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斑块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对CAS后残余狭窄

企业   健康   2025-01-21 09:38   河南  

导读:本次推文介绍的研究探讨了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残余狭窄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术前颈动脉狭窄程度、高回声斑块和基底钙化斑块是独立危险因素评估斑块回声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优化治疗策略并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这一研究为CAS术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指导。简要翻译如下:



背景: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替代策略。虽然许多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已证明CEA和CAS的疗效,但颈动脉血管重建后的再狭窄仍然是一个挑战,且可能导致反复的同侧缺血性事件。CAS和CEA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因随访时间长短而有所不同(5.0%-27.8%)。已有实验与系统评价表明,CAS的再狭窄发生率高于CEA,尤其是在颈动脉血管重建后的1年内。残余狭窄(通常指术后狭窄依然大于等于30%)被认为是再狭窄的风险因素,而后者会影响血管重建的中期结果。然而,关于CAS后残余狭窄的风险因素的研究较少。

本多中心研究旨在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CDU)检查评估斑块的回声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探讨其对CAS后残余狭窄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间来自中国11个高级卒中中心的454例患者(男386例,女68例),平均年龄67.2±7.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了CAS治疗。在再通术前一周,使用CDU评估相关斑块,包括斑块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回声特征(等回声、低回声或高回声)和钙化特征(无钙化、浅表钙化、内钙化和基底钙化)。CAS后的一周,通过CDU评估血管直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并确定残余狭窄的发生及程度。此外,术前和术后30天内,进行磁共振成像(MRI)以识别新的缺血性脑损伤。


结果:CAS后,复合并发症(包括脑出血、症状性新发缺血性脑损伤和死亡)的发生率为1.54%(7/454例)。CAS后的残余狭窄发生率为16.3%(74/454例)。CAS后,术前50%-69%和70%-99%狭窄组的直径和峰值收缩期速度(PSV)均有所改善(P < 0.05)。与无残余狭窄组和残余狭窄<50%的组相比,50%至69%残余狭窄组的三个支架段PSV均为最高,中段PSV的差异最大(P < 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严重(70%至99%)狭窄(OR=9.421,P = 0.032)、高回声斑块(OR=3.060,P = 0.006)和基底钙化斑块(OR=1.885,P = 0.049)是CAS后残余狭窄的独立风险因素。


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若存在高回声和钙化斑块,其CAS后残余狭窄的风险较高。采用简单且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评估斑块回声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在CAS的围手术期为外科医生选择最佳策略和防止残余狭窄的发生提供帮助。



斑块视界
易损斑块诊断技术研发商,专注斑块诊断,阻止卒中发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