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894:李世民的这段感慨值得思考
文摘
2024-11-13 07:00
上海
春正月丙寅,上谓群臣曰:“闻外间士民以太子有足疾,魏王颖悟,多从游幸,遽生异议,徼幸之徒,已有附会者。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郑文贞公魏徵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鄠尉游文芝告代州都督刘兰成谋反,戊申,兰成坐腰斩。右武候将军丘行恭探兰成心肝食之。上闻而让之曰:“兰成谋反,国有常刑,何至如此?若以为忠孝,则太子诸王先食之矣,岂至卿邪!”二月壬午,上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舜造漆器,谏者十余人。此何足谏?”对曰:“奢侈者,危亡之本。漆器不已,将以金玉为之。忠臣爱君,必防其渐,若祸乱已成,无所复谏矣。”上曰:“然。朕有过,卿亦当谏其渐。朕见前世帝王拒谏者,多云‘业已为之’,或云‘业已许之’,终不为改。如此,欲无危亡,得乎?”时皇子为都督、刺史者多幼稚,遂良上疏,以为:“汉宣帝云:‘与我共治天下者,其惟良二千石乎!’今皇子幼稚,未知从政,不若且留京师,教以经术,俟其长而遣之。”上以为然。壬辰,以太子詹事张亮为洛州都督。侯君集自以有功而下吏,怨望,有异志。亮密以闻。上曰:“卿与君集皆功臣,语时旁无他人,若下吏,君集必不服。如此,事未可知,卿且勿言。”待君集如故。鄜州都督尉迟敬德表乞骸骨。乙巳,以敬德为开府仪同三司,五日一参。丁未,上曰:“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凑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宠禄。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此其所以难也。”1 春,正月十五日,皇帝对群臣说:“听闻外间士民认为太子有足疾,魏王聪颖,又经常跟从我出巡,于是议论纷纷,侥幸之徒,已经有开始牵强附会的了。太子虽然有足疾,但是并不影响走路。况且《礼》有规矩:‘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的儿子已经五岁,朕终究不会以孽代宗,打开庶子窥视觊觎,谋求夺嫡的祸源。”2 郑文贞公魏徵卧病在床,皇帝派去问讯和赐以药物和营养品的使者,络绎不绝,相望于道路。皇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徵家里,随时汇报动静。皇帝又与太子一起亲自前往探视,指着衡山公主,承诺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正月十七日,魏徵薨逝,皇帝命百官九品以上都参加葬礼,给羽葆鼓吹乐队,陪葬昭陵。魏徵的妻子裴氏说:“魏徵平生俭素,如今用一品羽仪规格下葬,不是亡者的心志。”全部推辞不接受,只以布车载着灵柩而葬。皇帝登上苑西楼,望哭尽哀。皇帝亲自撰写碑文,并为他写在碑石上。皇帝对魏徵思念不已,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死了,朕失去了一面镜子啊!”3 鄠县县尉游文芝告代州都督刘兰成谋反,正月十七日,刘兰成被定罪,腰斩。右武候将军丘行恭挖出刘兰成心肝吃掉,皇帝听闻后斥责他说:“刘兰成谋反,国有常刑,何至于此!如果这样做代表忠孝,那应该是太子和诸王先吃,轮得到你吗!”4 二月二日,皇帝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舜造漆器,谏者十余人。这有什么值得谏的呢?”褚遂良回答说:“奢侈,是危亡之本;漆器不满足,就要换成金玉。忠臣爱君,必须从一开始就防微杜渐,如果等祸乱已成,谏也没用了。”皇帝说:“对。朕有过,你们也应该在萌芽状态就进谏。朕见前世帝王拒谏者,大多托词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批了’,始终不改。如此,想要没有危亡,能行吗?”当时皇子担任都督、刺史的,年纪都很幼小,褚遂良上疏,认为:“汉宣帝说:‘与我共治天下的,不就是那些称职的二千石级别官员(郡守级别)吗?’如今皇子幼稚,不知从政,不如暂且留在京师,教以经术,等他们年长再派遣出去。”皇帝认同。5 二月十二日,任命太子詹事张亮为洛州都督。侯君集自以为有功而被下狱,心怀怨望,有异志。侯君集说:“我平定一国回来,却碰上他(皇帝)发起比屋子还大的脾气,我哪能排挤你!”然后卷起袖子说:“郁闷得简直不想活了!你能反不?我和你一起反!”皇帝说:“你与侯君集都是功臣,说这话时旁边也没有其他人,如果把他下狱,侯君集必不服。如此僵持,事情还不知道会怎么样,你暂且别说了。”待侯君集如故。6 鄜州都督尉迟敬德上表请求告老还乡;二月二十五日,任命尉迟敬德为开府仪同三司,五日一次参加朝会。7 二月二十七日,皇帝说:“人主只有一颗心,但是要攻这颗心的人太多了。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凑而攻,各自兜售自己,以取宠信和福禄。人主稍微松懈,被一个人攻破,则危亡随之而来,这就是做君王之难!”
就像李世民的这种处境,是接受小人的影响,还是接受像魏征这类人的影响呢?同样的原理,我们平时会接触生活中不同层次的人,会接触不同的圈层(群),我们会主动接触哪个圈层的影响呢?我们平时会接触到或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与道理,那么,在我们的心智里面,有没有建立一个标准,排列出个顺序呢?最近朋友圈发了一段文字,说三十岁之前要把书读好,如果不够,那就再加五年,然后经世致用...因为我在读书的时候学的那些知识基本上用不上,甚至是碎片化的。反倒是出社会后,最近几年,以体系化的方式来学习儒家,道家,中医等大头部书籍,我才开始真正学到东西因此,所谓三十岁之前把书读好,这事没有做到,因为标准没有建立现在标准框架有了,就需要再花几年时间把大略补上,比如我当下在看的通鉴,属于“史”这一脉络线...那么,我们再来接触不同的信息,比如不同人物的情绪,人性,观察他们行为背后的利益动机,观察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这样要接触谁的影响,要把谁的影响放在限定的范围内,自己是可以做到清晰明了的,但是,往深处思考,那些有道理的话,它能成体系,能成为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案吗?是不是究竟法门呢?会不会缺少某个环节?...我们最麻烦的就是,遇到一大堆有用的道理,却没法构成解决自身所遇问题的方案。因此,当你有了标准,你的心就成为了一颗独立运行的“星球”,那么,李世民所讲的那些攻心的来源,你就会有节奏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