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870:领导者的怜悯之心不能只顾及眼睛所见。

文摘   2024-10-20 07:01   上海  
学习内容:
【原文】
七年(癸巳,公元633年)
春正月,更名《破陈乐》曰《七德舞》。癸巳,宴三品已上及州牧、蛮夷酋长于玄武门,奏《七德》《九功》之舞。
太常卿萧瑀上言:“《七德舞》形容圣功,有所未尽,请写刘武周、薛仁果、窦建德、王世充等擒获之状。”
上曰:“彼皆一时英雄,今朝廷之臣往往尝北面事之,若睹其故主屈辱之状,能不伤其心乎?”
瑀谢曰:“此非臣愚虑所及。”
魏徵欲上偃武修文,每侍宴,见《七德舞》辄俯首不视,见《九功舞》则谛观之。
三月戊子,侍中王珪坐漏泄禁中语,左迁同州刺史。庚寅,以秘书监魏徵为侍中。
直太史雍人李淳风奏灵台候仪制度疏略,但有赤道,请更造浑天黄道仪,许之。癸巳,成而奏之。
夏五月癸未,上幸九成宫。
雅州道行军总管张士贵击反獠,破之。
秋八月乙丑,左屯卫大将军谯敬公周范卒。
上行幸,常令范与房玄龄居守。范为人忠笃严正,疾甚,不肯出外,竟终于内省。与玄龄相抱而诀曰:“所恨不获再奉圣颜!”
辛未,以张士贵为龚州道行军总管,使击反獠。
九月,山东、河南四十余州水,遣使赈之。
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原文华译】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
1 春,正月,更名《破阵乐》曰《七德舞》。
正月十五日,宴请三品以上官员及州牧、蛮夷酋长于玄武门,奏《七德》《九功》之舞。
太常卿萧瑀上言:“《七德舞》形容圣功,还有不够的地方,请写刘武周、薛仁果、窦建德、王世充等擒获之状。”
皇帝说:“他们也都是一时英雄,今天的朝廷之臣好多都曾经北面而侍奉他们;如果目睹其故主屈辱之状,能不伤其心吗?”
萧瑀道歉说:“这不是臣的愚虑所能想到的。”魏徵希望皇帝偃武修文,每次侍宴,见《七德舞》就低头不看,见《九功舞》则全神贯注地欣赏。
2 三月十一日,侍中王珪因为泄露在皇宫中的谈话,被贬为同州刺史。三月十三日,任命秘书监魏徵为侍中。
3 直太史、雍县人李淳风上奏说,天文台仪器粗糙,只能观测赤道,不能观测黄道;请再制造浑天黄道仪。皇帝批准。三月十六日,黄道仪制成,上奏。
4 夏,五月七日,皇帝前往九成宫。
5 雅州道行军总管张士贵攻击造反的僚人,击破。
6 秋,八月二十日,左屯卫大将军、谯敬公周范去世。
皇帝出巡,常令周范与房玄龄留守京师。周范为人忠笃、严正,病重,不肯出外,竟死在宫中,抱着房玄龄诀别说:“只恨不能再侍奉圣颜!”
7 八月二十六日,任命张士贵为龚州道行军总管,派他攻击造反的僚人。
8 九月,山东、河南四十余州大水,朝廷遣使赈济。
9 上一年释放回家的全国死囚共三百九十人,无人监督、押送,全都如期自己到了朝堂,没有一人逃亡藏匿;皇帝将他们全部赦免。


【学以致用】
这一篇,思考最后一段话
以前上学时看到这个故事,觉得李世民的做法很好
现在看来,这里面的逻辑有问题
1,既然能够成为死囚,那么肯定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如果就这么轻易放了,那么,那些受害者的家属怎么办呢?哪一方更值得被怜悯呢?

2,这些死囚能够回来,是因为他们的良知与诚意吗?
很可能不是。
他们是在赌,并且赢得概率很大。
一个是李世民的德行本身就比其他的帝王要高很多,所以大概率会猜到李世民一定会有的放矢,做到了就会给出好处。这个好处,最低一层至少是免除死刑。
二是,这种事情是有参考案例的。
当年隋文帝不就因为罪犯的信守承诺赶到洛阳,然后隋文帝听说后被感动了,释放了他们(笔记759篇
这才过去多少年,我相信这种故事他们有人一定知晓。
所以从这两点看,李世民的行为只能起到感动自己的作用,并不一定能够起到教化的作用。但这些罪犯回去后,想想看,那些受害者以及家人,势力弱的,会不会搬家?没钱搬家的,又会怎么个场景?

3,领导者的怜悯之心不能只顾及眼睛所见。
人的目力总是有限的,你能看得见多少人多少事呢?
上位者有时是无情的,这种无情的背后,是得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所以不能被个人的情绪所带偏了。
而能够照顾更多人利益的方式方法靠什么呢?当然是政策制度,靠系统治理。



花言大帅
以企业治理的角度来学习资治通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