析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为制定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的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

2.1 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的内涵

结合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和管理实践,可以把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划分为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六个维度(表1)。第一,战略管理能力包括科学制定发展战略、进行可行性分析、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融合等。农业经营主体应深入分析内外部环境,准确识别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科学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产业政策导向和自身发展阶段,及时调整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第二,生产管理能力包括制定生产计划、组织生产要素、应用现代生产技术、控制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经营主体应围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发挥规模优势,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生产过程管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三,营销管理能力包括开拓市场、构建营销网络、创建品牌、拓展销售渠道等。农业经营主体需创新营销理念和方式,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商业模式,拓展营销渠道,塑造品牌,提高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第四,财务管理能力包括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筹措发展资金、防范财务风险等。农业经营主体需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成本核算,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第五,组织管理能力包括搭建组织架构、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农业经营主体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议事决策、利益分配、风险共担等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第六,文化管理能力包括培育企业文化、践行社会责任等。农业经营主体需结合自身特点,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2.2 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提升的内在机制

新制度经济学关注产权、交易成本、治理结构等影响经济活动的制度因素,有助于揭示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通过节约交易成本、优化治理结构,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推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通过企业内部组织交易可以节约市场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搜寻信息成本、谈判签约成本、监督执行成本等。农业经营主体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通过合理的组织安排和管理方式,节约内部管理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威廉姆森在科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交易成本经济学,强调治理结构在降低交易成本中的作用。威廉姆森指出,交易的三个关键特征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不同的交易特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资产专用性越高,不确定性越大,交易频率越高,越需要通过等级制等组织型治理结构来减少交易成本。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资产专用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不确定性大、交易频率高等特点,因此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

经营主体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成本成反比,即管理能力越强,管理成本越低。当经营规模扩大时,经营主体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都会有所增加,但如果管理能力同步提高,则可以有效控制成本的上升幅度。当管理能力提升的边际效应大于规模扩张的成本上升幅度时,经营主体的利润能够实现增长。类似地,当农业经营主体向二三产业延伸时,经营管理复杂程度上升,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只有当管理能力的提升效应超过产业链延伸带来的管理成本上升幅度时,农业经营主体才能在多元化经营中实现利润增长。

因此,管理能力通过节约管理成本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水平产生影响。在经营规模扩大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提升管理能力是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键因素。要具备战略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化管理能力,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提升通过市场调研和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手段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时掌握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等信息,从而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和销售策略,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并减少交易成本,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需要按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的管理架构和治理机制,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内部约束机制,降低内部管理成本,通过合同管理、利润分配等方式加强对要素所有者的约束和激励;需要统筹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平衡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各个主体的利益,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领域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当前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提升还面临许多短板和薄弱环节,突出表现为经营主体带头人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市场开拓能力偏弱、经营风险意识淡薄、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等,同时还存在传统观念与现代管理理念的矛盾、管理人才供需矛盾、资金投入不足与管理升级需求的矛盾等问题。

3.1 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促进了农业经营主体的高质量发展,也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规范新型经营主体的规范运营,农业农村部牵头开发家庭农场“随手记”等记账软件,满足家庭农场在财务收支、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基础记账需求,提高了家庭农场的财务管理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能力,建立健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其主要从事组织建设、规范运营、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绿色发展、技术支持等工作。同时,还开展了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从完善章程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规范财务管理、合理分配收益、加强登记管理五个方面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水平。在地方探索方面,浙江省在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能力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2004年起,浙江省先后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重点,构建了省、市、县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基本实现农民教育培训全覆盖。其中,浙江省率先在国内创办省级农民培训平台——浙江农民大学,联合多所涉农高校和科研单位,组织、承担农民培训任务,开发乡村人力资源,培育高层次、高素质农民;同时,组建了11所市级农民学院、94所县级农民学校,形成了全省“三位一体”的农民培训体系结构。浙江省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各地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能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3.2 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升,但总体还比较粗放,对应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的六大维度还存在诸多短板和薄弱环节。第一,战略管理能力亟待加强。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存在发展定位不明确、市场意识淡薄、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缺乏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深入分析和研判,难以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制定清晰、务实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和业态设计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战略执行不力,缺乏系统的规划实施、动态评估,缺乏灵活调整的机制,难以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革新。第二,生产管理粗放低效。受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不少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生产环节衔接不畅,过程管控粗放,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不足,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劳动生产率较低,单位产出成本偏高;生产计划性不强,现代农业装备利用不充分,田间管理不精细,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偏低。第三,市场营销能力不强。部分农业经营主体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市场定位模糊,营销手段单一,对消费者需求把握不准,产销对接不紧密;市场开拓力度不够,营销渠道不畅,对现代流通方式运用不熟练,难以适应农产品市场日益细分和专业化的需求;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产品价格波动大,销售困难,盈利空间有限。第四,财务管理基础薄弱。部分农业经营主体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核算不规范,成本核算不清晰,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部分农业经营主体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链条脆弱,抗逆力不强,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较高;现金流管理不善,资金周转困难,财务状况不够透明,经营风险大;此外,部分农业经营主体财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大多依靠手工操作,财务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第五,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组织架构不合理、管理层级冗余、岗位设置随意等问题,现代管理制度建设滞后。部分农业经营主体治理结构不健全,产权界定不清晰,议事决策程序不规范,内部权责划分不明确;用工制度不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不健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人才引进渠道狭窄,专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不够,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第六,文化管理氛围不浓厚。一些农业经营主体使命愿景不明确,核心价值观淡化,重经营轻文化,经营主体内部凝聚力不够;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在助力乡村振兴、联农带农等方面贡献不足,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有待提升。

3.3 制约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提升的主要矛盾

要解决农业经营主体在提升管理能力面临的问题,需要优先破解一些突出矛盾和挑战。

第一,传统观念与现代管理理念的矛盾。长期以来,受小农生产方式和家庭经营模式的影响,许多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者思想观念陈旧,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习惯于凭经验和直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对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企业管理理念认识不足。当前,不少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受“小富即安”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创新意识不强,经营思路趋于保守,满足于眼前利益,缺乏应对市场变化、引领产业升级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管理者传统观念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不相适应,与先进管理思想理念存在较大差距,直接影响经营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新形势。因此,亟须加快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者观念更新,用现代管理理念引领经营实践,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第二,管理人才短缺与需求增长的矛盾。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一个组织的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目前,农业经营主体管理人才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从总量上看,农村人才“空心化”问题突出。从结构上看,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高素质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占比较低。根据近年农经领域主要期刊的相关文献,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中,绝大多数是高中及以下学历,很少具有管理专业背景(表2)。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化,对专业化管理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大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涌现,经营领域从单一生产环节向产加销多环节延伸,管理链条更加复杂,专业化分工更细,经营方式多样化特征凸显,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农业技术,又具备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高素质人才引进难、培养慢、流失快的问题尚未根本缓解。人才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水平提升的“瓶颈”。

第三,资金投入不足与管理升级需求的矛盾。管理能力的现代化、精细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技术等要素投入强度。当前,多数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资金饥渴”的困境。从政府层面看,各级财政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偏低,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管理水平的投入严重不足;从金融机构看,支农主体不足,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信贷投放力度有限;从经营主体自身看,经营利润微薄,资金积累少,投资能力不强。资金短缺导致许多农业经营主体在引进先进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方面难以取得突破,在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缺乏持续动力,管理方式粗放低效的问题难以根本扭转。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需求加速升级,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趋势明显,对精细化管理、科学化决策、信息化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管理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现有投入严重滞后于新形势新要求。资金投入与管理升级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的提升。

第四,信息获取不畅与决策需求的矛盾。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的获取、传递、分析、利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目前,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市场信息不灵敏、不对称,信息渠道不通畅,获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一些经营主体市场嗅觉不敏锐,对市场供求变化、价格走势、国内外形势研判不够及时准确,难以做出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同时,部分经营主体对技术信息知之甚少、用之不多,对国家支农政策了解不全面,享受政策红利的能力不强。信息获取的滞后性、片面性,导致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决策盲目性较大,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决策失误风险加大。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日益多元,内部信息传递、共享、处理压力加大。管理跨度加大对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全面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及时、准确的信息已成为农业经营主体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关键支撑。然而,由于信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信息服务供给不足,信息平台利用率不高,许多农业经营主体获取信息的广度、深度不够,信息利用水平偏低。加之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市场风云变幻,农业生产周期长、不确定性强,进一步放大了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负面影响。信息供需矛盾越来越成为农业经营主体科学决策的掣肘,高质量发展的障碍。

第五,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管理能力的矛盾。组织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组织与外部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外部环境变化带来挑战和机遇,倒逼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调整,提升管理能力,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不足,又限制了应对、引领外部变化的能力。纵观当前,农业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外部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内部看,资源要素配置方式加速变革,绿色生态、质量兴农、融合发展等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主旋律。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既给农业经营主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诸多风险挑战。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抢抓发展新机遇,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对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许多农业经营主体仍存在应对市场变化不及时、不主动,危机意识、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战略思维不强,全局观念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对环境变化缺乏超前研判和积极应对。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方式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高素质管理人才匮乏,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不足。这些都制约了农业经营主体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准确研判形势,科学调整战略,及时优化布局,着力破解发展难题,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六,规模扩张与管理水平提升的矛盾。规模经济理论认为,通过规模扩张可以有效降低长期平均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近年来,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经济效益,农业经营主体纷纷通过托管代种、土地流转等方式加快发展规模。一些地方涌现出大型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农村产业发展集群等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规模越来越大,资源配置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组织管理难度显著上升。然而,多数农业经营主体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科学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与快速扩张的生产规模极不适应,管理短板效应凸显。从人才方面看,规模扩张后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激增,但人才引进渠道不畅,人才成长周期长,造成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跟不上规模发展需要;从制度方面看,一些农业经营主体在迅速“扩容”的过程中,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议事决策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制度不规范,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管理脱节,风险加大;从技术方面看,规模效应的充分发挥需要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作支撑,但目前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不足。管理方式粗放,管理效率低下,大大削弱了规模化带来的比较效益。可见,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扩张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同步、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规模大而不强的问题较为普遍。



4  国外经验借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起步与发展,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相关做法对中国结合自身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提升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1 美国农场经营管理能力建设

美国是最早进行农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国家之一,农场主和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高,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12年。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农场管理能力建设起步早、制度完善、效果显著。早在19世纪中后期,美国中西部地区就兴起了农场规模化经营的浪潮。为提高农场经营管理水平,美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1862年,美国颁布《莫雷尔法案》(The First Morrill Act),决定划拨公有土地用于建设农业院校,开启了美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先河。1914年,《史密斯利弗法》(Smith Lever Act)通过,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业推广体系。目前,美国农场经营管理能力建设主要通过两大渠道实现:一是高等教育,二是农业推广服务。美国农业高等院校普遍设置农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农场管理、土地经济学、农产品营销等内容,注重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美国大多数州和县都建有农业推广中心,设有农业经济学家、营销专家等专职人员,运用参与式方法为农场提供规划咨询、技术指导、信息服务,有力提升了农场经营管理水平。近年来,美国农业部高度重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农场管理中的应用,建成了农场财务管理数据库等管理信息系统,农场经营管理进一步智能化、精细化。美国农场经营管理能力建设具有职业教育发达、管理咨询服务专业化、信息化应用水平高等特点,为农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信息等全方位支撑。美国的成功实践表明,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协同的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建设体系,对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 欧洲农业合作社引入职业经理人

农业合作社是欧洲主要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规模的扩大,合作社需要增加价格、营销及投资方面的决策,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合作社成员难以做出正确决策。所以,职业经理人在欧洲主要国家合作社的内部运营中拥有更大的控制权,知识和管理已经成为合作社运营效率提高的关键。欧洲农业合作社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职业经理人、创新经营模式,有效提升了合作社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张天佐等的研究发现,法国、芬兰、丹麦三国合作社普遍形成了通过“一人一票”原则确保农民成员对合作社的控制和合作社选聘职业经理人作为总经理并组建管理团队的“哑铃型”的治理结构。在公司化管理和运行机制下,欧洲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效率得到提升,还通过农超对接、订单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与合作社成员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健康发展能力。欧洲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表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经理人制度对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4.3 日本培育农业经营管理人

日本是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专业化、企业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日本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建设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型特征。1961年,日本政府颁布《农业基本法》,确立了选择性扩大和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方针。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加速推进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日本农林水产省于2010年提出“六次产业化”(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互融合与联动形成全新的产业发展形态)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大力培育农商工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培育既懂生产又懂加工、营销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至关重要。为此,日本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六次产业化·地产地消法》《农商工等连携促进法》等一系列政策,从资金、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涉农企业引进和培养农商工管理复合型人才。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配备了具有农产品生产、加工、商品开发、市场经营和法律知识与经验的专业人才,担任“六次产业策划者”,帮助和指导农户在六次产业中的新商品开发、市场拓展、项目申请、知识产权、广告策划等方面的工作;在各地开设了专门的培训班,邀请有成功经验的农户、餐厅经营者和乡镇企业家等担任志愿者,帮助建立健全的人才支撑体系,持续培养专门从事六次产业化的专业人才。日本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战略引领性强、制度保障有力、培养模式多元等特点,为日本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日本农业人才培养的成功实践表明,应立足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要求,遵循乡村人才成长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培养,优化农业人力资源配置,切实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4.4 经验借鉴与启示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经过长期探索,在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实践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将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制定专门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体系;二是建立健全涉农教育培训体系,通过设置农业院校、开展农民培训等大力加强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夯实农业现代化的人才基础;三是引导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注重发挥农业职业经理人作用;四是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整合农技推广、信贷服务、信息咨询等资源,为农业经营主体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全方位支持;五是重视农业人才职业发展,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从业准入等制度,拓宽农业人才成长渠道,健全农业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

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对新阶段加快提升中国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具有重要启示:一是把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高度的战略自觉和使命担当,加强制度设计,强化政策供给,健全工作机制;二是推进高等农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农民教育培训协同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紧密对接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管理规范、竞争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四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不断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农业经营主体插上腾飞的翅膀;五是加快构建农业人才发展体系,强化农业职业经理人等紧缺人才培养,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人才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促进各类人才在农业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5  加快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随着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现代化发展态势更加明显,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把管理能力提升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作的关键抓手。以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为目标,探索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需要从传统观念和现代管理理念的矛盾、管理人才短缺和需求增长的矛盾、资金投入不足和管理升级需求的矛盾、信息获取不畅和决策需求的矛盾等方面破题,从管理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等方面系统推进。要把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统筹生产、加工、流通等产业链各环节,创新涉农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强化带头人培训、探索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创新孵化培育机制、健全经营管理服务体系等措施,促进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完善以实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为主的高素质农业经营者培育机制,推动先进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迅速普及,形成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

5.1 大力发展涉农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第一,引导高等院校开设农商管理专业,探索农商管理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合理安排农商管理类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农商类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需求和人才需求精准对接,制定合理的职业毕业标准,定期考核,保证毕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第二,在职业院校增设涉农商贸、农场管理等专业,按照农业企业管理人才的标准进行人才培养,将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融入职业教育体系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课程学习与上岗实习相结合,提升农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为农业经营主体培养实用管理人才。

5.2 强化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

第一,整合各类涉农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等资源,建立健全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教育培训体系,为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灌输现代化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培养和深化企业家精神;第二,进行实地调研,根据当地农业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标准对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进行选拔;第三,结合当地农业企业管理类人才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点提升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品牌建设等经营管理能力,从而辅助农场主在产前、产中和产后阶段做出高效决策,为塑造坚韧农业产业链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

5.3 探索完善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

第一,鼓励有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率先探索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职业经理人培训内容,引进职业经理人现代化管理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批高素质“农业CEO”;第二,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创建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试点,为复制推广积累经验;第三,为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定选拔和评价规则,以“懂农业、爱农业”为原则,根据农业经营主体自身需求选拔合适的农场经理人,并定期进行绩效考核,规定合理明确的薪酬标准,激发农业职业经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吸引更多农业管理人才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过程中,为经营主体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4 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孵化培育机制

第一,发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平台作用,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孵化培育机制;第二,支持有条件的涉农院校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实训基地,创新辅导服务体系,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孵化赋能机制;第三,为农业经营主体孵化培育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通过政府补贴政策、创新农业金融产品、税收优惠等方式拓宽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获得渠道,减轻成本负担,帮助农业经营主体渡过成长瓶颈期;第四,加强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等线上线下活动扩大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

5.5 健全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服务体系

第一,整合农业农村部门、农技推广、涉农院校等资源,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服务体系,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第二,创新服务方式,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通过委托、购买等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为经营主体提供财务管理、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生产托管等服务;第三,落实“千员带万社”行动,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建设,丰富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公共服务供给;第四,加强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和服务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等,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支持。

(注:受公众号排版限制,文中图表、参考文献等有删减。)

世界农业编辑部
《世界农业》于1979年创刊,由农业农村部主管,先后获得农业经济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等荣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