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动脉粥样硬化的年轻化趋势及应对策略

企业   健康   2024-12-31 10:14   上海  

导读:本次推文介绍的综述通过对相关的文献回顾强调了早期干预在动脉粥样硬化预防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正越来越多地影响年轻人群。本文呼吁在健康管理中将关注点提前,提倡从更年轻的年龄开始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早期筛查。通过深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发展机制为减少长期心血管疾病风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原文简要翻译如下:


动脉粥样硬化曾被视为中老年群体的疾病,但如今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远早于人们的认知,甚至从儿童期就开始发展,并在年轻人中正变得愈加普遍。例如,博加鲁萨心脏研究显示,几乎所有儿童的主动脉中都存在脂肪条纹,这是一种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他研究进一步指出,20-30岁的年轻人群中,冠状动脉疾病已成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尸检数据还显示,11-40岁年龄段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显著上升。例如,20-30岁年龄段的发病率从45.45%提升至84.61%。此外,冠状动脉疾病的急性发作在40岁以下人群中的比例也在持续增长。大量证据强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后果不仅仅局限于40岁以上的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慢性过程,其发展主要涉及脂质积累和炎症反应。以下是该疾病的主要机制与风险因素:
  • 低密度脂蛋白(LDL)与泡沫细胞:LDL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键因素。在动脉壁中,LDL经历氧化并被巨噬细胞吸收,形成泡沫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导致动脉壁的损伤和斑块。

  • 肥胖与慢性炎症:肥胖不仅导致脂质异常,还会引发慢性低度炎症状态。肥胖相关的炎症由脂肪细胞功能障碍、巨噬细胞浸润和胰岛素抵抗等多种机制驱动。炎症状态进一步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 高血压:高血压通过增加动脉壁的机械压力和氧化应激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高血压引发的慢性炎症和血管结构变化加重了疾病进展。

已有研究发现,年轻人群中常见心血管风险因素(如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在普遍上升。但心血管风险因素的上升有助于解释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CVD)的普遍发生,却无法识别其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可能来自日常饮食的变化近年来,超加工食品(UPFs)的消费显著增加。UPFs含有高糖、高脂肪和人工添加剂,已有研究显示,高UPF消费与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心血管风险因素密切相关。这为我们将饮食中UPFs的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和CVD事件的上升联系起来提供了证据。其次,UPFs饮食还可能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引发炎症反应。研究发现,高UPF饮食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增加氧化应激和促炎标志物的水平,从而对血管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最后,表观遗传学研究发现,表观遗传调控在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环境因素(包括饮食)非常敏感。UPFs饮食可能对基因调控产生深远影响,加速疾病进展。

从年轻时开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为了遏制动脉粥样硬化在年轻人中的加剧趋势,以下措施值得重点关注:

  •  生活方式的干预:(1)饮食调整:以地中海饮食或DASH饮食为参考,减少UPF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比例。(2)运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减少动脉粥样斑块体积,同时改善心血管健康。
  • 教育与公众意识应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强年轻人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其风险因素的认识,促使其主动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  早期筛查与干预针对高风险人群(如有肥胖、高血压或家族史者),建议早期进行血脂水平、血压和肠道菌群的检测,从而采取个性化的预防策略。
  • 药物治疗对于已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年轻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和抗炎治疗可能是有效的补充措施。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年轻人群体中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项关键策略是通过降脂药物进行干预。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在心血管疾病的初级预防中追求更低的LDL目标,以进一步促使动脉粥样斑块的逆转,尤其是即使在停药后,他汀类药物治疗仍具有持续的效果。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发病趋势的显现,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中的加速发展,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从健康饮食、积极锻炼到早期筛查和教育,全方位的干预措施势在必行。唯有从年轻时就采取行动,才能有效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健康挑战。

斑块视界
易损斑块诊断技术研发商,专注斑块诊断,阻止卒中发生。
 最新文章