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878:魏征这段话极有嚼头,值得细看十遍起。

文摘   2024-10-28 07:04   上海  
学习内容: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贞观十一年(637)五月至贞观十四年(640),共3年8个月
【原文】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
贞观十一年(丁酉,公元637年)
五月壬申,魏徵上疏,以为:
“陛下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乃知贵不期骄,富不期侈,非虚言也。
且以隋之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拟伦?然隋以富强动之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安危之理,皎然在目。
昔隋之未乱也,自谓必无乱。其未亡也,自谓必无亡。故赋役无穷,征伐不息,以至祸将及身而尚未之寤也。
夫鉴形莫如止水,鉴败莫如亡国。
伏愿取鉴于隋,去奢从约,亲忠远佞。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固无得而称焉。
夫取之实难,守之甚易,陛下能得其所难,岂不能保其所易乎?”
【原文华译】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
1 五月壬申,魏徵上疏,认为:
“陛下力求为善的志向,已经不如以前了,闻过必改的表现,也比以前少了。反过来,谴责处罚臣下的情况越来越多,对臣下发威发怒越来越严厉。这就可见,‘贵不期骄,富不期侈’,尊贵之后,不知不觉就会骄傲;富有之后,不知不觉就会奢侈,真不是虚言!
以前隋朝的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以我们今天去比,还根本没法相比!但是,隋朝正是因为富强,轻举妄动,所以亡国;我们因为贫弱,平静不折腾,所以安定;安危之理,皎然在目。
在隋朝没乱之前,自以为必定不会乱;在没有灭亡之时,自以为绝对不会亡。所以赋役无穷,征伐不息,以至于大祸临头了,还没醒悟。
要鉴别形貌,最好不过是面对平静的水面;要借鉴失败的教训,最好不过是去研究那灭亡的国家。
希望陛下以隋朝为镜鉴,去奢从俭,亲忠远佞,如果以现在安定无事的局面,再做到从前的恭敬节俭,则尽善尽美,好得没法称赞了。
取天下很难,但守成实际上是非常容易的,陛下把最难的事都干成了,岂不能保住这容易的事吗!”


【学以致用】
魏征这段话极有嚼头,值得细看十遍起。
思考几点
01,之前看到一句很好的话:
“对天地怀有敬畏之心,视自己如生死大敌”
这个天地,即指天地万物的自然现象,也包含人文世界的兴衰起落。
隋朝才被推翻,是富强且自认为不会亡而亡了,而唐朝呢?它的财富还比不得隋朝,可是李世民就想要骄奢淫逸了!
李世民还是半个创一代(与李渊一起创业)呢,以他的智慧都有点顶不住了,那么,后来的二代、三代...的“职业皇帝”呢?
所以,李世民的这种变化,就给我们诠释了,为什么要“视自己为生死大敌”
一个人最大的挑战,不在外部,而在内部。
外部的风雨再大,总有办法来化解,可内在的挑战就很难搞了。就好比风寒,只要不在身体内乱窜,外在无论怎么折腾,你都扛得住。


02,富强而亡国,贫穷而安定
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易经”的文化
隋朝,唐朝的例子能不能挪到企业的角度来看?
当然可以。公司很有钱的时候,加大投资,胡乱扩充,最后破产重组或者直接消亡了,套路基本如此。
用在个人身上呢?也是一样的。
对此,我想起永嘉证道歌里面的一句话,“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富、强、贫、穷,这些关键词都是“相”,重点是背后的道,背后的规律,我们晓不晓得?
前面柏杨先生说魏征那些话还是有点“疲软”,
如果是说着有意,听着无心,当然是疲软的。
可要是反着来,说者无意,听(看)者有心呢?
它就不是疲软的,而是能够构建自身内在屋舍的梁柱。能够把心志结构打造的更加稳固,从而能扛得住外界更大的风雨。



花言大帅
以企业治理的角度来学习资治通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