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896:李世民废太子这一段,思考几点。
文摘
2024-11-15 07:04
上海
学习内容:卷第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贞观十七年(643)四月至贞观十九年(645)五月,共2年2个月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变,告太子谋反。敕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与大理、中书、门下参鞫之,反形已具。上谓侍臣:“将何以处承乾?”群臣莫敢对,通事舍人来济进曰:“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上从之。济,护兒之子也。乙酉,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于右领军府。上欲免汉王元昌死,群臣固争,乃赐自尽于家,而宥其母、妻、子。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皆伏诛。左庶子张玄素、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棻等以不能谏争,皆坐免为庶人。余当连坐者,悉赦之。詹事于志宁以数谏,独蒙劳勉。以纥干承基为祐川府折冲都尉,爵平棘县公。侯君集被收,贺兰楚石复诣阙告其事,上引君集谓曰:“朕不欲令刀笔吏辱公,故自鞫公耳。”君集初不承。引楚石具陈始未,又以所与承乾往来启示之,君集辞穷,乃服。上谓侍臣曰:“君集有功,欲乞其生,可乎?”群臣以为不可。上乃谓君集曰:“与公长诀矣!”因泣下,君集亦自投于地。遂斩之于市。君集临刑,谓监刑将军曰:“君集蹉跌至此!然事陛下于藩邸,击取二国,乞全一子以奉祭祀。”上乃原其妻及子,徙岭南。籍没其家,得二美人,自幼饮人乳而不食。初,上使李靖教君集兵法,君集言于上曰:“李靖将反矣。”上问其故,对曰:“靖独教臣以其粗而匿其精,以是知之。”上以问靖,靖对曰:“此乃君集欲反耳。今诸夏已定,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君集固求尽臣之术,非反而何?”江夏王道宗尝从容言于上曰:“君集志大而智小,自负微功,耻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虽为吏部尚书,未满其志。以臣观之,必将为乱。”上曰:“君集材器,亦何施不可?朕岂惜重位?但次第未至耳,岂可亿度,妄生猜贰邪!”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魏王泰恐上立晋王治,谓之曰:“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治由是忧形于色,上怪,屡问其故,治乃以状告。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上面责承乾,承乾曰:“臣为太子,复何所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术,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耳。今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晋王。”对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上悦,是日,泰从百余骑至永安门。敕门司尽辟其骑,引泰入肃章门,幽于北苑。丙戌,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御承天门楼,赦天下,酺三日。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臣光曰: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爱,以杜祸乱之原,可谓能远谋矣。1 夏,四月一日,纥干承基举报,告太子谋反。皇帝敕令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勣与大理、中书、门下共同调查,证据确凿。皇帝对侍臣说:“怎么处置李承乾?”群臣都不敢回答。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也就是了!”皇帝听从。来济,是来护儿之子。四月六日,皇帝下诏,废太子李承乾为庶人,幽禁于右领军府。皇帝想要赦免汉王李元昌死罪,群臣坚持谏争,于是皇帝赐他自尽于家中,而赦免他的母亲、妻子、儿女。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都伏诛。左庶子张玄素、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棻等以不能谏争,都连坐免为庶人。其余应当连坐者,全部赦免。詹事于志宁因为数次进谏,单独蒙受嘉励。任命纥干承基为祐川府折冲都尉,封爵为平棘县公。侯君集被捕后,贺兰楚石即刻到皇宫大门前告发他谋反的事,皇帝召见侯君集,对他说:“我不想让刀笔吏侮辱你,所以亲自审问。”侯君集起初不承认。皇帝带贺兰楚石进来对质,详细陈述事件始末,又将他与李承乾往来信件展示给他看,侯君集词穷,于是服罪。太宗对侍臣说:“侯君集有功,还他一条生路,可以吗?”群臣认为不可。太宗于是对侯君集说:“与你诀别了!”说罢流下眼泪,侯君集也被绑到街市斩首。侯君集临刑时,对监刑将军说:“君集一误再误,以至于此!但我在陛下藩邸时,就侍奉陛下,协助陛下击取两个国家,乞求保全我一个儿子,以奉祭祀。”太宗于是赦免他的妻子及儿女,流放岭南。抄没了他的家产,得到两个美人,自幼只喝人奶,没有吃过其他食物。当初,太宗让李靖教侯君集兵法,侯君集对太宗说:“李靖将要造反。”太宗问他缘故,侯君集回答说:“李靖只教我一些粗略的,而把精华藏起来,所以我知道他要反。”太宗问李靖,李靖回答说:“这是侯君集要反。如今天下已定,臣所教他的,足以制服四夷,而侯君集坚决要求要把我的兵法全部学会,这不是他要造反,又是什么!”江夏王李道宗曾经从容地对太宗说:“侯君集志大而智小,自负有一点微功,耻居于房玄龄、李靖之下,虽为吏部尚书,并不满足。在我看来,必将为乱。”太宗说:“侯君集的才能器局,哪个职位都可以胜任!朕岂是舍不得给他吗,只是按次序还没到罢了,你怎么能主观臆断,妄生猜疑呢?”等到侯君集谋反被诛,太宗向李道宗道歉说:“果然被你说中了!”李安俨的父亲,已经九十多岁,太宗怜悯他,赐给他奴婢,照顾他。太子李承乾既获罪,魏王李泰每天入宫侍奉,太宗当面许诺立他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也劝说;长孙无忌坚决请求立晋王李治。太宗对侍臣说:“昨青雀(李泰乳名)投到我怀里说:‘臣今天才得以为陛下之子,正是重生之日。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了他,传位于晋王。’谁人不爱自己的儿子,朕见他如此,非常怜惜。”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陛下的话大错!希望深思,不要犯错误!岂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有天下,怎肯杀其爱子,传位给晋王?陛下之前既立承乾为太子,又宠爱魏王,礼仪和待遇都超过承乾,造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天要立魏王,就要先把晋王安排好,才能保护他的人身安全。”魏王李泰担心太宗立晋王李治,对李治说:“你和李元昌关系好,如今李元昌败了,你不担忧吗?”李治由此忧形于色,太宗觉得奇怪,屡次问他缘故。李治于是把李泰的话告诉太宗,太宗怅然,开始后悔说过要立李泰的话。太宗当面斥责李承乾,李承乾说:“臣身为太子,还有何求!只是被李泰所图,与朝臣谋求保全自己,那些心怀不逞之人教唆臣做下不轨之事。现在如果李泰做了太子,正好落入他们的圈套。”李承乾既废,太宗登临两仪殿,群臣都退朝,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对他们说:“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灰意冷!”然后自己扑倒在坐榻上,长孙无忌等争相上前扶抱;太宗又抽出佩刀要刺向自己,褚遂良夺下刀,交给晋王李治。长孙无忌等请太宗说出自己内心想法,太宗说:“我想立晋王。”长孙无忌说:“谨奉诏;有异议者,请授权臣斩了他!”太宗对李治说:“你舅舅已经许诺你了,快拜谢。”李治于是下拜。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你们已经同意我的意见,不知道外面议论如何?”长孙无忌回答说:“晋王仁孝,天下归心于他,已经很久了,请陛下试一试,召问百官,如果有人不同意,那就是臣欺骗陛下,罪该万死。”太宗于是登临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官员,对他们说:“承乾悖逆,李泰也凶险,都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以?你们明说。”太宗喜悦,当天,李泰随从骑兵一百余人经过永安门,太宗敕令门司,拦下他的骑兵卫队,引李泰独自进入肃章门,软禁于北苑。四月七日,皇帝下诏,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太宗登上承天门楼,大赦天下,欢宴三日。皇帝对侍臣说:“我如果立李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从今往后,太子失道,藩王窥伺钻营的,两者都抛弃,传诸子孙,永为后法。况且李泰如果继位,则李承乾和李治都不能保全;李治继位,则李承乾与李泰都能安然无恙。”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授给自己私心所爱的人,以杜绝祸乱之源,可以说能深谋远虑了!
李治成为太子,又一次给我们诠释了“大位”不可力夺不可智取,它就是天上掉下来的。你主动找它反而找不到,它主动找你就容易多了。你只需小心别留不住。这个人聪明有想法,他从他老子李世民那里学到了权术(玄武门之变),也运用了权术。但好像差点火候。这点火候不是权术再高一点就能弥补的,而是指良知或者说是厚德。李世民当年夺权时,是万事俱备(名副其实),即便如此,他也是被底下的干将推着往前走的,他也不想那么快走那一步,只是他的兄弟不给他活命机会。李泰很急,急到可以不顾及人伦天理而信口开河,李世民确实被感动了,也相信他的话。可是那些大臣却是清醒的。比如褚遂良。如果李泰的厚德更足一点,他可能就不会急于威胁李治。在越接近最高位的时候,越谦虚反而越安全。你的谦虚可以留出点时间让不同阶层的人用来转身,来接受你的存在。更何况,太子之位也并不是实权最大的那把座椅。所以,机关算尽,百密一疏,疏的是厚道,是良知,是大仁,缺少了这个存在,基本上很少能坐上大位的,即便坐上了也不稳当。李承乾,李泰,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都是他妹妹长孙皇后的儿子),他为什么只推荐李治呢?想必不仅仅是因为李治有仁恕,背后应该是李治性格柔弱,好说话,好控制。此时选择好说话,容易影响的李治作为天下的接班人,可是,却也成为了武则天上位的契机。而长孙无忌也败在了武则天的手中。没有任何一个失败是偶然发生的,命运早已暗中给了一些微小的提示,只是绝大多数人当时还浑然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