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871:关于李世民对太子教育问题的思考

文摘   2024-10-21 07:01   上海  
学习内容:
【原文】
冬十月庚申,上还京师。
十一月壬辰,以开府仪同三司长孙无忌为司空,无忌固辞曰:“臣忝预外戚,恐天下谓陛下为私。”
上不许,曰:“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仇不充,魏徵等是也。今日所举,非私亲也。”
十二月甲寅,上幸芙蓉园。
丙辰,校猎少陵原。
戊午,还宫,从上皇置酒故汉未央宫。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帝奉觞上寿曰:“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诲,非臣智力所及。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上皇大悦。殿上皆呼万岁。
帝谓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杜正伦曰:“朕年十八,犹在民间,民之疾苦情伪,无不知之。及居大位,区处世务,犹有差失。况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无骄逸乎?卿等不可不极谏!”
太子好嬉戏,颇亏礼法,志宁与右庶子孔颖达数直谏。上闻而嘉之,各赐金一斤,帛五百匹。
工部尚书段纶奏征巧工杨思齐,上令试之。纶使先造傀儡。上曰:“得巧工庶供国事,卿令先造戏具,岂百工相戒无作淫巧之意邪?”乃削纶阶。
嘉、陵州獠反,命邗江府统军牛进达击破之。
上问魏徵曰:“群臣上书可采,及召对多失次,何也?”
对曰:“臣观百司奏事,常数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况谏者拂意触忌,非陛下借之辞色,岂敢尽其情哉?”
上由是接群臣辞色愈温,尝曰:“炀帝多猜忌,临朝对群臣多不语。朕则不然,与群臣相亲如一体耳。”

【原文华译】
1 冬,十月十六日,皇帝回到京师。
2 十一月,任命开府仪同三司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坚决推辞说:“臣是外戚,恐怕天下人认为陛下这是私心。”
皇帝不许,说:“我为官择人,惟才是与。如果不才,再亲也不用,襄邑王李神符就是一例;如果有才,就算是仇人也不放弃,魏徵等人就是例子。今日之举,不是为了私亲。”
3 十二月十一日,皇帝前往芙蓉园。
十二月十三日,皇帝在少陵原打猎。
十二月十五日,皇帝还宫,跟从太上皇在汉朝的未央宫举行宴会。太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道:“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皇帝举杯祝酒说:“如今四夷入臣,都是陛下教诲,不是臣的智力所能做到的。当年汉高祖也跟从太上皇置酒于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太上皇大悦。殿上都高呼万岁。
4 皇帝对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杜正伦说:“朕十八岁时,还生活在民间,人民之疾苦和实际情况,没有我不知道的。等到当了皇帝,处理世务,还是有差错失误。何况太子长在深宫,百姓艰难,他既没见过,也没听过,能不骄奢淫逸吗?你们不可不极谏。”
太子喜欢嬉戏,颇为违背礼法;于志宁与右庶子孔颖达数次直谏,皇帝听闻,嘉许他们,各赏赐金一斤,绸缎五百匹。
5 工部尚书段纶上奏,请征召巧工杨思齐;皇帝下令,试试他能造什么。段纶让他先造一个木偶。皇帝说:“得到一名巧工,是要他为国事效力;你让他先造一个演戏的木偶,岂是百工相戒不要搞奇技淫巧的意思?”于是将段纶贬职。
6 嘉州、陵州僚人造反,朝廷命邗江府统军牛进达将叛军击破。
7 皇帝问魏徵说:“群臣上书,颇多可采纳的地方;但是召他来问对的时候,就语无伦次,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说:“臣观察百司奏事,经常都要思考好多天;但是到了皇帝跟前,都说不出自己准备内容的三分之一。何况进谏的人,本身就是顶撞陛下,触犯陛下的禁忌;如果陛下没有鼓励的脸色,岂敢尽情说话呢?”
由此,皇帝接见群臣时辞色更加温和,曾经说:“隋炀帝多猜忌,临朝对群臣多不语。朕则不然,与群臣相亲如一体。”


【学以致用】
这一段值得思考的是李世民对于太子的教育问题。
通鉴对于李承乾少年时成长过程记录很少,只有部分结论,我们可以参考影视剧《贞观之治》里面的记载。
这是一个接班人教育问题,是传承问题,而传承问题是开创事业首要考虑的问题。
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不想把接班人(子女)教育好的,可是呢,方式方法是怎样的呢?这是个大学问,需要认真思考。
看《贞观之治》的时候,我尝试代入一下,如果我是李承乾,估计我也会学“废”了。
不是安排的导师不行,而是导师很有学问,但是太老了,学生却还处在玩的阶段,他的心里会扭曲,或走向反方向。
我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村里来了个杂技团,在村小学表演(校长是我堂叔),我是很想去看的,但是家里人可能觉得我害怕,或换个说法,是怕吓着我就不让我去。可后面快演过一半多了又叫我去看,我就极度的反感了,无论如何我都不去。我当时明显感觉我的逆反心理有点类似于水蒸气从气态到固态的变化。
所以李承乾后来变成那个样子,童年时候的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另外一点, 关于齐家的“家”
引用最近学到的解释(我完全认同)
第一,它是种姓延续的工具;
第二,它是社会关系的集合;
第三,它是物质财富的载体;
第四,它是精神传承的导体。
尤其是第四条,我认为是重中之重。
因此,李世民在教育李承乾的时候,做的不到位,也许他也没办法,那个时代的认知,加上那种帝王家族特色就是这样,太子一般很少由皇帝(父亲)亲自教导,帝王也有很多孩子,这个不行就换一个。
但我想表达的不是这个,
当下很多领导者(父母)很忙,忙到把自己的小孩交给保姆、交给老师来带
那么请问
保姆或者老师能够传递你的精神吗?
孩子能够通过媒介(老师、保姆)来继承父母的精神吗?比如厚德、胆略、坚韧、格局....
现在的学校除了教知识,不知道是否有“育人”的板块?
毕竟,我们曾经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到社会上基本上没用过,现在用的理论和技巧,全是进入社会后摸滚打爬加琢磨出来的。
所以,我认为“卿等不可不极谏!”这句话,根本没什么用。
改变事物发展的是内因,上面这句话只能体现外因的作用,如果接班人的内核出了问题,外因再怎么努力都没得用。
对比着刘秀一家来看
刘秀的阴皇后不仅教育好了儿子,还教育好了儿媳,这种传承的结构才相对稳固。
而李世民这一家呢
可惜他的妻子长孙皇后去世的早了,家族文化也没有看出起到什么作用。
李世民自己娶了一个好妻子。
可他的儿子李治呢?娶了武则天作老婆,差点断了李氏基业。
所以,这里面的传承结构值得思考。




花言大帅
以企业治理的角度来学习资治通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